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小银行经营模式转型探讨

2017-07-05林佳立

经济师 2017年4期

林佳立

摘要:在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业务发展新常态下,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冲击和重构,尤其中小银行将首当其冲。文章分析中小银行面临的新常态及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出未来中小银行经营模式变革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新常态 中小银行 经营转型 常态分析 机遇分析 主流趋势

近年来,银行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宏观经济经历高速增长后开始下行,并在底部震荡调整;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监管收紧、金融改革深化、互联网金融冲击等严峻挑战。在此新常态下,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遭受严重冲击,步入了“增速放缓、风险上升、利润下滑”的新阶段。尤其对于中小银行,由于受自身“先天不足”制约,抗风险能力低,在新常态下若未及时寻找合适的经营转型战略,将会面临严峻的经营调整,甚至面临破产清算风险。因此,本文从中小银行的角度,分析新常态对其经营影响,提出未来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为中小银行经营转型提供决策支持。

一、中小银行面临的新常态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严峻。近年来,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GDP增速已全面回落到了“6”时代。经济增长动能切换调整艰难,主要依靠粗放式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全球金融危机“余震”、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高外贸出口依存度将使经济增长受到明显抑制;粗放式增长的传统产业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升级调整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力产业正在酝酿,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力,新旧产能之间“青黄不接”。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2015年9月末,全国信贷规模与GDP之比达1.89倍。目前该趋势还在继续扩大。

2.同业竞争不断加剧。一是银行牌照的垄断性优势逐渐被打破,银行准入门槛逐渐放开。截至2015年底,已有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开立,2016年有12家民营银行获批,今后银行准入将逐步向社会敞开,垄断性优势将逐渐消失,逐渐进入完全竞争经营模式。二是存款保险制度等系列措施的推出。银行将真正自主承担经营责任,要在市场的激烈角逐中争夺生存权。三是各类直接融资场所及融资工具不断创新推出。监管当局在鼓励企业创新运用现有直接融资工具的同时,不断发展地方产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特色直接融资平台,使得银行竞争对象从银行间向所有类型金融机构延伸。

3.互联网金融井喷发展。自2015年以来,国内互联网支付业务、个体网络借贷、互聯网保险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互联网金融支付、个体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消费、互联网股权融资等六个主要业态,基本覆盖了传统银行的所有业务,有的领域在技术层面上已超越了传统银行。

4.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23日,央行在发布降息降准消息的同时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存贷款利率管制已基本放开。与此同时,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深化了利率市场化程度,目前利率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5.“惰性金融服务”需求强烈。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运用及科技的突飞猛进,智能和便利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追求。从银行客户的视角看,客户对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最新科技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渴望得到“惰性金融服务”,对便捷金融、“一站式”智能金融需求愈发强烈。

二、新常态下中小银行经营的挑战及机遇分析

(一)中小银行经营的挑战

1.经营风险加剧。一是不良贷款高企。近年来,受经济结构及信贷文化等内外部因素的交织影响,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攀升。2015年9月末,浙江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迭1397.57亿元,不良率达2.33%;2015年6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308亿元,不良率达4.08%。在经济持续震荡下,防控和化解不良贷款仍将是中小银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艰巨任务。二是失去金融“保护伞”。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15年5月1日起,已经酝酿21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正式实施,意味着政策层面已经允许银行破产,银行将真正对接市场、自负盈亏。经营不善的银行将面临淘汰、破产清算,中小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三是金融系统性潜在风险在加剧。在经济下行期叠加目前企业高杠杆经营,极容易引发债务集中风险,进而影响系统性金融稳定。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中小银行将首当其冲。

2.利润空间收窄。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3184家法人银行,其中,城市商业银行133家、农村商业银行859家,银行业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利率市场化下,由于客户的逐利性,尤其中小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加强运用价格竞争策略,致使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加之近年来银行资产质量不断下行所带来较大的拨备计提压力和核销压力,最终导致银行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甚至部分银行开始出现亏损。2015年,全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比2014年下降16个BP;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4%,较2014年下降7.2个百分点。在这一波利润空间收窄中,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2015年27家规模千亿以上的城商行中。11家银行净利润在最近三到五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达89.5%。

