“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汉口宗关水厂旧址及工业遗产博物馆
2017-07-06侯红志
侯红志
“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汉口宗关水厂旧址及工业遗产博物馆
侯红志
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建筑、宗关水厂老泵房
【编者按】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汉口开埠外商投资建厂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武汉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2011年,武汉市启动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至今已公布工业遗产95处。近日,武汉市从95处工业遗存中遴选出27处,作为首批工业遗产正式目录,这是我市首次专项保存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
为彰显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笔者于2006年起陆续走访调查各工业遗产旧址,采访相关人员,获得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创作出“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文章。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文章,以飨读者。
1906年创建的商办汉镇既济水电有限公司宗关水厂,可算最具标本意义的百年老厂。2012年,宗关水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全称是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宗关水厂,地处武汉市硚口区沿河大道388号。
水火既济、造福于民
既济水电宗关水厂兴建于1906年,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取水于汉江,1909年9月4日建成送水,日制水能力600万加仑,约合27273立方米,其供水范围在歆生路(今江汉路)以南,硚口以北,面积约4.3平方公里,以人均日耗水量50加仑(合114公斤)计,供水人口当在10万左右。
100多年前的武汉三镇,市民吃水还只能“靠水吃水”,沿江沿河的市民大都到江河里挑水,离江河较远的人家也有小河汊、湖泊或水井。各家各户厨房里有一口大水缸,以存生活用水。讲究一点的将明矾装在鸡卵粗的竹筒中,竹筒下方钻有若干小眼,在浑浊的水缸中划拉几下,待缸水澄清后即可饮用。
武汉有大江大湖等丰富的水资源,但挑水很困难,城区市民饮用水水质的清洁卫生,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
坐空向满一沙滩,士女哄嗔行路难;九达街头多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
——清末诗人徐远志这首竹枝词,生动地描写了老汉口人家平日吃水的艰难。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汉口开埠,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先后在汉口开办了工厂,其中有的工厂已安装简易的供水设施。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把原为广东订购的引进项目带到了武汉,这就是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丝麻四局等近现代工矿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用水量巨大,不能再用人挑肩扛的办法引水。1897年建成投产的纺织局北局就安装了供水机器,1906年在武昌平湖门外建成的麻布局,已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小型制、供水装置,不过这些“自来水”属于企业自办工业用水,并未惠及武汉平民。
居鄂浙商宋炜臣联络浙、鄂、赣等富绅11人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1906年7月24日)筹集银元300万元申请办水电公司。宋炜臣这11位富商集资申办水电公司,由于符合总督张之洞“不许外商承办;华商创办要具备雄厚资金,不得招纳洋股和借外资;在建水厂的同时须建电厂”的规定,很快获得张之洞批准。
宋炜臣等人取《易经》第六十三卦既济之义,盼事业水火既济,成功在望,邃取公司宝号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据传“既济”名号出自宋手下的一名职员,是宋炜臣在公司悬红200银元征名所得。公司成立当年即1906年8月,宗关水厂和大王庙电厂破土动工,1909年9月4日水厂建成供水。水厂选在宗关上首(今硚口区水厂一路汉江边),电厂选在大王庙(今硚口区利济南路江汉边),作为既济水电公司供水的一个对置水库——水塔则选在后城马路(今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路口),也于两年后动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电厂发电;宣统元年(1909年)9月4日水塔竣工,水厂通水。
