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述的吊诡与人性的探险

2017-07-05王翠云

经济师 2017年4期

王翠云

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快餐化的文学时代,麦家的《暗算》以其简洁、奇特的叙述体,描述了一群智力超群的特工,而备受青睐,真正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们,以其超人的天才和智慧,为国家的安全终日奋战,然而残酷的职业也迫使他们的人性异化,失去了家庭、健康甚至生命。失去也是得到,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得以国泰民安。

关键词:《暗算》叙述体 人性异化

《暗算》一版再版,且销量颇佳,初版就销量逾20万册,这在近年的小说出版界是少见的,某种程度《暗算》的“火爆”得益于影视对文学的反哺作用,但就《暗算》文本而言,它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其简洁、奇特的叙述方式。

一、《暗算》的叙述体独具魅力,同时也受人诟病

《暗算》的叙述体受人诟病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文学性不强,非“纯文学”;其二,结构框架散漫,中篇小说的组合而已。正如很多人指责易中天、于丹用颠覆传统的方式来解读经典,但正是他们所做的经典“大众化”工作,使大众能跨越历史的层层障碍用心灵去触摸古人传流下来的思想道德精髓。笔者对《暗算》的叙述方式和技巧却深以为然,窃以为在当今的流行写作中实属难得。

麦家称自己的写作是行走于直白和隐秘之间,“我的写作一直执迷于迷宫叙事的幽暗和吊诡,藏头掖尾,真假难辨,时常有种秘中藏密的机关不露。因之,我的小说具备某种悬疑色彩,这对大众的阅读趣味也许是一种亲近。但我在极力张扬迷宫叙述的魅力的同时,又濒临了某种因迷而乱、因深而浅的窘境。”也有人称麦家“文风智性灵异,偏执不羁”。这更多地是侧重他小说的文笔和语言风格。

就铺设情节和刻画人物而言,笔者认为《暗算》用了一种简洁的笔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它没有浓墨渲染,大肆铺陈。在这个靠文字的暴力或赤裸叙事吸引眼球的流行大潮中,《暗算》依旧坚守着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踏实,不激进,少功利。

有人说,麦家善于用细致入微却又小心翼翼的黑色笔法铺陈悬念、营造氛围,读之却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暗算》能在文学泛滥的时代脱颖而出,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一部好读、畅销的优秀之作。“好读”便不只是着眼于其情节的精彩,更重要的也得力于《暗算》独特的叙述体。正如戴锦华所言:“而继《废都》、《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的流行及围绕这一流行的众声喧哗之后,一个新的流行文学配方被‘确认:或真或伪的民俗、风情、赤裸的性爱描写,以及重要的、贯穿性的现、当代史的事件背景,辅之以以先锋文学、‘纯文学、现实主义为旗号的纯色情、暴力写作及男性角色的变态心理描述。”于是,出现了一批批为流行而制作出来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批量生产,如《八百里情仇》、《天猎》、《土街》、《妻命》等等,成为《废都》、《白鹿原》等而下之的拟本,同时实践着政治场景的色情化,完成着由历史场景向潜意识场景的移置。除了品评一些大家驾驭鸿篇巨制的功底和对文字游刃有余的娴熟,这样的作品,读多了,便索然无味。《暗算》的出现,给人以极度的惊喜。

《暗算》的出彩,得益于文笔的刮净、洗练,不同于当前流行文本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张扬和渲染所谓的“看点”,诸如性、暴力、色情、凶杀、阴谋等要素,这些在《暗算》中都被过滤或简化,即便是书中所谓的“秘密”、“暗算”,也是正大光明,關涉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的,绝不是个人勾心斗角的算计或蝇营狗苟的谋划。《暗算》的悬疑,不同于一般侦探推理小说的巧设迷局,故布疑云,阴森冷仄;也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网络悬疑小说的恐怖灵异,阴暗潮湿,离奇荒诞,更多地为迎合商业目的和娱乐心理。《暗算》的悬疑是书中人物的职业使然,全书弘扬主流的价值理念,关注社会历史发展,揭示天才的成长和命运的莫测,反映职业责任要求,这也是麦家作为一个优秀叙述者创作动力和叙事逻辑。《暗算》的悬疑,没有用文学笔墨浓妆艳抹,也没有逻辑推理的层层铺垫,却人物鲜活,故事奇特,形式新颖,内容上进,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智慧老者在我们面前平淡地讲述他波澜诡奇、灿烂瑰丽、传奇无比的一生,他平和的心态,淡定的举止,从容的语调,却能掀起我们内心的惊涛骇浪。

