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拓展领域洞悉机遇实现转型
2017-07-05梁慧轩整理
梁慧轩整理
谢志刚
上海市保险学会精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陈铂
太平人寿财务副总监
方立宇
中宏人寿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
张非非
毕马威咨询高级合伙人
顾顼
中再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蒋冠军
明德咨询高级合伙人
包虹剑
原信诚人寿副总裁
直挺
中德安联人寿产品管理部及网销渠道负责人
居安思危拓展领域洞悉机遇实现转型
梁慧轩整理
上海精算界发起“精算师职业的未来”大讨论
【编者按】2017年5月24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精算师(准精算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暨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29位非寿险精算师、45位寿险精算师和180余位准精算师通过了培训并获颁精算师证书,我国的精算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而在此前一天,在上海市保险学会会议室,由该学会精算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题为“精算师职业的未来”的大讨论精彩开锣。这一切中未来中国精算发展之痛点的话题一经抛出,就吸引了一批国内精算界资深人士,如第一代中国寿险经验生命表负责人李政怀,国内高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尚汉冀、谢志刚、黄向阳、李鹏等,各大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或总精算师方立宇、张远翰、王耘之、顾顼、蒋冠军、殷哲、娄道永等,参与场内场外的热烈讨论。本刊采撷讨论的精彩片段,与关注中国保险及精算发展的业内外人士分享,完整讨论内容请见“精算通讯”微信公众号。
至本刊截稿时,讨论仍在继续,相关精彩内容将在以后的杂志上刊出。
提出问题:精算师职业会消失吗?
谢志刚
上海市保险学会精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精算师职业是否会消失,关键是看我们如何界定“消失”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职业”和“精算师”这两个术语。
从逻辑上来讲,精算师作为一个专门的人才小团体(全球大约十余万人而已),一个以数据和模型为主要手段的专门人才群体,当然不可能包打天下(风险)。换句话说,肯定会有更多受过其他专门训练的人才参与进来,各显神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风险问题,有的可能擅长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有的可能精通于以利率与汇率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还有的人则善于从政治及法律制度层面分析风险问题,如此等等。
即使是在以数据和模型为基础、用财务手段解决风险问题的这类人群中,受过精算教育和考试训练、被称为“精算师”的人也只占较小比例,更多的人则只是专长于其中某个方面或领域。相比之下,这些不是“精算师”的各类人才倒是真正的“专家”,而传统精算师则成了“杂家”,像是样样都知道一些,但都不够精通,属于管理人才,而那些“专家”则是技术人才,看两者之间的人数比例,当然是风险管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另一方面,精算师职业组织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以保持从前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同时又不甘心只是守住近两百年来所从事的传统精算工作领域,比如保险产品的定价和负债评估,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和有资格去主导“全面风险管理”,主导所有以数据和模型为吃饭工具的行当,甚至,最好能够让未来的精算师在社会各领域都有上佳表现,真正做到“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精算师”!
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想法就是去改革现行的精算师资格教育和考试体系,比如世界各主要精算团体近些年推出的“ERM Actuary”,中国精算师协会推出的“金融数据分析师”证书等,都属于这个方向的努力。问题在于,传统精算师的教育考试标准和要求比会计师(CPA)、金融分析师(CFA)等高很多,通过学习及考试获得精算师资格的平均期间约为7年,已经让很多年轻人觉得走精算师之路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算了,因此,对精算教育和考试体系进行改革的实质内容,无非是在其技术深度和知识广度之间进行取舍,既然广度在增加,深度方面就必然会减少。改革精算教育体系的大方向,将是从传统的“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型。
与此同时,资本却在极力倡导“看不见的手”或“让市场配置资源”的法则,在此法则下,无论精算师还是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对解决风险问题是否有价值或贡献,也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来配置。无论这个人是被叫做“精算师”还是“粗算师”,只要这个人“好用”,公司或机构就会雇用他,并给他高薪。市场配置法则甚至也体现在了立法上。在1995年初版以及2003年和2009年修订版《保险法》中都一直强调保险公司必须聘用经“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精算专业人员”,而在2014年修订版《保险法》中,第八十五条被修改为“保险公司应当聘用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和合规报告制度”。
“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型,“专业人员”取代传统精算师的地位,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消失”呢?
精算师职业,从幸运到濒危
陈铂
太平人寿财务副总监
受邀讨论这个题目之后,不由联想到近来一些抓眼球的新闻:人工智能交易员的兴起导致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被大幅裁员,顶级围棋大师接连被人工智能打败。相信五年前,那些交易员和围棋大师们,很少会预见到这个情形。
历史上,一个职业被淘汰或者衰落,并不罕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职业几乎都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打字员、公共汽车售票员、电报员、电话接线生、胶片冲洗工……以往,科技的发展局限于重复性、体力密集型工作的淘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脑力密集型,甚至需要专业判断的工作也逐渐开始受到威胁。
回到精算师职业。精算师所做的工作,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呢?精算行业的威胁,仅仅来源于科技吗?
