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策略研究
2017-07-06李欣欣
李欣欣,魏 凡,刘 从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
综 述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策略研究
李欣欣,魏 凡,刘 从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转移转化的特点分析,提出技术转移转化已经渗透到技术创新全链条,并按照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三个阶段分析企业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的主要策略以及保障措施。
开放式创新;技术转移;技术转化;创新链
0 引 言
当今世界,新技术与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周期不断虽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麦肯锡创新研究报告》显示,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超过开发预算而及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进入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收益,新产品拖后6个月投放市场,5年内累计收益将会减少17%~35%[1]。因此,积极推动技术转移,特别是促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企业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的重要环节。那么,企业如何突破传统的知识封锁、超越其组织管理边界,如何吸收来自外部的技术并向外部提供技术?这一系列问题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系统下谋求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也是需要结合发展实践不断进行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转移转化的特点
1.1 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切撒布鲁夫2003年在他的著作《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建立在明确目的之上的知识的流入和流出”,即为撬动知识的外部来源和商业化路径,使知识透过企业边界有目的的流入和流出[2]。随着研究的深入,“开放式创新”概念逐步得到完善,进一步理解为一个分布式创新流程,其基础是运用金钱机制和非金钱机制,结合每个组织的商业模式,有目标地管理知识流。
1.2 技术转移转化的内涵
在学术领域,存在“技术转移”和“技术转化”两个概念。国外学者通常用“技术转移”表达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们之间的转移[3]。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技术转化是技术流向技术受体内部并在其内部产品化等具体化的微观视角上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发生所有权或使用权变更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主客体比技术转化的主客体涉及范围广,技术转移的市场化程度高于技术转化。本研究将技术转化理解为从研究到技术再到产品应用的纵向链条,将技术转移理解为从技术提供方到接受方的横向链条[4]
1.3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转移转化的特点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中,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从不断迭代的研究开发过程、到开拓市场、再到商业化阶段获得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还将面临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过程失败、市场渠道不畅通等风险而导致商业化失败,无法获利或收益甚微。同时,封闭式研发环境下的创新市场是冷清的,知识产权管理多为防御型,技术转移转化不活跃。
图1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转移转化特点示意图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技术转化环节向技术创新全链条延伸。技术转化的渗透性增强,技术和需求常常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存在,在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牵引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分布非常广泛,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占其所在领域中的全部知识和技术,没有一项技术能够永远领先;企业只有向外部知识源开放从而使自身技术加速走向市场,才能弥补内部研发技术差距、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反过来又能推动知识产权市场正常运转,使企业技术外部转移获得收入。
2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技术转移转化策略及案例研究
由图1可以看出,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技术转移转化贯穿于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可以说以知识产权为载体的技术转移转化是创新过程演进的动力,是推动创新输入的开放式交流的有效方法。本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按照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三个阶段分析企业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的主要策略。
2.1 在研究阶段,构建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通过资本型协作机制保障技术转移有效推进
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开放式创新系统下,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获得,另一方面更需要强强联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攻关。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相较于组建各类产学研用联盟(如“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是成员关系更加紧密的资本型协作机制,参与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的成员由于存在股权上的绑定关系,从而关系更加紧密。除攻关核心技术外,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将对上下游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参股或并购,从而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投资平台联合产业链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发起设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基金,投资方向专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国90%的投资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核心技术领域投资不到10%。在以色列,核心技术的创投达到了85%~90%,经过10年的累积,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回报还是并购以后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生态。
联想集团基于强大的集团背景和三大投资机构的帮助,在TMT(Telecommunic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领域投资核心技术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筛选核心技术公司进行投资方面,联想创投把技术分析贯穿投资过程始终[5]。
图2 联想集团核心技术投资过程示意图
联想在通过资本协作形式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中小创业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资源。联想投资团队80%~90%的成员在中国或全球IT企业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独特的行业洞察力,能够帮助创业公司识别技术和产品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联想将全价值链的资源向创业者开放,为创业者降低30%~50%的供应链成本。对核心技术导向型公司的持续投资,将在联想核心竞争力构建中释放红利。
2.2 在开发阶段,建立市场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转移路径,跨越从技术到市场之间的鸿沟
技术转移转化本质是市场行为,企业参与转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压力等,转化能否成功需要跨越从技术到市场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这就要求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考虑技术、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关系,灵活选择恰当的转移路径。
市场因素即对需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和用户进行细分,主要包括政府、地方机构以及商业领域(例如保健领域、信息安全、电信行业)等。商业因素即通过不同的商业选择(商业模式、交易模式、资金类型)进入市场[6]。
图3 技术、市场、商业相结合的转移策略
美国联邦政府在支持小企业技术转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联邦政府小企业局的综合协调下,要求联邦政府科研管理机构必须执行SBIR*SBIR计划是资助小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计划,它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小企业雇员。和STTR*STTR计划一般是资助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并推动技术转移,项目负责人必须来自高校或非营利性机构,要求小企业要与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联邦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达成正式的合作研发计划,并签订知识产权协议等。计划,支持比例为不能低于当年科研经费的3%,DARPA即在强制执行此计划的范围内[7]。在DARPA的资助下,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小企业参与到国防技术研究领域,技术的快速转移与商业化使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民用领域前沿技术高效地融入到国防体系[8]。
