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易武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7-05何有才何在新

绿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管理对策

何有才 何在新

摘要:指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举措,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保护的有力手段,是保护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阐述了西双版纳易武自然保护区概况,分析了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易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3904

1 引言

易武保护区于2014年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贯彻"生态立州"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保护区位于勐腊县东北部,是全县海拔最高、植被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保护区保存了复杂多样、原始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极其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较多。对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做到高起点科学规划、高标准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管理,使保护区在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筑牢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廊以及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发挥重要作用。

2 保护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概况

保护区位于勐腊县境内,介于东经101°29.5′~101°38.8′,北纬21°48.1′~22°11′之间,西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约42 km,总面积33369.9 hm2。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向,最高海拔位于黑水梁子主峰,海拔2023 m;最低海拔位于茶王树河与石棺材岔河口,海拔780 m。气候属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型气候,海拔高差大,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区内河流众多,雨量充沛而集中,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

2.2 生物资源概况

2.2.1 植物资源

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的8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区内记录到维管束植物共161科1666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194种,裸子植物3科7种,被子植物127科1465种,被子植物含双子叶植物111科1188种,单子叶植物16科277种。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藤栆(Eleutharrhenamacrocarpa)、篦齿苏铁(Cycaspectinata)、云南苏铁(Cycassiamensis)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董棕(Caryotaurens)等14种。

2.2.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内记录到陆栖脊椎动物30目99科379种,包括哺乳动物10目29科63种,鸟类16目50科252种,两栖类2目7科25种,爬行类2目13科39种。分布有国家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蜥(Nycticebuscoucang)、蟒蛇(Python molurus)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Macacamulatta)、黑熊(Ursusthibetanus)等44种。

3 保护区建设现状

3.1 自然保护区规划现状

保护区完成了总体规划,但管理计划、保护计划和发展计划还未进行。《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于2015年12月由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完成,明确了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功能区划、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3.2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

3.2.1 组织机构

2015年管护所完成机构和法人登记注册,规格為正科级,属州林业局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设办公室、资源保护股、科普与社区工作股。设立森林公安派出所一个(由州森林公安局派出,不占保护区人员编制),下设曼腊管护站、易武管护站和勐伴管护站,实行所、站二级管理。

3.2.2 人力资源现状

保护区事业编制15人,设所长1名,副所长2名。目前在职12名,所长1名,工作人员11名。外聘专职护林员15名,驻村护林员29名。

3.3 经费及财务现状

3.3.1 保护区主要经费

工作人员事业经费和工资主要来源于州政府财政拨款;护林员工资及管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天保“二期”工程。

3.3.2 保护区财务管理

管护所设报帐员1名,实行报账制。保护区资金由州林业局统筹管理。

3.4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刚起步,目前仅安装大型宣传牌1块、景观宣传牌3块、警示牌20块、小型警示牌40块;租用临时性办公场地150 m2。

3.5 林权林地现状

保护区于2015年完成林权界线核定工作,并获得勐腊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书》。核定保护区总面积33369.9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 11723.3 hm2,缓冲区 5186.4 hm2,实验区 16460.2 hm2。保护区有林地面积31895.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5.6%;非林地面积14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森林覆盖率为89.7%。保护区拥有林权面积为28793.8 hm2,占总面积的86.3%,企业承包国有荒山面积为4576.1 hm2,占总面积的13.7%。

3.6 科研监测现状

管护所由于人才和技术原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能力,正在培养科研人员和积累科研能力。目前协助云南大学在保护区开展的野生动物调查项目,协助北京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在保护区开展的廊道动物调查项目,并拍摄到豺、大灵猫、熊、鼷鹿、豹、孔雀雉等大量珍稀动物图片。

3.7 社区宣传教育现状

保护区涉及易武镇、瑶区乡和勐伴镇3个乡镇7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周边社区共有1959户8040人,主要的世居民族有瑶族、彝族、哈尼族和汉族。保护区主要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使用流动宣传车、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广泛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累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210 场次,发放张贴宣传画、宣传单12200余份,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不仅提高了群众的保护意识,还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参与保护区建设。

3.8 执法及资源保护现状

首先是开展巡护,稳定林权界线。累计组织开展纵深巡护61次,出动521人次,车辆89台次。日常巡护619次,出动人员1976人次。其次是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开展林地清理整治。累计制止非法林下种茶行为169起,231人。现场清除新种植茶苗347亩,收缴带入保护区茶苗17830余珠;三是强化执法,维护资源安全。通过宣传教育,群众主动上缴枪支23支,在茶地田棚收缴枪支33支,现场查获持枪狩猎17人;累计向森林公安报送各类林政案件86起。

