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三条桥
2017-07-06高志业浙江省泰顺县罗阳二中七
◎高志业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二中七(4)班
孤独的三条桥
◎高志业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二中七(4)班
关于廊桥,你有多少印象?是电影《廊桥遗梦》中那座浪漫的石桥,还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精致小巧的汴水虹桥?汴水虹桥已经消失九百多年,可另一座更古老的廊桥却依然坐落在一条无名溪涧上,那就是三条桥。据有关文献记载,三条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难以想象,这座古桥已经在这溪涧上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它亲眼见证了这荒山野岭曾经也是舟橹相接、商家林立、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
这座古桥,或许没有姐妹桥(泰顺当地一座知名的廊桥)的华丽雍容,却因为一身的灰色调子而显得清新脱俗。这无疑在众多古老的廊桥中独树一帜。风雨板本来是原木色,现在变成了灰色,只有少许未被雨淋到的地方才露出土色。常年的风吹雨打,原来土色的泥瓦渐渐变黑,四沿泥瓦和顶部脊梁的砖块被蛎灰浸泡过又形成不同的色调——灰黑色,长方形的桥顶透出浓重的冷色气息。八个小巧玲珑的白色翼角,给整座廊桥增添了灵动的气质。于是,三条桥整体呈现出斑驳、古拙的意味。
四十根圆形桥柱,两根一组依次排立在桥面两边,两根柱子上下又由两根稍小的横木贯穿,呈“井”形排列。又有四十根粗大的横梁分两层左右上下压在柱子上。这样反复,将廊桥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使这座古老的廊桥屹立千年而不倒!
桥的内部并没有受到风雨侵蚀,而历千年依旧硬朗。走在桥上,脚底下发出“咚咚”的声响,深沉古朴,仿佛依稀可见古时候浙闽商旅走卒行迹匆匆的景象;放眼桥外,却又是青山脉脉,溪谷悠悠,见不到一个游人的踪迹。这不能不令人产生天高地远、物是人非的感慨!
桥内侧木板上有一段毛笔写的文字:“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这是一首带有宋风的婉约词《点绛唇》,是何时何人所作已经难以考证。一词一句,不难看出这其中无边的哀怨,而这恰恰与这荒无人烟的山野溪涧,以及这脱俗孤寂的廊桥构成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并永远留在了来往游客的心中。也许冥冥之中注定这座桥要孤独一生,正如这词的女主人公注定要为等待她的情郎而度过漫无边际的清幽一样。
三条桥是那样纯净,纯净之中又带些凄凉,凄凉得让人动了恻隐之心,想把她抱回家好好疼着。这么一座美丽的廊桥,却坐落在偏僻的山岭之中。据当地的老人们说,最早的时候是由三条巨大的木头跨河为桥,后来村里的人们怕不够坚固,就在木头上逐渐加工,才有了今天这般模样。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
桥下是绿得发蓝的溪潭,潭中是潺潺的溪水,溪水过处,满眼是圆滑的巨石,少有鹅卵石。抬头望这座廊桥,淡淡的山野气息随着廊桥的古朴之气逶迤而来,令人生出孤独之感。而这冲入耳朵的流水声、鸟鸣声以及这座灰色的廊桥强化了这种孤独的感受。人难免孤独,廊桥也需要孤独吗?假如是,那么这里的青山绿水就是这座廊桥孤独的闺房。
回首,三条桥依旧孤独地屹立在溪涧上,成为古桥、孤桥、故桥。
指导老师:胡素欣
【胡老师评】
写作是生命的一种表达,对人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意义。小作者作此文主要运用逻辑顺序,但在不同段落又分别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小作者隐身于文字背后,清晰地介绍了三条桥,旨在“把自己熟悉的事与理告诉不熟悉的人”。这也正是真实的说明文写作,体现着写作的价值。小作者精致的笔触勾勒的不仅仅是廊桥的模样,更是对廊桥灵魂的描摹,使读者了解三条桥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