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017-07-05张建波

经济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商业银行

张建波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和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人们消费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特征也更加明显,金融服务随时随地成为可能,移动金融将成为银行业务新的“战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从网上银行到移动金融,从“鼠标银行”到“指尖银行”,电子银行发展重心向移动端转移已是大势所趋。移动金融蓬勃发展,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赢得“战争”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移动金融 商业银行 机遇挑战 应对策略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是移动信息化与银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终端泛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其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应用范围较广。从2012年开始我国手机上网规模就已超越台式电脑并且比例在不断扩大,从2016年阿里“双11”交易数据显示,移动端交易额占比已经高达68%,移动支付强烈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显现。

商业银行应当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趋势,加快布局移动金融,不斷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移动服务需求,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创新步伐,构建较为完善的移动金融产品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金融领域抢占先机。

一、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为移动金融提供有力导向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2015年初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多层次金融服务政策陆续出台,移动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我国移动金融发展进入标准化时代。

为规范移动金融发展,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大规模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央行组织相关单位建设完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各方搭建了互信互通的桥梁,提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交易实名等公共基础服务,构建了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可信保障体系,营造了移动电子商务开放、共赢、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

《指导意见》的发布,明确给出了移动金融发展业务流程标准、技术创新规范和市场导向原则,是监管部门针对移动金融整体技术架构和管理办法的首次完善,对于移动化趋势的认可和鼓励,将有利于加快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安全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提升我国金融普惠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自上而下的推动,将促进金融机构将重心更多转至移动端。

(二)技术成熟助推移动金融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互联网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进步为移动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移动信息技术具有即时性、便利性、成本低等特性,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利用新型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收集移动终端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开展精准营销,最终促使银行从传统高成本投入、粗放式营销推广向低成本、精细化服务转化,推动银行整体经营模式转型。

(三)移动用户规模增长拉动市场需求

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发布的《2016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在地级以上城市13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网上银行用户比例为46%,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42%;微信银行、电话银行、直销银行用户比例分别为28%,23%和11%。电子银行移动渠道继续迅猛发展,个人手机银行紧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比例预计在2017年有望超过个人网上银行,跃居个人电子银行渠道用户比例第一位。智能手机和移动上网日益普及,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产生巨大的移动网络信息消费和移动金融需求,这为移动应用和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四)移动金融为中小银行提供发展契机

以往银行体系主要依靠网点布局和客户资源开展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网点数量还是经营成本上都难以撼动网点规模庞大的国有大型银行。而在移动金融时代,银行间客户争夺将面临重新洗牌,银行业竞争已经转换为渠道、产品、服务上的全面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由此赢得了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机会。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挑战

(一)行业内竞争白热化

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频繁发力,各类银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加快。工行上线了“融e联”客户端,与手机银行、“融e购”形成协同效应,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角度构建起工行的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中行推出了“中银易付”手机应用,使手机变身“移动钱包”。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也分别提出了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和打造综合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非银行业机构插足

截至2016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至64.1%。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为18.7%,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4.7%。由此可见移动金融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也吸引各金融企业、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大力布局移动金融市场,抢食银行传统业务“蛋糕”,对整个银行业经营发展造成了强大冲击。尤其更重视客户体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客户端软件,抢占人口,提供各类缴费业务,甚至利用银行间的交易壁垒及自身的跨行业务优势,提供了跨行信用卡还款,小额移动支付甚至余额理财的功能,造成银行客户及资金的大量流失。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75037亿元,环比增25.68%。行业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134776亿元。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支付宝以市占率55.4%位列第一。

(三)技术风险突出

从互联网金融到移动金融转型的过程中,包括风险控制、金融设备以及营销方式在内的很多观念都随之发生改变,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面临着与传统柜面金融不同的风险。移动金融小额资金交易频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多样,由此引发网络不法分子诈骗手段花样翻新、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风险交叉传染性增强等,加大了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复杂性和难度,造成了金融数据丢失、网络攻击、资金被盗等各种风险。例如在江苏徐州网安部门侦破的手机木马盗窃资金案中,犯罪嫌疑人就利用电子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漏洞盗窃受害人资金。

(四)需求更迭速度快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热点变动频繁、用户需求切换快速,如果银行不摈弃其传统做法和服务理念,不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移动金融整体服务水平,那么客户就会选择服务更佳、体验更好的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将会从根本上动摇银行客户基础。

三、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战略思维创新

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金融浪潮,商业银行应深刻认识到,移动金融是自身经营发展的又一次革命,对自身乃至整个银行业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首先应做到的是紧跟金融发展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真正将移动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布局谋划,加大人财物资源投人,建立起推动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的格局和机制。

(二)客户定位创新

1.根据《2016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移动金融分布年轻化,80后用户占比接近6成,是移动金融的中坚力量;从细分领域来看,80后相对偏好传统保险,70后相对偏好传统券商证券和银行信用卡,60后相对偏好P2P网贷;而女性用户相对偏好P2P网贷,男性用户更偏好传统券商证券;从地域分布看,一线城市用户相对偏好传统券商证券和银行信用卡,爱股市、爱消费是其一大特性,二线城市用户相对偏好银行信用卡,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更偏爱P2P网贷,而对银行信用卡的需求相对较低。