4 存在问题分析

4.1 人力资源短缺

管护机构尚未健全,人员未全部落实到位,领导“班子”未配齐。系统培训不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短缺,急需调剂或补充能够熟练掌握3S技术方面的技术人员。

4.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保护区一所三站办公场所未建设,界桩、界牌、防火通道、巡护通道等其它基础设施未建立。

4.3 后勤保障不到位

首先,是保护区未正式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滞后;其次,是巡护车辆、办公设备、物资及装备不足;第三,是巡护人员不足,培训滞后;第四,是档案管理不规范。

4.4 资源本底不清

保护区尚未进行系统、详细资源本地调查,仅在筹建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过简单专题调查,以及开展总体规划时进行粗放调查,所获取的资源数据有限。

4.5 “山情、林情、社情”复杂,管护难度大

4.5.1 社区村寨多,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一是保护区地跨三个乡镇,涉及7个村委會34个自然村,分布有瑶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二是群众在保护区内养牛、羊,乱建牛圈、工棚和砍伐林木等行为破坏自然资源。三是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高,建筑用材及传统制茶所需薪柴对保护区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大面积违规种植茶叶,不仅破坏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严重威胁茶叶品质。五是宣传不足,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4.5.2 侵占林地种植茶叶情况突出

茶叶是当地社区村民的主要经济经济来源。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存在大量古树茶和近期定植茶叶,生物多样性破坏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砍伐林木和围剥树皮,保护形势严峻。据初步统计,在保护区管理古树茶和新种植茶叶约4700 hm2,其中:古茶园分布范围约2000 hm2,2012年后定植茶叶2700 hm2。由图1分析得出,茶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周边,集中在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分布有古茶树。

4.5.3 分布有国有企业基地及探矿区

首先保护区内涉及国有企业承包荒山基地2个,面积4576.1 hm2,主要在荒山种植重楼、茶叶。由图2分析得出,企业承包基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面中老边境一线的实验区内,属于国有荒山,防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其次是保护区内分布有探矿区5个,涉及面积27 hm2,需要逐步退出。由图2分析得出,探矿区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少部分涉及缓冲区和核心区。

4.5.4 边民活动频繁,防火压力大

一是保护区地处中老边境一线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涉及村寨众多,生产用火和人为活动频繁。二是社区群众森林防火意识薄弱,违规野外用火情况突出。三是边境线一带植被以疏林地为主,多为牧草地,边民烧地、烧牧场情况突出。四是林区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增大。

4.6 社区扶持发展滞后

由于社区扶持资金不足,目前保护区未有效开展社区扶持工作。对社区群众主动自觉参与保护区的建设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5 发展对策

2017年5月绿 色 科 技第10期

5.1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尽快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其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管理计划、保护计划和发展计划。再次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按制度实行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奖优罚劣。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优秀骨干

一是加强保护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提高保护区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效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一批科研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三是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合作精神,与有关国内外组织和科研单位建立更加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四是结合保护区岗位结构和现有人员,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

5.3 加强基础设施,增强后勤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管护所、站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改善职工办公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二是购置巡护车辆及巡护设备,保障巡护成效。三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建立巡护监测体系。四是建立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资料及档案管理系统。五是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4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是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二是引导社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林果种植和特色养殖;推广钢筋混凝土建筑减少林木用量;推广电气化制茶减少新柴用量;推广科学种茶、养茶提高茶叶品质等。三是有效开展社区共管,促使民众主动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形成一个由政府、管理机构和村民共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5 强化合作协调,建立跨境联合保护机制

保护区与老挝丰沙里省相连,加强两国之间的保护合作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保护和研究东南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每年定期召开保护研讨会,组织开展联合巡护、物种保护等工作,促进国际交流与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5.6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

一是依据法律法规,逐步终止保护区内探矿行为。二是对保护区内侵占林地种植的茶叶,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林区。三是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维护保护区及社区的治安,制止乱砍滥伐、乱采盗猎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科研力量,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系统掌握保护区资源本底。

5.7 强化林火管理,预防森林火灾

保护区地处中老边境一线,边民活动频繁,存在较大火险隐患。应加强火源管控,建立健全护林防火防控体系;加强与老挝边境村寨防火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6 结语

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易武自然保护区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本底不清、侵占林地情况突出等诸多问题。为此,提出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加强林地资源管护等建议。以有效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促进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昆明.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5:1~93.

[2]杨鸿培文芒才赵建伟等.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保护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00~108.

[3]李海峰,周汝良.云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6):64~67.

[4]雷桂林,郑 重.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6):11~13.

[5]严法麟.平远龙文-黄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J].绿色科技,2016,6:112~114.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管理对策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刍议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
博斯腾湖湖区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