3.金融脱媒加剧。随着各类交易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成熟,以及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配套推出和完善,传统银行面临资本市场各类直接融资工具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双重冲击,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近年来,银行贷款增量明显下滑,尤其是浙江省,上市公司众多又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贷款增量由2009年的9041亿元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4575亿元,几近“腰斩”。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面对直接融资市场冲击,由于受经营规模、专业人才、科技技术等内部不足和外部监管的制约,无法实施或不能高效实施混业经营;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最大的影响并非市场份额下降,而是秉承着开放、合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的观念和生活轨迹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相对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将导致传统银行客户信息流被截断,使银行无法有效掌握客户信息。

(二)中小银行经营的机遇

1.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份额。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重构,过剩产能和落后企业被淘汰的同时必然伴随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兴起,特别是对经济运行整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类生产、现代服务业有望进入黄金发展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金融服务及金融市场机构的调整,中小银行得益于自身组织架构扁平化,具有决策链条短、决策速度快等优势,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抢占市场先机。

2.中小银行小额经营定位为其风险分散经营奠定基础。中小银行一般都定位于服务区域性客户,在目标区域内的网点分布和客户服务覆盖面广。只要充分发挥网点广覆盖优势,挖掘小额、分散客户的潜在价值,这些将给中小银行带来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机遇。

3.中小银行的本土化经营将更有效满足“惰性金融服务”需求。中小银行一般都是在特定区域内有其特有的“人缘”、“地缘”及“血缘”优势,与区域居民有着长期的业务往来。熟悉区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真实诉求。在“惰性金融服务”需求愈发强烈的新常态下,只要中小银行善于挖掘客户潜在金融服务需求,及时提供本土化的“惰性金融服务”,必将成为“绑架”客户的先行者。

三、新常态下银行经营模式变革的主流趋势

在新常态下,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蓬勃發展。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越来越大,传统银行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纯粹搞网点数量的大规模、高成本扩张来取得竞争优势,而是要借势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以专业化服务寻找未来的金融市场蓝海,防止过度同质化竞争。

1.网点体验型银行。新常态下未来银行的变革趋势之一是借助科技技术打造智能的体验型旗舰店银行,注重客户体验、银行形象以及品牌文化的建设,在物理网点引入互联网科技、智能化设施,打造智能型物理网点,兼容电子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衔接。同时配备专业的咨询顾问,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服务。网点体验型银行的优点是能够与客户现场互动,现场解决客户更加复杂的金融问题,提供更具个性的金融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度和安全感。缺点是物理网点运行成本高。对专业人才要求高,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突出。

2.网络驱动型银行。网络驱动型银行主要是指无实体网点或少实体网点的银行,依靠互联网实现远程开户、提供远程金融服务,如新设立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网络驱动型银行的运行支撑模式是“网络银行+在线支付+大数据”,核心技术是大数据分析。网络驱动型银行的优点是低成本,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快速扩张,借助大数据分析能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订制服务。缺点是对技术及人才要求高,虚拟环境令客户缺乏安全感。

3.社区便捷型银行。从提升客户黏度、降低经营成本等角度出发,未来中小银行经营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自助化、平台化,追求小而灵活的经营模式,打造方便有趣、互动亲切、多样实用的新型服务载体,以新型小而灵活的服务栽体深入居民社区、融入居民生活。如富国银行营业网点平均面积小于70平方米,主要聚焦于发展社区银行、零售业务、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业务,并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推进全方位服务和交叉营销,从而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2014年净息差高达3.16%,明显高于花旗和美银等可比同业;安快银行给予每个员工每年40个小时的带薪假期,鼓励员工用这段假期去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然后再把自己从事志愿活动的经验拿回银行与同事分享。社区便捷型银行的优点是融入社区居民生活。能实时与客户互动,动态了解客户需求,有效满足客户“惰性金融服务”需求。缺点是业务零散、缺少系统性专业化金融服务;需要投入的人员及资源较多,运营成本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