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科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2017-07-05李雪
李雪
编者按:内蒙古社科院自成立起,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突出地方优势特色学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具有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智库,是内蒙古社科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内蒙古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该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新智库建设过程中,内蒙古社科院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署要求,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已实施新型智库建设的省市社科院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院实际,正在研究制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设新型智库实施方案》。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九届院长联席会议暨首届智库论坛》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交流了该院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以及依托地区特色和学科优势该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设想。本刊将马永真院长的发言以访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马院长,您好!请您谈谈贵院的优势学科以及学科建设情况。
马永真:好的。下面我来谈谈我院的优势学科以及学科建设情况。
内蒙古社科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的转型发展道路,秉承“担当使命,直道而行”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推进“学科立院、人才强院、精品兴院、开门办院”发展战略,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加强”,突出民族地区特色、打造知名学术品牌,下大力建设以“三个中心、两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型智库,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智库人才,服务自治区科学决策的水平明显提升,“智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第一,基础学科研究扎实推进。
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快基础理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创新扶持新型交叉学科建设,以蒙古学、民族学、草原文化学等为代表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格局不断优化和加强,我院学科建设日趋成熟,各学科协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1.在蒙古学研究方面。蒙古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内蒙古社科院的立院之基,也是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前沿阵地。我院一直在不断加强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及社会思想学科建设,积极培育蒙古族文化学科体系及推进蒙古语言信息技术研发。2010年我院牵头申报成立“中国蒙古学学会”,形成具备由“两会”(即“中国蒙古学学会”和“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刊”(即《中国蒙古学》和《蒙古学研究年鉴》)构成的高端学术平台,为蒙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提升我国我区蒙古学在国际蒙古学学术界的“话语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蒙古学学科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特别是在支撑草原文化研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在草原文化学研究方面。自2004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以来,我院通过对工程一、二、三期的精心组织实施,着力于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研究力量,利用“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和连续举办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等行动,为推进草原文化学深入研究和完善草原文化学科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草原文化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学科体系,取得了《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等2000多万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研究提出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动力源泉”等重要观点在学术上填补了关于中华文化史的一项空白;研究提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评选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等,使草原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我院出版的《草原文化》教材(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生通识教材和高职高专学生教材)填补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草原文化》教材系列的空白,草原文化资源开发、科研成果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等等在草原文化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发挥了典型作用。此外,在“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提出、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以及内蒙古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草原文化研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文化研究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3.在“三少“民族研究方面。我院整合“三少”民族研究的科研资源,成立“三少”民族研究中心,保持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研究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使“三少”民族研究这一学科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三少”民族研究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智库之一。
第二,应用学科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应用对策研究的力度,从加强应用学科建设、促进应用学科发展人手,科研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能力日益提高。
新增公共管理、城市发展、俄罗斯蒙古国研究等3个应用学科研究所以来,从学科布局上已构成对经济、牧区经济发展、政治学与法学、社会学、俄蒙研究、公共管理、城市发展等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应用对策研究领域的全覆盖;我院同时加大“开门办院”力度,不断创新不同学科、部门和行业的开放式科研组织管理机制,整合优化智库资源,进一步加强了“请进来、走出去”、“为我所用”的学术互动和跨地区的科研攻关,对全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注入智力资源。目前,我院在12個盟市建立了分院,已经形成幅射国内外、上至国家社科研究等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下至盟市旗县村的“开门办院”格局。
作为应用对策研究的重要平台,《领导参阅》、《内蒙古舆情》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经济社会蓝皮书)、《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反腐倡廉蓝皮书)等研究成果的服务咨询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领导参阅》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3年推出的《内蒙古蓝皮书: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是由我院和内蒙古纪检委共同编撰的第一部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反腐倡廉建设历程、经验和做法的学术成果,也是我国省市第一部以蓝皮书的形式权威发布的廉政研究报告,引起学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力同志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重大科研项目不仅是催生重大科研成果的有效措施,更是培养和造就一流科研人员的有效平台,是社科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近十几年来,内蒙古社科院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请马院长谈谈,围绕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贵院在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了哪些创新?