《暗算》讲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麦家也尝试着用各种手法来讲述,《瞎子阿炳》、《有问题的天使》和《刀尖上的步履》用了转述方式即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有些类似于报告文学,却有了更丰厚的言语张力。也许麦家想用这样的方式,尽量强调其故事所指的真实性,比如讲述黄依依的故事时,麦家就强调钱院长签字画押地要求不能写他的故事,同时黄依依的故事也只能采用“钱氏版本”,不能添加材料、变腔改调,同样也是签字画押的。这样的手法也避免了或者说巧妙地省略了故事的枝蔓和拖延,只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更能体现麦家在文体方面不断探寻,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可能性的,则是《陈二湖的影子》和《韦夫的灵魂说》。在前者,作为主人公的陈二湖始终是不在场的,也从没有正面出场,只是在其女儿和徒弟施国光的讲述中影影绰绰地显露。故事一开始便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有关师徒之间“秘密”的悬念,全文围绕着这个“秘密”展开,展开的方式也很特别,用施光国的日记和书信来讲述。尽管陈思兵一再追问“秘密”的真相,施光国却三缄其口。接着又收到陈思思关于陈二湖晚年生活的书信,信中陈二湖的围棋方面的天才和糊涂病都吸引着我们寻根究底,到底“红墙”里发生了什么,让陈二湖在生活中如此疯癫反常?什么“秘密”让他至死牵念?正是这封信改变了施国光的初衷,他分别给陈思思和陈思兵写信解疑答惑,何以陈二湖既天才又糊涂,何以没有悬念的秘密却成了陈二湖终生的“秘密”。结尾处却峰回路转,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些信都是无法邮寄的,如果没有后来的“解密日”,也许它们会永远地尘封在档案袋里。同样,陈二湖的子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收到的。施国光依旧生活在陈二湖亲人的顾虑、防范、揣度、怀疑甚至敌视中。无论日记还是书信,其实只是施国光的内心独语,这是不能也不可对外人言说的,这种情绪无处排遣,无法宣泄,只有在日记书信中对师傅陈二湖遥寄追思。这样的讲述方式一波三折,引人人胜,一方面暗示出了特工职业对人身自由的限制,连收发一封信都要经过组织审查,日记也要由组织保管。同时,也更易剖析和接近陈二湖的心灵。

在《韦夫灵魂说》的故事中,麦家独具匠心地让“道具”开口说话,借死人之口的独特视角来“还原”故事的始末。老吕和韦夫的故事早已多人传诵,老吕把有意放置了假情报的韦夫的尸体,借化成海军军官胡海洋,装作无意间被海浪冲上自家滩海岸,引诱美军上钩。如麦家所言,步人后尘地讲一个老故事,意义实在不大。要有新意,就要另辟蹊径。初读此章,一度曾怀疑韦夫是故事的主角,若是此,便有了喧宾夺主的嫌疑。揭开层层的面纱,才恍然大悟,真正的主人公是老吕,不着一字,一个机智神勇的特工形象便凸现出来。同时韦夫的生前身世,更像是故事中的故事,生前因为身体虚弱而无缘前线,却得以保存了一具完美的尸体,这尸体竟因着老吕的神机妙算,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只可惜,这个流芳百世的英雄名字叫胡海洋,而不是被一身臭汗害死的无名小卒韦夫。在这里,历史的无常和世事的幻化也得以质疑。

麦家的叙述手法和视角决定了他的故事不会太长,每篇都类似中篇小说,然而合在一起,701这个整体单位的功能:听风者——监听局、看风者——破译局和捕风者——行动局,以及701从组建至“解密日”,发生的神秘离奇、惊天动地的大小故事便一一浮现。这便涉及到《暗算》一书的结构了,对于“各章独立”的结构指责,麦家声言:“关于《暗算》‘结构的批评,我实难沉默。坦率说,我对《暗算》的结构是蛮得意的。《暗算》是一种‘档案柜或‘抽屉柜的结构,即分开看,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恰恰是小说中的那个特别单位701的‘结构。作为一个秘密机构,701的各科室之间是互为独立、互相封闭的,置身其间,你甚至连隔壁办公室都不能进出。换言之,每个科室都是一个孤岛,一只抽屉,一只档案柜,像密封罐头,虽然近在咫尺,却遥遥相隔。这是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以免‘一损俱损,一烂百破。《暗算》中五个篇章互为独立,正是对此的暗示和隐喻。也可以说,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是701这种单位特别性的反映。”文字的繁复,结构的佶屈聱牙只会压迫着读者的神经,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作品走,带来更多的是心理、感官的强烈刺激或视觉的冲击、疲惫,像大块浓烈色彩渲染的影视场景般让人窒息。其实,最简单的便是最容易让人读懂,记住,且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补充的空白,让人久久地回味的。《暗算》的布局和结构强于一些有意把中篇加长而成的长篇小说,这样的结构,也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在快餐化的时代,用文字游戏或篇幅长度来考验读者的耐性,只会事与愿违。