精算师的价值,在于把人口学、统计学、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保险行业的风险和财务管理上去。随着其他行业的进步,精算师在这方面的权威已经减弱了。以往,一家寿险公司总精算师的地位远远高于财务总监,而现在,一些公司的总精算师反而要向财务总监汇报工作。这个现象,不是因为精算职业在退步,而是因为其他职业进步得更快,而那些职业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算的技能。
回顾过去,精算职业是个非常幸运的职业。几个世纪前精算前辈的创新,缔造了精算师在保险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垄断位置。这个垄断位置虽然带来了工作保障,但却很狭窄,局限于保险业。展望保险业的未来,几十年后,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增长、金融理财服务的不断完善、投资大众的知识进步,保险产品或许会逐步偏向保障类,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保障类产品的精算管理是否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虽说在其他行业,也有很多非常成功的精算师,但是其他行业的非精算从业者是否会选择考取精算师资格?其他行业里面,是否存在需要精算师职业认可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才能执行的工作?
我的感觉是,随着保险业的演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其他职业的进步、长期寿险的被替代,很有可能,精算师的职业优势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存在风险的,是精算师的职业属性而非擅长于精算技能的人。精算技能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毋庸置疑是具有非常高价值的,这些技能未必会被淘汰。怎样才能避免这个结局呢?精算师职业的生存,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捍卫现有的优势,以及是否能找到新的权威领域。
首先在保险业,这是精算师传统的权威领域,精算师需要与时俱进,掌握风险管理的最新技术,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如果精算师没能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并率先实施于保险业,那就会被其他率先掌握这些技能的职业替代。在保险业外的其他行业,建立权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几代精算师的不懈努力。
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努力跟上科技的演变,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影响力,精算师职业才不会成为濒危品种,才不会由于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而走向消亡。
传统专业优势面临新技术挑战,精算师不可固步自封
方立宇
中宏人寿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
基于历史传承、专业优势,以及监管制度和国内外精算师协会组织资格考试的要求等,“精算师”这一职业或群体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应该不会消失,但不可固步自封,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具有悠久历史且享有专业荣誉的精算师们,才能在未来的商业发展长河中仍有一席之地。
精算师在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如,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保险公司需进行C-ROSS下准备金评估;对于外资公司,由于外方股东财务核算等要求,通常还需进行加拿大GAAP或美国GAAP等测算。以上工作的胜任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系统训练及工作实践。同时,精算师职业的存在也是监管制度的要求。在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总精算师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总精算师是指保险公司总公司负责精算以及相关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总精算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取得中国精算师资格3年以上或取得国外精算师资格3年以上”。
现代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治理结构等日趋“高要求、严要求”,保险公司除了对精算师们擅长的产品研发定价、负债评估、价值管理等重视之外,对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也越来越关注。精算师在面对变化的商业环境、日新月益的新技术发展时不可“固步自封”,而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视野,在夯实精算专业知识、实践的基础上,去接触、涉猎周边的知识体系,如投资、财务、风控、大数据分析等。如在人工智能方面,围棋界的AlphaGo/Master已经名满天下,日本寿险巨头FukokuMutualLifeInsurance由于引入IBM人工智能的Watson系统,计划裁减近30%的保险理赔评估部门员工。未来是否会有精算定价、精算评估的保险业AlphaGo,这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
现代商业社会,工作节奏快,人的心态也难免有浮躁之时,年轻的精算人随着选择面变广、选择主体增加,职业跳槽的频度可能也在增加。从职涯发展的长远规划看,只有在年轻时“沉下心”将精算基础性的工作、技术夯实了,才能后劲十足,职业发展才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传统精算模式亟需转型
张非非
毕马威咨询高级合伙人
什么是精算师?抛开它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精算师证书上不谈,“精算师”其实是个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不过,纵观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美国精算师协会(AAA)、国际精算协会(IAA)对精算师工作职能的描述,大致可以总结出精算师具备的几项主要能力:数字分析能力、风险预测能力、金融市场洞察能力及沟通能力。概括起来,精算师是在金融领域中把数字分析和商业洞察力结合在一起,对市场和企业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的专业人员。如果还具备优秀的报告和沟通能力,那么就锦上添花了。