马永真:好的。下面我来谈谈围绕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我院在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近十几年来,内蒙古社科院先后组织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北疆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元史》汇注”项目、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影印出版《大藏经》项目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和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申报获准立项其他国家、自治区社科研究项目,培育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培育了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力量以及蒙古国与俄罗斯研究力量等为代表的较强的学术团队;同时也培育了创新性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为我院综合科研实力的提升乃至新型智库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严抓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关、结项关。
紧紧抓住“高层次立项”这一标准,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课题申报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工程项目的选题征集及子课题招标中,实行工程项目专家委员会评审制度,对招标课题和委托课题,严把承担人学术水平关,确保课题立项的质量。
在严把项目的“立项关”的基础上,为了确保课题成果的高度量、高水准,还严格把好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关和“结项关”。在结项管理方面,我们除了坚持采用答辩结项方式外,在评审专家的构成、评审程序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除“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建设工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设有专门的专家委员会之外,在应用研究方面,特别注重评审专家的结构,具体做法:一是吸收政府研究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政研室、高校等院外专家,作为项目年度课题评审专家。二是进一步优化评审的评分指标体系,制定了评分标准体系完整、具备可操作性的评分表,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性。三是完善评审程序。采用答辩之前盲审方式,要求专家在答辩会前事先打分、事先准备问题,避免评审专家打人情分,优化完善专家审读环节。
第二,建立优秀课题奖励机制,促进多出科研精品。
我们在“北疆项目”和“中长期”项目管理中,改进以往课题经费拨付方式,采取适当减少课题经费资助额度,建立对优秀课题成果的奖励机制,促进多出好成果。比如,2015年我院对“北疆项目”和“中长期”项目年度课题在结项评审中获得优秀和良好的13项课题予以奖励,采取了以奖代投的课题经费使用方式。在对优秀课题成果予以奖励的基础上,对在评审成绩排名靠后,分数相对低的课题,要求限期修改并重新评审。
第三,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确保科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我们根据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兄弟社科院成功的改革经验,建设完善我院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奖励机制。根据我院科研成果数量较多但精品不足的现状,出台并实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年度科研成果后期资助办法(试行)》,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后期资助力度。2015年度,我院发放的资助金额达60万元,有效地调动了科研人员成果发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了提升我院科研管理水平,完善我院学术档案管理,我们以内蒙古社科院网站为依托,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我院对科研工作的人员、项目、成果等业务综合管理。三是建立科研成果的发布推广机制。确定每年的1月18日为我院成果发布日。我院已于2015年和2016年的1月18日,组织召开两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以“捆绑”方式集中向社会公布全院年度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学术观点(称之为“十大学术观点”)和在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有30多家中央及自治区媒体报道了这两次新闻发布会情况,成果发布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起到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作用。我院将每年1月18日前后定为年度科研成果发布日的同时,还建立了科研成果年度发布与重大成果随时发布的宣传推广和转化机制。
记者:通过与马院长以上的交谈可以看出,内蒙古社科院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优势学科建设,在基础学科建设、应用学科建设以及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建设具有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智库,成为当前内蒙古社科院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那么请马院长谈谈,依托内蒙古地区特色和学科优势,贵院对建设新型智库的设想。
马永真:建设具有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智库,我院要突出学科优势,努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我院对建设新型智库有以下三点设想。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和未来新智库建设格局,我院要以进入国家及自治区高端智库为总目标,紧紧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创新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蒙古学研究中心、草原文化研究中心、蒙古國俄罗斯研究中心等3个中心作为我区高水平智库进人国家级高端智库行列;力争把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内蒙古社会发展评估中心等3个中心打造成为内蒙古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争取推出一批能够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智库产品。
第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适应新型智库运行的良好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1.通过改革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组织方式、项目管理方式、成果评价机制、成果推广与宣传方式、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合作与交流机制、经费配置机制等。建立以研究中心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支撑,以项目负责人为龙头,以院内外人员聘用为主要方式的“项目制”运行模式。
2.研究中心由1名院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任主任。由1名首席专家(或常务副主任)、1-2名副主任和2-3名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组成中心核心团队,负责制定中心发展规划、提出选题、组织课题实施和管理,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进行课题立项、结项评审等咨询工作。中心以课题为纽带组织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聘请高校、媒体和其他智库知名专家作为兼职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的组成方式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课题为中心,一项课题结项后课题组自动解散;二是可建立常设课题组,课题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相对固定,实行动态管理,以课题组形式承接各级各类课题,或自行承担中心交办的研究任务。
3.争取自治区给予内蒙古社科院编制机构更大的灵活性。以便在总的机构、人员编制控制框架内,对内部机构和人员岗位进行适时调整。
第二,依托地区特色和优势学科,努力打造三个国家级高端智库。
1.建设蒙古学研究中心。以我院实施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为基础,充分发挥我院历史所、蒙古语言文字所、文学所、哲学与宗教所等现有的科研力量,在学术攻关、资料和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优势整合和重组,力争使我院蒙古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层面处理与蒙古国有关的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的重要国家级高端智库之一,凸显我院作为国家和内蒙古共享蒙古学研究重要成果研究网点之一、在世界蒙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建设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以我院实施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为基础,充分调动我院草原文化课题组、草原文化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三期工程课题承担者等的现有科研力量,以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为平台,积极发挥现在在研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三期工程课题对于草原文化研究的集聚效应,开展以扩大草原文化区域分布范围、草原文化构成等为核心的拓展性研究;继续以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编码为目标,扎实做好新学科的创建工作;继续以问题和草原文化产业开发为导向,加快草原文化成果的转化实际应用步伐,力争使草原文化研究及其产业开发成为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一极,争得更多的国家话语权,成为国家进行多元文化交流的国家级高端智库之一。
3.建设蒙俄研究中心。以我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现有的科研力量为基础,围绕“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开发战略等事关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把对蒙、俄特别是对蒙古国研究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使我院俄蒙研究中心成為代表国家层面处理我国与蒙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两国关系等历史与现实问题,直接为中央决策提供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咨询对策的,代表国家水平的高端智库之一。
第三,培育和加强传统学科,打造三个在自治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1.建设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我院哲学与宗教所、民族所、政治学与法学所、经济所、牧发所、公管所、城发所等有关专业现有的科研力量为基础,同时集聚全区的科研力量,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使我院中心(同时承担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职责)成为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把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引领自治区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的重要平台。
2.建设自治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我院内蒙古经济研究、牧区经济发展研究和“三少”民族经济发展研究等科研优势,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趋势动态和倾向性问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参考建议,使我院自治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智库之一。
3.建设内蒙古社会发展评估中心。在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的基础上,围绕自治区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决策事项,依托拥有独立第一手信息来源渠道的优势,定期推出研究报告和信息产品,实现对我区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监测、评估、预警、预测建言,为决策和社会提供科学翔实的智力支持,力争使我院内蒙古社会发展评估中心成为有关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的权威评估机构,成为该领域的高水平智库之一。
记者:马院长的谈话,使我们了解到内蒙古社科院近年来在优势学科建设,以及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创新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谈及对建设新型智库的设想时,马院长强调内蒙古社科院要“突出学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相信通过内蒙古社科院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智库成果,优势学科建设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打造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端智库,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具有内蒙古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