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基建融资 钱都从哪儿来
2017-07-06林芊芊
□ 文/本刊记者 林芊芊
“一带一路”基建融资 钱都从哪儿来
□ 文/本刊记者 林芊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设施联通一直是建设的优先领域。近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诞生了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等。在最新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17)和《指数报告(2017)》”(以下简称《指数报告(2017)》)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市场需求旺盛。然而报告也指出,融资难等问题提高了基建领域的准入门槛。
既然融资难是基建的一大掣肘,要推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这些钱能从哪儿来呢?
融资难 成基建掣肘
从《指数报告(2017)》可以看到,如今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过程催生大量基础设施需求。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塑造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于公路、铁路的升级改造、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网的构建。除了交通以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中,电力行业的规划同样占有很高的比重。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具有回收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盈利偏低等特点,且政府融资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限。迄今为止,基础设施投资多数由公共部门提供,在亚洲尤其如此,政府出资比例高于 90%。指数报告也显示,虽然多数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但行业壁垒依然存在。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在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融资方式上存在明显限制。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基础设施的融资瓶颈始终存在,一方面是每年高达上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财力难以独立承担;另一方面是巨额的社会资本缺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环境和渠道。基于基建投资的上述特点,金融机构出于安全考虑,会给融资企业设置较高的门槛,许多有志投身基建的民营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渠道,因而融资困难。
据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20万亿美元,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资需求约2万亿美元,其中半数资金需求无法被满足。
多层次融资体系渐成格局
而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多倾向于市场导向型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包括在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公共部门融资、开发性金融和私人部门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2015年4月,由中国正泰、华立等龙头企业发起的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在跨国基建热度的催生下,目前该公司正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重大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这家“8+1”产融联合体,由中国浙江的8家大型民营龙头企业,与1家国内金融机构工银瑞信作为股东单位共同成立。浙江正泰电气副总裁、国际工程公司总经理林柏生介绍说:“公司首期认缴资本50亿元,中期扩大至300亿元,引导更广泛的民营资金投入‘七大万亿’产业。”林柏生解释道,单个民营企业实力有限,面对海外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工程项目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内联大、外联强’,希望通过‘抱团’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另据德国《商报》报道,2017年5月,德意志银行(以下简称德银)与中国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签署合作协议,首批合作项目预计将包括首期5年、最多达30亿美元的融资项目。这一协议也使德银成为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境外融资方之一。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基建资金融通建设方面已逐渐形成以国家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丝路基金、商业机构、私营部门资金投入等多种资金协同支持的格局。
其中,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发挥了重大作用。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开行已经累计服务了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3个经济走廊规划工作,发放贷款1682亿美元,支持项目超600个;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约项目数量超过900个,发放贷款超过4500亿元,涵盖基建、能源、经贸、产业投资等领域。
此外,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新设机构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有效解决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亚投行”的运营主要采取债权投资的方式,即向某个建设项目发放贷款;丝路基金以股权投资为主,兼顾债权、贷款及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形式。据《“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显示,亚投行于2016年6月25日批准了首批4个项目共5.09亿美元的贷款,涉及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交通和城市发展等领域。
创新+国际化 辟基建融资新路
尽管如此,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看来,“一带一路”沿线整个基建投资的主体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较多,但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参与较少。二是政策性银行向纵深发展,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三是传统金融产品比较丰富,但创新型的金融产品比较少。
“ 一带一路”基建能源项目规划中,电力行业占比重较大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潘光伟认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一样,在支持“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特点、功能,逐步建立功能互补、优势特色明显的开放性金融支持保障体系,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长期的、市场化的、互利多赢的金融保障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期限长,开发银行在支持境内外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建设上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而且是保本微利,不需要政府的补贴。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可以利用筹集资金渠道多元,可以吸收存款,可以发行专项的理财计划,也可以向全球发行债券。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表示,鉴于大多数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主体,大都是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有客户,助力这些客户的跨境业务是对商业银行现有业务关系的自然延伸。唯一的制约因素可能是银行的国际网络布局尚处于初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往往经济相对不发达,国际信用评级低,隐含风险较高。需要通过推动金融创新,以打破投资需求巨大,而私人投资、融资缺乏的错配局面。
中国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更加注重投融资与评级模式创新。而要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需要创新融资平台,调动各种资源,开展新型的国际投融资模式,吸引国际资本支持,这样才能多层次、宽渠道地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联系编辑:2533430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