不过,我们也看到,无论国内国外,尽管没有一个精算组织把精算师狭义地界定在保险或者养老管理领域,且越来越多的精算师做到了CFO、CRO甚至CEO,但基本上都还是集中在保险领域而非银行、证券、资管、信托等更广义的金融领域。
精算师被普遍认为在风险管理特别是在量化管理方面拥有优势,各大精算师协会也纷纷标榜精算师是“职业风险管理人”,但除了保险公司,其他企业有用精算师从事风险管理的吗?我在德意志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全球几千名市场、信贷风险从业人员里,精算师大概不超过10个。由于对行业或市场了解的限制,即使拥有数字分析的能力,精算师把自己的技术能力运用到保险以外其他领域的其实很有限。
因此,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精算如果还是局限在少数领域,那么即使不消亡,未来发展的潜力也非常有限。如果精算师不能拓展到其他领域,而自己所在的领域又不断被数据科学家等侵蚀,职业前景肯定不容乐观。
未来传统的精算工作,必然是由人和机器协同,由机器完成大量数字分析,不需要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精算师。如何在这种新的工作环境和模式中实现转型,是决定未来精算师是否消亡的决定性因素。
精算师职业领域的拓展及与人工智能的角力
顾顼
中再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如果只看3至5年的短期未来,精算师这个职业应该还是有较大吸引力的。精算师所受的教育、训练,较为完善地针对了与保险运营相关的各个方面,在保险原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保险产品定价、财务影响等各方面已形成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即便不进入保险公司从事与精算直接相关的工作,精算师或者受过精算教育的人员在其他与风险经营相关的单位,也会较一般人员容易形成竞争优势。
加之,精算师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与具体工作职责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精算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前途应该是光明的。目前,确实也有不少保险公司开始将精算部作为公司人才储备部门,希望招募有精算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精算工作经历后可以派驻至保险公司的其他部门;而在保险公司目前的管理架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优秀的资深精算师走向市场、销售、风控、财务等管理岗位,精算师担任公司CEO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近期,SOA(SocietyofActuaries)的期刊《TheActuary》上对精算师职业领域的拓展一直有连续的介绍。除了我们日常能够想象得到的精算师在政府养老金计划核算、健康保险计划核算等职业领域扩展之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精算师从原来的精算岗位转岗担任大型保险集团的人力资源岗位管理者,并运用精算分析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为集团人力资源建立人才模型,在招募、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并获得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成功。
精算师之所以能够从传统的保险定价或评估等精算工作走向其他岗位,恰恰是因为,精算师对于不确定性(风险或者其他维度的不确定因素)有着相对深刻的理解,并在教育和工作经历中形成了模型构建能力,将复杂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用模型表现出来,从而识别事物的规律,并对未来形成预测。虽然其他领域的人士,如统计、应用数学等方面的人才同样能够胜任类似的工作,但精算师如果能放宽自身的眼界,应该说其在各个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如果将时间再放长,比如10年、20年后,人工智能AI或者商业智能BI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我们日常很多的精算重复工作,而且在运营中将基础数据结构化的工作一定会更加有利于人工智能形成大数据优势,加上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或者自我学习能力,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精算工作一定会被机器代替。但是否精算师这个职业会就此没落呢?
目前来看,这还很难判断。举个例子,现在淘宝运费险的定价,一定程度上是大数据的计算优势超越了传统精算定价能力的明证;但精算师或者承保人在创造性地识别场景可能带来的(运费险)新产品机会方面应该还是比机器有优势。而未来人工智能之下,人或者精算师在新产品设计、客户筛选、风险沟通等方面,可能还是会具有更加理解人类需求、更加容易取得沟通信任的优势地位。
但这也需要精算师教育或职业训练更加关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为传统精算工作变革带来的机会,并加强在沟通方面的能力。
还有一点,精算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训练,这可能也是造就“人类精算师”与机器最大不同的界限。
与其刻意防御,不如融合协作
蒋冠军
明德咨询高级合伙人
关于精算师职业是否会消失这一话题,本人只想从传统的精算定价这个视角窥视一下,十五年后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作为咨询顾问,习惯作一些免责声明:“十五年”这个数字未经精算,纯粹粗算。不过,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技术的实际进步会比我们一般人想象的要来得更快!
财险方面,目前占据精算师主要精力的车险业务,可能已经很大程度地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汽车的产品责任险,这与现有的产品责任有非常大的差异。汽车是一个合成的产品,涉及诸多供应商,任何零部件的显著缺陷都可能有比较恶性的后果,整车制造商如何对整车的产品责任负责呢?保险公司又如何具体地区分风险?
