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尴尬的小确幸暴露国产电视剧创作多重问题
2017-07-06赵春
赵 春
《深夜食堂》:尴尬的小确幸暴露国产电视剧创作多重问题
赵 春
黄磊主演的翻拍剧《深夜食堂》这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仅播出四集就有四万九千人在豆瓣上打出了2.3分的超低分,让整部剧陷入了人民口水的汪洋大海中去,各种吐槽与不满在网络横飞,更不乏一些以“史上最低分”为标题的文章对整部剧大加批判。群众对《深夜食堂》的“吊打”,其实骨子里是对国产电视剧不满的发泄。《深夜食堂》的差评,是观众对中国影视行业扭曲发展的一次价值评判。那么《深夜食堂》暴露出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哪些问题?
一、明星过度消费 综艺上的熟脸成为电视剧里的尴尬脸
如果说黄磊老师没有演技,想必会有无数人站出来反对。但是为什么原本演技满满的黄老师,在电视剧里却演不了一个有故事的黄老板呢?笔者觉得这或许就是当下综艺真人秀火热种下的恶果。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在普通观众面前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而剥离明星身上的光环恰好是综艺真人秀最擅长的事情。在真人秀里,明星所展现出来和普通人相似的特质才让观众产生了“原来你也如此”的收视快感,而黄磊这两年在各档综艺里的频繁出现,已经抹去了他身上作为演员的痕迹,给观众建立起的是一个足智多谋温暖顾家的隔壁大叔形象。当这样的人物预设在观众心中构建后,演员在电视剧中重构人物角色发生偏差时就会遭到大众的排斥,黄磊在《深夜食堂》中饰演的灵魂人物食堂老板遭遇的就是这种尴尬,观众通过综艺对“黄小厨“的熟稔让他在电视剧中的演出成为尴尬的存在。
二、选角还是选明星 明星大拼盘真能拯救一部烂剧吗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似乎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选角导演,大多数电视剧的选角工作通常进行的草率而随意。黄磊是《深夜食堂》中老板的最佳演出人选吗?没关系,人家是投资这部剧的幕后老板,适不适合也就无所谓了。吴昕的歇斯底里表演符合电视剧的定位吗?没关系,是个明星就好,脸熟的明星总会有人看的。我们的电视剧早已从选角变成了选明星,寄希望于明星大拼盘能够带来超高人气,幻想依靠明星带动流量,至于明星的自身特质和电视剧是否符合,早已经没人关心了。《深夜食堂》的演出阵容不能说不强大,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吴昕也好,徐娇也好,并未在剧中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我们看到的是明星本人,绝非角色本身。
三、翻拍成风 急功近利的影视圈怪状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深夜食堂》的恶评,最初是由原著迷或原剧迷对比出来的结果。作为一部翻拍剧,主创人员在制作之初应该就会料想到最终的作品必然会被拿出来与原剧作比较。如果说被原著党吐槽在所难免,那么当从未接触过原剧的观众也对翻拍剧表现出不满时,观众们就会质疑翻拍剧是否急功近利的应付之作。翻拍剧遭遇恶评并不是个例,今年早些时候同样翻拍自日剧的《求婚大作战》、《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也饱受诟病。翻拍剧的盛行其实也是影视圈追求捷径的表现,毕竟翻拍一部经典作品总比原创一部经典作品容易的多。《深夜食堂》翻拍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花心思的照搬式翻拍,完全不管社会语境,将日剧中的场景复制黏贴到国内,黄磊的日式穿着,以及食堂内的日式摆设,以及完全脱离中国普罗大众饮食习惯的所谓美食,给观众打造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观剧体验,无怪乎骂声遍地。
四、剧情注水 国产电视剧行业恶习何时休
中国电视剧这些年来越拍越长,即使是现象级的《人民的名义》也被质疑剧情拖沓。《深夜食堂》也不例外,原剧本是20几分钟一集的短故事,而到了国内被硬生生生拉扯成了八十分钟的上下集。巨大的时差就需要编剧补上被拉伸的时段。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看不出编剧对故事有多用心,开篇第一集两男三女的对骂,以及对于“剩女”“三高男”“三低女”的庸俗化标签化的表现,老套的情节设置,脱离常理的剧情逻辑,以及不合时宜的对女性(安居客男对“泡面三姐妹”中女博士的羞辱)中伤,让整部电视剧与原剧的气质相去甚远。
五、植入广告变本加厉 无节操强插遭观众反感
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当下电视剧制作的标配,植入式广告本意是减少观众对硬广的排斥性。但是现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变本加厉到比硬广还招人讨厌。笔者细数了一下片尾的鸣谢名单,发现了《深夜食堂》有多达19家的植入品牌,大多数都为快消品。这些快消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口播的形式穿插在电视剧中,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口播台词的效果很奇葩,基本上脱离于剧情或者说是刻意安排为剧情元素,诸如前两集中无孔不入的统一老坛酸菜面,各种无节制的强插泡面画面以及泡面台词,让人大倒胃口。在某种意义上《深夜食堂》植入广告所引发的观众排斥性反应,值得中国影视剧制作者的反省:吃相不能太难看,否则观众也会看不起你的。
六、尴尬的小确幸 苍白的情感安慰
日剧《深夜食堂》的火爆,是因为原作将食物和情感紧密勾连,让一个沉默寡言的老板,引导每一个不如意的顾客讲述自己的故事,每道简单的菜品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紧密契合,在看似普通的小故事中,引发观众的共鸣,走的是治愈的路线。翻拍版的《深夜食堂》也想延续这种情感路线,但是这种温暖的情绪表达,却变成了扭曲的小确幸,我们只能在黄磊的独白中感受到电视剧的煽情风,但是每一段故事展开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刻意营造的小确幸和苍白无力的情感安慰。电视剧在照搬日剧故事的同时缺乏本地化的改动,让观众无法将情感投射其中,前四集看下来弥漫着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为感动而感动为治愈而治愈,徒有表象难以企及观众内心。
七、急切的功利性人生表述 缺失的人文关怀
日剧《深夜食堂》对于个体人生的关注并非首创,《深夜食堂》的运镜和故事让笔者想起小津安二郎与是枝裕和的电影,(日版“茶泡饭三女子”笔者甚至就觉得是对小津《茶泡饭之味》的致敬,同是对婚姻爱情的探讨。)这些电视剧和电影,讲述的是日常柴米油盐的故事,但是情感指向已经超脱了生活的本身,表述的大多是如何面对人生的失去和失意。这种对于人生困境的探索和思考是国产电视剧所缺失的。我们的国产电视剧要么沉溺在过往不可自拔,重复着手撕鬼子宫斗穿越以及不知所云的IP奇幻故事,要么就是扎根现实太深,纠结于走向人生巅峰是否就可以解决上学买房婚变小三婆媳矛盾的问题。我们的国产电视剧是躁动不安的,这种躁动在电视剧之外充斥的是对名利的追逐,在电视剧之内是对物欲人生的影像化表达。我们成为了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说的“为商品而活的人” 缺失了对个体人生的自我反思。(巧合的是《深夜食堂》中大量的植入广告恰好验证了马尔库塞所说商品对人的奴役),所幸,当下的观众已经不是沙发上的土豆,他们用键盘表达了自己的喜好,正如笔者常说的,能够拯救中国电视剧的大概只有中国观众了,大众的选择决定中国电视剧的未来。
(作者单位:安徽海豚新媒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叶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