Applied Radar公司是一家提供微波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的咨询公司。在DARPA的SBIR计划资助下,该公司与其他七家公司、一所大学以及众多生产商建立了一支研发团队,共同开发了创新导电纤维技术,将天线、馈线以及其他微波结构植入服装、帐篷以及机身和汽车底盘之类的复合加强材料,成功应用到美国空军新一代侦察机的机身材料中,并由此成为军队重要的技术承包商,同时,DARPA的SBIR计划使该公司获得了银行贷款,并且与美国陆军和空军签订了项目合同。利用SBIR计划提供的资金,公司巩固了原先的咨询工作,而且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产品开发上[8]。
2.3 在商业化阶段,打造专业的技术交易平台,构建高效的成果交易体系
技术转移转化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经济提升的过程,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最为显性的形态和载体,在全球商业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做好知识产权运营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我国中央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在国家的统一协调下,通过构建成果信息大数据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的成果交易平台,连接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交易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的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转化咨询等专业服务。以多种方式构建线下的成果交易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科技扶贫等活动,使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输入和输出,促进转化和交易;通过对接地方高新开发区、科技市场、行业协会、成果孵化器等区域性行业机构,使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能够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
3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推动技术转移的保障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的技术转移中间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强对技术转移工作的引导和综合协调
企业启动一项技术并开发到一定程度之后,应由另一个专业公司将它推向市场。这种中间机构的存在扩展了新技术的用途,推动了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专精化发展,形成一些企业专门从事开发新技术,一些专注于新产品开发,还有一些则开发这个链条上特殊的小众产品、服务或应用的局面。
我国企业技术转移职能不明确,绝大多数企业未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管理部门。技术转移工作相对企业经济指标、研发任务而言,不是首要解决的工作任务,因此,某项技术的产业化经常半途而废。大型企业应增设总部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并对各下属单位的技术转移工作进行年度考核,由集团科技委提供专家咨询建议,集团总部的各业务部门制定集团公司的技术转移需求,在各成员单位分设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从事当地的技术转移工作。
图4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转移工作的引导过程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转移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技术转移转化评估体系主要指针对技术转移项目的特点和技术水平,构建合理的评估指标和专业性强的专家团队,对转移项目进行综合评估[10]。根据转化主体、待转化技术本身、转化环境等方面选取适当的指标并进行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转移转化效率(见表1)。
3.3 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程序和标准,对接技术需求推进技术推广和市场拓展
企业应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转化程序,制定一系列文件标准对转化行为予以规范,明确和逐步细化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标准和路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做到凡事有法可依并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模式是从专利披露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快速产业化并建立商业模式,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挖掘、专利增值培育、市场推广、成果转化(专利许可的内部评估、合同谈判等)等环节。
3.4 培育技术转移转化转移人才队伍,提升知识产权运营专业化水平
技术转移转化过程是技术识别、价值发现、企业承接的过程,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机构去进行专业化的运营。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背景和能力的人眼中,其蕴含的价值有很大差别。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和机构是国际通行做法,企业内部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的建立是推动科技型企业集团提高技术转移效率,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识别和占领新兴市场的重要抓手。汇聚和培养通晓技术、法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行业价值链高端和关键环节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活动,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表1 技术转移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示例
[1] 王圆圆. 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 管理学家,2008,(2):48-52.
[2] Henry Chesbrough等著,扈喜林译.开放式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8.
[3] 柳卸林,何郁冰.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1.
[4] 李斌,裴大茗,李占. 美国国防技术转移及转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5.
[5] 宋春雨.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创投风口,80%投资聚焦导向型公司[EB/OL].:搜狐媒体平台,2016-5.
[6] DARPA SBIR/STTR Program Transition Planning Guide . FED.2010.
[7] Key Factors Drive Transition of Technologies,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15.
[8] Erica R. H. Fuchs.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ARPA and the Case for Embedded Network Governance, Research Policy 39(2010), 1133-1147.
[9] DARPA SBIR/STTR Success Stories. 2010.
[10]马超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体系建设研究[J].才智,201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Driving Technology Transition for Enterprises in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LI Xin-xin,WEI Fan,LIU Cong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Open innovation system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improve innovation speed and innov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transition in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echnology transition has spread the whole innovation chain. According to the phrase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presents the main strategie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of technology transition for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ition;Technology transfer;Innovation chain
10.3969/j.issn.1673-5692.2017.03.017
2017-04-01
2017-06-01
F403.6
A
1673-5692(2017)03-312-05
李欣欣(1979—),女,辽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E-mail:2755700@qq.com
魏 凡(1985—),女,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规划;
刘 从(1988—),女,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