2.商业银行可以以年轻客户群为目标,尽可能提供功能丰富、使用便利的客户端软件,提高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业务的渗透度。针对中高端年轻客户可开展灵活多变的移动理财,降低准入门槛,增加理财收益,减少成本支出;或者针对学生党年轻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定位服务、社交网络支付应用等,满足无卡消费等需求;或者以女性客户群为目标提供形式多样的生活应用,如交通、教育、水电煤等公共事业移动缴费,便利生活消费。

3.商业银行还可以立足本地资源,向下向小向个人向特色发展,例如以城镇及偏远地区低收入客户为目标发展手机汇款、取现等基础业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或者以中小企业客户群为目标开展特色化移动信贷,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成本,随贷随还,一次授信终身受用。

(三)金融产品创新

1.移动支付是银行移动金融核心竞争领域,是银行传统业务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延伸。缴费和支付是客户使用手机的基本需求之一,移动支付的重要性从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前期在出租车软件营销的投入就可见一斑。商业银行可以大力推广手机支付的应用领域,拓展交通、公共事业以及商户等行业应用,通过客户端提供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适应多种支付的场景,从二维码、声波支付到基于sE的芯片近场支付,再到各类电商訂单的远程移动支付,真正做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2.移动理财是商业银行整合客户小额沉淀资金的有效途径,银行可借鉴非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模式创新灵活多变的理财产品。例如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移动理财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灵活性和随时随地的特点迅速征服了大量年轻客户群体,尤其移动理财和移动支付的紧密结合使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一举成为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商业银行应在符合人行规定的基础上加大研发特色理财业务的力度,例如可在移动端开展智能存款业务,提高客户资金收益,吸收客户及资金资源。

3.移动商务是商业银行结合社交应用布局移动生活的可行方案。微信推出红包及微信支付,标志着移动金融正式与社交应用紧密结合,在朋友圈中的资金转移、AA付款,消费后的信息分享,微商平台的迅速完善意味着移动金融与社交应用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寻求突破,除提供原有的账户服务、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外,还应提供原先无法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满足客户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移动消费需求,以求更紧密的绑定客户。

4.移动信贷是商业银行增加资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是在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授信的前提下,实现借款人随时随地办理自助贷款、还款和查询业务。移动信贷的发展将为企业带来融资便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对银行的粘合度。

5.移动咨询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非金融类资讯服务,咨询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服务全面移动化。目前移动金融领域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服务、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代,打造极致用户体验是赢得市场的重要条件。因此,未来移动金融领域的竞争将从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竞争转向差异化、用户体验的竞争。

(四)渠道策略创新

1.对商业银行而言,开展移动金融应基于金融IC卡实现应用工具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推进物理网点的服务转型,加强与线上渠道的互动,把强大的网点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紧密结合,为客户提供查询、理财、支付等多渠道的掌上金融业务,让用户享受到体贴入微的移动金融体验和服务。

2.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并在优惠政策、产品创新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有利地位。数据显示,手机银行应用中,覆盖率排在首位的是建设银行,其次是工商银行,Top5应用中,国有大型银行占4位,城商行和农信社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商行用户覆盖率及用户活跃度偏低由其银行规模及地域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可在该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增加手机移动端服务种类,推出二维码取款等交易,或者实现线上交易线下取货等功能。

3.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受自身屏幕界面相对较小的特点影响,致使用户难以将其时间和消费分散给多个手机APP,谁家的APP强大,谁家吸引的用户就多。以微信为例,这款由腾讯公司出品的超级APP在海内外拥有超过6亿用户,其中活跃户达4亿多户,微信提供的服务也从通讯逐步扩展到支付、理财等各个领域。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主动出击,在升级自身手机银行的基础上,加强与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尝试多种移动金融服务方式,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五)技术服务创新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着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二维码、声波、蓝牙、指纹、虹膜、人脸识别等任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有可能对移动金融产生突破性影响。

由于移动端的特性,业务容易理解、功能操作简单是客户关注的重点。决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成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提供的功能有多丰富,更重要的是抓住客户需求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更简单好用的金融服务,这里技术服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目前国内外成功的一些移动金融功能或客户端,无一不是操作简便,客户体验优秀的产品。商业银行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提供更精准、成功率更高的营销推送,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六)风险管理创新

1.为加强风险控制,保障客户账户资金交易安全,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移动金融安全性建设,深入贯彻人行《指导意见》中關于风险管理的思想,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安全有关政策,优先采用自主可控的产品及密码算法,加强移动金融账户介质标准符合性管理,增强移动金融安全可控能力,有效保障移动金融应用流程的安全性;加快构建安全可信基础环境,发挥检测认证的质量保障作用,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2.商业银行要加强客户教育指导,介绍和讲解移动金融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此外,还要强化与移动金融服务链条上各方的联动与合作,携手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合作商户等形成合力,遵循安全可信、风险可控的原则,切实防范系统漏洞、交易欺诈和病毒攻击这三大移动金融主要风险,共同构筑牢固的移动金融安全防线。

四、结语

移动金融继承了移动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基因,体现了互联网“普惠大众”的宗旨,是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移动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水平,加快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国家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

未来移动金融对于银行而言已经不再是传统渠道上的锦上添花而是基本竞争力的体现,失去这个武器将输掉整个战争。商业银行如果想蓬勃发展,必须转变发展重心,致力于移动金融创新。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大众摄影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