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造成昏迷患者苏醒的研究
2017-07-05李梅玲
李梅玲
【摘要】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造成昏迷患者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4年11月~2016年9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人和对照组58人。两组都给予由急诊医护在院前接诊第一时间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研究组给予针灸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率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例数、复苏成功患者。结果 研究组恢复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本院自2014年11月~2016年9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6例对比研究,实施针灸辅助治疗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常规治疗患者,值得我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苏醒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6..01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衰竭种类,而且症状也较为严重,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生命很大危害。临床上治疗此病主要通过呼吸机加西药的治疗方式,为了更好的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我院通过中医古籍参考和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使用针灸疗法加快唤醒患者的疗法,并在临床上取得的显著疗效[1]。通过对本院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6例对比研究,实施针灸辅助治疗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常规治疗患者,值得我临床大力推广。具体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11月~2016年9月接诊的116例急性呼吸衰竭造成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8人。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2±9.8)岁;观察组男29例,女29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体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4年11月~2016年9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人和对照组58人。两组都给予由急诊医护在院前接诊第一时间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研究组给予针灸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率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例数、复苏成功患者。具体疗法:针灸于人中、丹田、气舍、迎香。视患者身体状况养针25~35 min。2次/d。
1.3 判断标准
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标准:①恢复心跳:②恢复自主呼吸③瞳孔恢复正常大小及对光反射;
1.4 观察指标
①心率恢复②自主呼吸例数③复苏成功和出院存活率。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心率恢复31例,占53.45%;自主呼吸恢复31例,占53.45%;复苏成功患者29例,占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率恢复26例,占44.83%;自主呼吸恢复26例,占44.83%;复苏成功患者14例,占24.14%;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衰竭种类,而且症状也较为严重,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生命很大危害[2-3]。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可以正常呼吸,由于某种事物突然导致的突发状况,例如: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抑制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臨床上治疗此病主要通过呼吸机加西药的治疗方式,为了更好的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我院通过中医古籍参考和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使用针灸疗法加快唤醒患者的疗法,并在临床上取得的显著疗效[4]。具体疗法:针灸于人中、丹田、气舍、迎香。视患者身体状况养针25~35 min。2次/d[5-6]。。
通过对本院自2014年11月~2016年9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6例对比研究,实施针灸辅助治疗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常规治疗患者,值得我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丽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1,14(3):673-674.
[2] 王云梅.通冠胶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4(7):364-365.
[3] 钱庆辉,过敏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07):1107-1109.
[4] 张小双.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探讨[J].当代医学,2015,24:83-84.
[5] 童 花.急诊气管插管方法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22-24.
[6] 黄 慧,胡玉冰,黄承芳.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06:564-566.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