好消息是,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不太满意的问题,现有车险业务较多地考虑车辆要素和赔付经验要素,对从人要素的关注相对较少,到时候也就不是问题了。那么,对于那些管理水平不错的公司以及精力相对过剩的精算师,就可以使劲折腾从人要素;而管理水平不那么好的公司管理层或者其精算师们,也不用灰心,从人要素不用刻意操心就会自己消失,当然前提是公司能撑到15年以后。
人身险方面,寿险精算师担心被保险人太早身故,养老金精算师的担心又恰恰相反。按照《未来简史》作者的预测,精算师就不用太操心了,操心也没用,因为到时候人类想活多久全看心情。这并非只是脑洞大开的空想。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最近接受访谈时说,到2020年左右,人类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甚至逆转衰老过程。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
抛开“永生”这事不提,即便退一步讲,这些生物手段只是往前迈进那么一步,那么未来15年内,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将可以通过成本逐年降低的检测手段,对寿命有更好的认识。设想部分人的寿命有机会翻一番,那寿险精算该怎么弄?
静态地看,似乎精算职业的“营盘”一段时间内还会在,但是一部分精算师可能会失业或者改行,其中不乏一些比较“资深”的精算师。换个角度看,精算职业的“营盘”也许并不需要防御态势的刻意守卫,精算师们更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许是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适域、适应这些新技术挑战,并且拥抱不同专业技术兵种的交叉融合和协同作战。当然,精算师群体本来就不是因循守旧的群体,已经有一批精算师在积极探索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了。
精算组织是精算师的品牌背书
包虹剑
原信诚人寿副总裁
一、关于对精算师的认识
精算师职业或专业群体的生存、发展、消失或是荣耀,似乎只有精算师关注。如果我们换两个角度看看,没准能发现什么。第一,从普罗大众的角度看,精算师群体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数学很好,二是收入很高。第二,从公司用户的角度看,精算师能算好复杂的东西,但不知算得对不对;同时又天天很忙乎,但不知在忙啥。
可见,当我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认识或承认精算师的使用价值。精算师要使自己的基业之树常青,首先要令自己保持有使用价值。
二、关于人工智能与精算师
我的一个理想,就是投资一家人工智能应用公司,最后一个上线的产品是人工智能精算。但这并不意味要消灭掉精算师职业。
人工智能之所以强大,依靠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逻辑原理/判断,二是大数据及其分析方法。到那时,精算师的工作就是制订方法论,并且做出合情合理、合乎商业逻辑的判断,而非计算。社会对精算师的需求数量可能确实没那么多了,经验与思维变得更重要。
三、关于精算组织
精算组织是精算师的品牌背书。
组织的专业性体现了组织内群体的素质与能力。如果精算组织自己丧失了品牌、品味、专业度,那么这个组织就像俱乐部,它对专业人员而言就缺乏价值了,就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了。精算组织是每一个精算师的家园,人人贡献一块炭,组织之光才能温暖整个群体。如果只想借其光,却不愿为其添薪,温度就会逐步降低。
说到底,精算师的价值/价格,以我个人的判断,仅有四成来自于其技能(数理、分析),另有三成来自于其融会贯通的商业经验与判断,还有三成则来自于其传统信誉(credibility)及其在操守上的可依靠性:独立、专注、预见、责任感、能守得住寂寞。如果失去了这些,无论是个人或是组织,不叫其精算也罢。
四、有追求不等于有理想
我面试过上百名精算专业学生和精算师,对于职业的规划,绝大多数人的追求是几年之内成为主管,几年之内成为总精算师。我将此称为有追求目标。而我理解的理想,是如何影响公司、同仁,乃至社会,如何造福周边乃至远方,如何创造真正的辐射力而非权力。
如果我们的焦虑是一份工作或是一个业已形成的收入体系,那真的可能有更高性价比的职业来替代精算师;如果我们的焦虑是精算这个专业或经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式微,那精算师还有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
精算师急需实现三个创新
直挺
中德安联人寿产品管理部及网销渠道负责人
精算领域里,技术与模型的部分应该会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开发这些人工智能,需要一部分精通相关技术的精算师去完成。未来大部分精算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利用逐渐成熟的人工智能与不断积累的历史经验,进行一系列创新:
一、企业经营决策
精算师应当较常人更善于发现那些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商业机会,不仅可以在行业内,也可以是跨行业的。企业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战略层面的决策,也可以是策略层面的决策,时效性和前瞻性尤为关键。精算师利用相应的模型,配合足够的外部影响因素作为参数,可以很快了解相关决策所带来的商业结果,在比对过程中选择最优方案。
二、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
精算师应当发展出快速识别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之风险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些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结果以及内在相关性都可以被快速展现出来。精算师则需要根据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何种风险该规避,何种风险可接受,采取何种应对手段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之影响降至最低。
三、产品研发与功能扩展
展望未来,精算师最有能力且有责任承担起这一重要工作内容:凭借大数据模型的不断完善,承保过去不能承保之风险;凭借对产品特点、服务属性以及客户痛点的深入了解,将更多创新服务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保险综合服务能力;立足本行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他行业的沟通与了解,创新地利用跨行业合作来丰富产品外延,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