二、《暗算》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他笔下的人物

小说刻画了一群智力超群的特工,他们神姿各异,风采照人,其鲜明的性格和异化的人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工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却又是残酷的。他们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绞尽脑汁,“暗算”他人、他国,然而最终自己又被粗粝的世俗生活“暗算”了。与其说被世俗生活暗算,倒不如说,更多地被自己的职业“暗算”了。他们终日生活在窃密、解密的非常态生活中,与孤独为伴,与阴暗为伍,拦截天外之音,倾听死人的心跳声,在刀尖上步履,用自己人生的“黑暗”来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光明。然而,听风者阿炳和看风者黄依依这两个701的“后来者”,以他们骄人的天才远远地超越了特工职业的残酷性,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不过,有着超凡听力的阿炳,却又瞎又傻;天资极好,悟性极高,漂亮多才的黄依依倒没有身体的缺陷,却常常不由自主地跨越世俗的道德界限,为世俗之人所不齿。

俗話说,“十个天才九个傻子,十个傻子一个天才”,阿炳便是傻子中的天才。又瞎又傻的阿炳有着一双又尖又灵的耳朵,能听见人世间所有秘而不宣的暗度陈仓,魑魅魍魉和妖魔鬼怪。他能听出庄稼地里的蝗虫成灾,听出半夜三更小偷进村,甚至谁家住宅的宅基地在隐秘地下沉都能知道;能从母亲的声音听出初次相识的婴儿是谁家的子孙,能从人的声音辨别出他的年龄,家族身份,以及抽烟喝酒等喜好;甚至能从狗吠声中辨别它们的年龄和雄雌。阿炳正是凭借着惊人的听力和记忆力,迅速娴熟地掌握了福尔斯电码,并且出神入化地查找敌人电台,最神奇的是在寻找对方高层电台时,怪才阿炳居然另辟蹊径,从报务员发报的各自特点中作出判断。28名在侦听界享有声誉的专家能人在25周内都未必能重新建立的正常侦听秩序,奇才阿炳却在短短的五周内搜索出了对方军事系统107部秘密电台、共1861套频率,确立了新的正常侦听秩序,奇迹般完成了工作。阿炳毫不费力地解决了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他成了701的英雄,得到了701的所有荣誉和勋章,得到了701人的敬仰和爱戴,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婚姻。

阿炳与林小芳的婚姻是一场无爱的婚姻,也是一场肩负着政治使命和道德责任的婚姻。林小芳是作为英雄妹妹的符号出场的,她是在“英雄”的光环或遮蔽下存在的。当组织出面,让她照顾701最大的英雄阿炳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因为:阿炳是英雄,英雄需要她去关爱。英雄的妹妹林小芳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替701人关心、照顾阿炳,毫无怨言和委屈。以阿炳性格的执拗和傻瞎,足可想见小芳的高风亮节和坚定意志。如果不是因为没有生育能力的阿炳迫切想要孩子,两个人的婚姻生活也许会这样完美地持续更长一段时间。两年后,阿炳终于幸福地做了父亲,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儿子在阿炳面前的第一声啼哭,便撕扯着他的心肺,也只有阿炳能从婴儿的啼哭中听出孩子的父亲不是自己,他是“百爹种”。就像阿炳不会讲道理一样,阿炳也听不进别人的道理,他认定的,便是无可更改的,没有理由也无需理由。他固执地认为,老婆生了百爹种,陆家堰的男人就只有去死!阿炳也就只有去死。

如果说身体的残疾,比如说眼瞎,可以由超人的耳力来弥补,阿炳性格偏执,却无可救治,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缺乏正常的理性和思辨力,”这是体现阿炳弱智的最大特征。在生活中,阿炳认定事物的方式和结果总是很简单,他的世界黑白分明,简化地只剩下好与坏,善与恶等极端的对立,而且只要他认定的东西,是不可改变和怀疑的。一方面他很自信,很强大;另一方面他又很脆弱,脆弱到了容不得任何责疑和对抗。阿炳最大的自信便是自己的耳力,他耳朵的“权威性”是任何人都不能质疑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双造就了阿炳辉煌的耳朵,也造成了阿炳的死亡。如果没有这双耳朵,阿炳可能一辈子呆在陆家堰,每天替母亲捡柴,去祠堂听人打牌,跟孩子们玩玩听人的游戏,贫穷而平淡的活着。偶然的机会走出陆家堰,来到701,并一举立下赫赫奇功,他领略了外面的丰采,也领略了外面的无奈,就像一朵礼花,挣扎绽放,绚烂之后,灰飞烟灭。

