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语言提问策略
2017-07-05胡俊洁
胡俊洁
摘 要: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幼儿语言领域教学中,遵循幼儿的身心规律,讲究语言提问策略,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的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提问;策略研究;提高能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时最多,也是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此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因此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然而当前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设计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语言教学中提问现状,分析及原因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
教师的理论水平不高,在提问要求的思维水平不高有大量无效或低效的提问,需要幼儿应用、分析的中水平的问题很少,不用幼儿思考的、直接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比较多,不用幼儿思考的问题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提出能够发展幼儿的思维的特点的问题,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难度的提问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尤其是综合性和评价性问题对幼儿的思维具有挑战性,它们要求幼儿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分析后进行选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对某一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2.提问不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深浅不适度
由于教师对课本的不熟悉和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因此在提问的时候不注意问题的难度。提问一般指向传递知识和技能、关注幼儿情感态度、维持纪律等目的。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就只注重在传递知识和技能上面,没有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注重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不注意在比较难的问题前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先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做到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得一些幼儿不能既是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使课堂一团糟,进而教师就注重维持课堂的秩序,减少对幼儿情感的发展。
3.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公平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会请在老师认为比较“活泼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这些小朋友和语言发展水平比较好一点回答问题的机会比较多,用“活泼”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教师的提问似乎仅仅是为那么几个敢于又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由于回答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并产生一种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心理,因此在很多活动中,这些幼儿就是失去了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效率。
4.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较短,幼儿主动提问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留给幼儿的思考的时间很短,让幼儿主动提问的很少。给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这么短暂的原因主要是:一与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是低水平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本身不需要幼儿深入思考;二是教师没有意识或习惯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幼儿较长时间进行认知加工;三是教师不愿意活动中出现“冷场”或“拖沓”的现象,尤其是在有旁听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总是急于重复问题或者自己代答。这样的情况只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同时教师也难以发现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相反,如果教师能耐心等待幼儿作出反应,则有可能捕获幼儿真实的学习过程,并发现幼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提高幼儿语言活动的提问的策略
1.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提问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小蝌蚪分别都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改为“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提问应具有想象性
語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会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幼儿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生活中所看到的,大胆想象,从而拓展思维。如学习诗歌《小雨点》时,教师可以问幼儿:“这些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会最开心,开心的怎么样呢?”
3.提问要抓住重点
提问要抓住重点。教师要钻研教材,精于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目的性、价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支架”。提问既要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也要启迪幼儿的思维,为幼儿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
4.提问应双向互动、鼓励幼儿主动提问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师提问,孩子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一些加强师幼间的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变得和谐,很好的达到活动目标。
总之,故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水平,注意提问的启发性、科学性和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讲究提问的策略,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明云.浅谈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策略[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11).
[2]李丹霞.浅谈提问技巧在幼儿语言训练中的作用[J].小作家选刊,2016(29).
[3]吴巧敏.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J].教育,2016(4):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