水厂供水后,当时的自来水供应还不能进入平常人家,既济水电公司在街头巷尾设立自来水供水站,由各家各户自行挑水或由挑水工送水上门。但出乎建设者初衷的是,民智初开的汉口市民尚不敢轻易尝试从铁管中汩汩流出的机制水。据传,宋炜臣亲自到供水站当着众多市民的面畅饮一大杯自来水,方解除大家的怀疑。但近年来不少网文称市民不敢饮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氯味重云云,这就是以讹传讹了,既济公司在自来水中下氯消毒始于供水25年后的1934年。
笔者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从武昌搬到汉口宗关街水厂附近居住,在这一带的居民巷中,市民吃水依然要从公用自来水站挑水。
只是这时的自来水站管理者已不再是水厂的职工,他们只需每月按水表止码(当月用水数)与自来水公司结算就行。那时,也还有一些专司挑水的挑水工,将自来水送往邻里人家特别是缺乏壮劳力的人家赚取力资。据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自来水没有实行一户一管时,仍有挑水工的身影在巷中出没,在他们身后的石板路上,长长的滴水印痕依旧湿漉漉地随着他们的脚步在延长。
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宗关水厂老泵房
在硚口区民族工业博物馆陈列着一张宗关水厂的老照片,该照片拍摄于武汉解放初期,在宗关水厂的大门的一张布告前面,一名管理人员向一位外来者解说有关规定,旁边有一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岗哨,这张照片展示了水厂严格的保卫措施。直到今天,宗关水厂的门卫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特别是制水区,非厂方人员绝不能轻易靠近。因为这里制水,警备便随着食品安全的警戒上升而上升。
作为百年老厂,宗关水厂厂区内还保留着两处百年建筑:一处两层办公小洋楼和一处老泵房。宗关水厂厂史中有老泵房的记载:1908年,宗关水厂大机器房——送水泵房竣工,1909年9月,宗关水厂落成送水。这座时称“大机器房”(简称大机房、机器房)的建筑物,外观酷似欧洲古堡式建筑,建国后,随着宗关水厂的扩建,新送水泵房相继建成,这座大机器房被职工称为“老泵房”、“一号泵房”;又因其外墙为红色,被不少人昵称为“红房子”。
据1909年11月撰写的《商办汉镇既济水电有限公司第一届报告》有关“水厂所置地基建造水池码头马路厂屋等丈尺”资料记载:大机器房一宅计长十三丈九尺,计深六丈四尺,高四丈一尺。”“水厂两边长堤:东边计长一百六十七丈二尺,面宽十七尺五寸,底宽四丈三尺五寸;西边计长二百一十丈,面宽久尺五寸,底宽四尺二寸,高,每九尺二寸。”宗关水厂场外的这两道长堤在1931年武汉大水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宗关水厂幸免被淹。
宗关水厂老泵房2005年11月29日最后一次运行送水后停用,2006年5月,武汉市自来水公司对老泵房进行了整修,此后,该建筑开辟为“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现在,馆内保留了停止泵水后的电机和水泵原物,并将市内施工时挖出的既济水电当年敷设的自来水管道运至馆内成列,同时,馆内还成列了大量既济水电的珍贵的企业档案。
在这些馆藏档案中,有一份既济水电公司1966年第二季度股息收据,该收据编号为“既济字第78号”,内容为在1966年7月19日,公司董事会发给一位名叫肖季纯股东的930股股息,折合人民币313.88元。1966年7月19日,是当年5月16日“文革”正式发动后的一个月零三天,在这样一个日子,“既济”的董事会竟然还在发放股金!
宗关水厂老泵房1993年7月28日被确定为“武汉市保留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物)”,其保留原因是:“早期重要的工业建筑和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同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宗关水厂老水泵房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2005年改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最后一个称谓,是武汉市文化管理部门在对重要历史建筑研究保护过程中,逐步转换确定下来的,“优秀历史建筑”受地方法规保护。
1951年后,宗关水厂曾改名为汉口第六发电厂汉口水厂,现在,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宗关水厂日供水量已达150万立方米以上。解放后经过35年的改建、扩容,到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武汉市主城区供水区域已达95%,其管道长度是1949年的10多倍,达到1407公里,自来水管网已遍布全市,管道已进入武汉市城乡千家万户。自来水质量检测也从1928年的17个理化检测项目到1985年的34个、直到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监测内容。
(此文内容获胡晋鄂先生倾力贡献)
文献索引:
《武汉公用事业志(1840-1985年)》,武汉出版社,1990年
皮明庥,“既济水电公司——武汉城市早期近代化的标志”,《皮明庥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
《硚口史话》,武汉出版社,2003年12月
汪祥法,“既济水电公司与水塔”,《江汉文史资料》,1982年2期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水务在线” http://www.whwater.com/index.html
(作者原系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任编辑 温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