如果说阿炳的出场是令人失望的,他又瞎又傻,疯癫且易被激怒,发起怒来脸色铁青,浑身抽风似的痉挛不已;黄依依的登场却是光彩照人,她拥有天生丽质的容貌,同样她的智识、身份、地位和其漂亮的容貌一样耀眼——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的助手,打得一手举世无双的好算盘,周总理签发的公开书中点名提及的爱国知识分子。如果说阿炳是心甘情愿地来到701,黄依依的到来却有些不情不愿,她评价自己“生性自由,生活浪漫,最害怕纪律约束,最喜欢无拘无束”,所以不适合去保密单位。然而“密码是反科学、反人性的。在这个充满奸诈、阴险、邪恶、惨无人性的世界里,一个桀骜不驯、带点儿邪气和野性的人,或许更容易生存……”。黄依依正是这样的人,她天才、乖张、无耻、邪乎、诡秘,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破译最高级的乌密正需要这样的人。

黄依依的到来,果然一鸣惊人。正如陈二湖所言,因为乌密是最高级密码,10年内即便集合破译界的顶尖人才也难以破译,而为了在顶多一两年紧张的外交关系中取得主动权才决定破译。所以决定破译乌密是武断的,是异想天开,是疯子的决定。黄依依却直言“所有的密码不就是几道深奥的数学题而已,有那么可怕吗?”正是这“痴人说梦,疯人做傻事”的乌密破译工作在一年之内竞硬生生地让黄依依完成得漂漂亮亮。更何况,对别人而言残酷艰辛的破译工作,黄依依却举重若轻,别人工作的时间,她下棋,满山谷跑,看闲书,摘野果,整天一副玩世不恭、不思进取的样子。从令人满腹疑虑的问题女人到璀璨夺目的701凤凰,黄依依似乎并没有经受什么特别考验和折磨,只是短暂地昏迷了一会而已。

黄依依的成功之路特别,她成功的动力更特别——又仅是为了尽快救出与自己有男女作风问题的王主任。这就是黄依依,破译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以崇高的国家民族利益为指归,动力却是完全不合乎道德的,甚至为人所鄙夷的。更离奇的是,自己在701犹如明月当空照之时,黄依依又变卦了,她“拯救”的对象不再是王主任,而是不顾破坏自己的光辉形象执意要救张国庆的妻儿。正如黄依依第一次见到密码时,“从刚才喜笑颜开的样子,到现在恍若隔世的样子,中间似乎没有任何过渡,没有起承,没有接口,像她身体里有个神秘的开关,可以自便地转换她的状态。”同样,在感情方面,黄依依的身体也像有个神秘的开关,可以自便地爱着,毫不矫揉造作,在她眼中:爱了便爱,不爱了便不爱。像一条伏尔加的鱼,惟有爱着,才能活着。不停地游荡,有时停在这片珊瑚礁上,有时又靠近那片海草。身体不是她的禁地,那是为爱准备的礼物。对于这样的黄依依,我们很难评价。在那个没有爱情和浪漫的年代里,她自顾自的“浪漫”着,不停地“勾引”着身边的有妇之夫,朝秦暮楚,一次次將道德尺度抛置,成了大家眼中名符其实的问题天使:思想腐化,生活作风有问题,

如果说黄依依的桀骜不驯和邪气野性是密码的克星,那么同样也是她情感甚至生命的克星。也许这正是她性格中的缺陷或“盲点”,注定了她的悲剧。在很多人看来她的死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因为她与张国庆的老婆恰好在厕所狭路相逢,如果不是因为厕所门的弹簧回力如此之大,黄依依依旧朝气蓬勃地活着。然而世间没有如果,就像黄依依死亡的偶然其实也是必然。不是7叭张国庆的老婆,也许是某个科研单位或大学里王国庆的老婆,李国庆的老婆。

在破译密码上,黄依依是真正的天使,深悉密码的天使,她破译密码的能力和才情,是无可比拟的。笔者常想,如果黄依依像正常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撇除她身上的妖精气质,丢弃她的热艳,妖冶,痴迷,大胆,辛辣,放浪,自私,无忌,无法无天,无羞无耻,黄依依还会是密码界的天使吗?还能“有如一束神秘的聚烈的强光,闪了一下后消失了,却永久留在了后人的脑海里,言谈中,记忆里,生生不息,广为流传,成了一枝参天的标杆,激励着后人往更高更远的黑暗深处发奋扑去”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