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7-05黎翔吴南张鹏

经济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黎翔 吴南 张鹏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根据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与酒店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合作酒店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践证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人才培养已经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的三段式体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实践教学模式缺乏指向性、有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人才不能满足酒店的需求,酒店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招聘难的现象。因此,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成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为解决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人才不能满足酒店需求的问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订单班”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双主体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酒店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酒店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针对酒店的用人需求,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为酒店量身打造合适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既是学校学生,又是酒店员工的双重身体,在学校、酒店两个教学地点学习成长,毕业后直接到合作酒店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企业两方共同为主体,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和学校一样,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教材,共同申报实践教学成果,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双方在师资、技能、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始建于2008年。办学以来,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共建"512学结合、双主体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酒店中高端服务(管理)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订单式”酒店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严格挑选了一批有较大规模、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酒店企业紧密合作,与美国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英国洲际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管理集团及我国本土的碧桂园集团、香江集团、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知名集团公司旗下的酒店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共建联动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该专业现有8个教学班,其中与酒店合作,协同创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订单班6个。一方面继续巩固现有“订单班”合作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密切定点合作企业花都皇冠假日、锦绣香江和南航明珠大酒店、增城凤凰城度假酒店、广州金叶子度假酒店五家酒店与学院的联系,做到学校主动为定点合作企业提供理论服务、解决理论难题和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订单班”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筛选,对不合格的合作酒店予以取缔。“订单班”由学校负责招生宣传和招生工作,学生考入学校后根据填报志愿,由酒店组织面试,每个订单班配有专职班主任,专用教室,教室内有酒店的宣传图片等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对酒店的心理认同。酒店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酒店工作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由酒店部门经理定期到校开展培训,组织学生到酒店参观学习,并根据学生成绩高低给予高额奖学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二)“双主体”酒店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提出“工学结合、双主体酒店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让学生在学校和酒店企业一直有学校方和酒店方共同协商、共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实习过程的主体方不断根据学习、实习内容的变化而有所侧重,不单单依赖于某一个主体,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最大化,综合素质提高的最大化,实现校企各自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优势,深度融合对接。该模式使酒店由用人单位转变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实现了酒店身份的转变,解决了学生实习环节落实困难,实习流于形式的问题,以及酒店员工整体素质提高难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校企共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成立了学院教师团队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共同组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两个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掌握最新的酒店经营发展趋势和酒店人才需求变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协同校企育人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特色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2.校企共同设置特色专业课程。在保证学生基礎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茶艺、插花、奢侈品鉴赏(名表、名包、名车、名牌等)及健康养生等13门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3.校企共同健全日常教学与管理。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理论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日常管理制度、学生日常学习制度、酒店企业日常培训制度等,做到以强化教学环节为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

4.校企共同监控与评价教学过程。酒店管理专业构建了由本专业资深教师、酒店企业专家双方团队共同监控与评价教学全过程的“双主体监控评价体系”。学生在我校学习实习的三年里,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掌握知识技能的不同阶段,用“双主体”不同团队来监控管理,充分发挥“双主体”各自优势。如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为保证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学院在第六学期安排了20周进行顶岗实习。如在锦绣香江温泉城酒店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酒店基层综合管理实习,在广州w酒店进行酒吧服务实训等。学生在实操岗位上学习,主要由企业专家团队来教学监控与评价,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酒店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关心学生生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由学校资深教师团队来教学监控与评价,酒店企业指导老师定期来学校帮助学生了解酒店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流行理念等。

5.校企共同发挥各自优势。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合作酒店建立了“师徒制”、“导师制”长期联动协同育人机制。针对酒店大部分员工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酒店特聘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为导师,实行“导师制”,为酒店员工补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员工解决工作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对于专业老师实操能力差,对酒店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滞后,学院特聘有丰富实操工作经验,实践水平较强的酒店一线员工为师傅,实行“师徒制”,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进行实操,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6.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了改革,首先是专业教师要每年都利用假期到酒店进行不同岗位的挂职实践,其次是将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请进课堂,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建立了专兼、职业与专业结合的教学团队。最后,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符合教学模块需要的教学团队,将要组建“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督导”五个教学团队。各团队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按1:1.5比例组成,形成以高级职称教师为龙头、中级职称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的层次化、复合化教学团队。各团队将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一起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成长。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我校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八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和酒店员工,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提升学校知名度,保证生源质量

学校积极宣传酒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订单班”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引起报考学生的热烈关注,学生对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深入了解后,被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雄厚的实力所吸引,纷纷报名入读。学生被录取后,订单酒店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面试,挑选形象气质、身高体重、英语表达、沟通能力等方面符合酒店文化的学生,有力保证了订单班学生的高质量。

(二)提高员工忠诚度,降低招聘成本

目前酒店员工“跳槽”现象普遍,人才匮乏是困扰酒店发展的最大问题。员工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是员工对酒店企业文化认同度低,缺乏歸属感,忠诚度较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订单班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熏陶订单酒店企业文化,如每学期邀请学生到酒店参观学习,酒店各部门培训经理到学校培训学生10次,逢年过节赠送节日礼品来关心学生。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是订单酒店的员工,以订单酒店为荣,树立为酒店服务的宗旨,增强了忠诚度,毕业后大都愿意留在订单酒店里长期职业发展,降低了酒店招聘成本,稳定了服务质量。

(三)保障学生就业率,优化就业质量

经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有高质量的保障。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秉承“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办学思路,2010-2015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在98%以上,更重要的是就业质量高。大批毕业生被美国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英国洲际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管理集团及我国本土的碧桂园集团、香江集团、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知名集团公司旗下的酒店录用。酒店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知识储备、实操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评价度较高。

猜你喜欢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