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视角下娄东文化题材艺术创作个案分析

2017-07-05李鹏

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园太仓创作

李鹏

摘 要:基于“文化引领”内涵的视角,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把握与表现,结合美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以代表性较强的太仓地域文化题材为研究载体,挖掘娄东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取向。重点凸显其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并结合《时光风物——南园遗韵》漆画作品创作这一个案,从构思、立意、元素攫取、图式特征、审美表现等创作环节入手进行梳理与分析,来论述太仓地域文化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表现,以期能对本土其它文化题材的美术创作给予更多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引领 地域文化 娄东文化 南园 美术创作

一、文化引领的内涵解读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互为推力。纵观历史,无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欧洲13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文化的繁荣发展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产生了质的推动,使社会发展向更高级的、更先进的社会秩序迈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我党提出要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用先进文化引领小康社会文化思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创新。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从秦汉至明清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传统文化根植于封建社会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与历史糟粕,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实质是吸纳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特别是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基因与道德规范,在新起点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化。

三、挖掘娄东文化题材的现实意义

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娄东文化与其它地域性文化一样,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进中,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太仓地处长三角腹地,东接上海,西临苏州,因地处娄水之东,古代又称娄东,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文明昌盛,宋元之际由于港口的开发,海上漕运和海外贸易的兴起,逐步完成了从一滨海集镇到“朱门大宅,不可胜计,琳宫梵宇,列若鳞次”的港口城市的飞跃。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吴国屯粮建仓、元朝开埠海运、明代郑和起锚,既有江南丝竹、舞龙舞狮等特色民俗活动,也有“明清吾邑园林之首”的造园历史文化,更有以王锡爵、吴梅村、“娄东四王”等为代表的人文化积淀。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素材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娄东文化题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史实与历史人物符号具有广泛的认可度与知名度,且有可观的实物资料遗存,直观性较强,题材维度多样,类型丰富。如引领清朝近三百年画风的“娄东画派”,就形成了以“娄东四王”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典型。

2.受吴文化尤其是江南园林文化的影响与辐射,太仓曾拥有“明清吾邑园林之首”的娄东园林文化现象。虽遭历史破坏,但古籍资料记录详实,更有明代苏州画家钱毂《小祗园图》传世,至今的弇山园、南园仍保留了娄东园林的部分遗迹。

3.地域风俗与民俗活动映射出朴素的自然主义观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南郊皇姑塘牛郎织女的传说、舞龙舞狮、双凤民歌都是发端于娄东民间乡土的民俗文化。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太仓地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大量的历史文化讯息有待挖掘与开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探讨、研究娄东文化的价值所在。

首先,作为地域文化来讲,娄东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在传统文化的共性与地域文化个性的共同滋养下逐步形成的,研究娄东文化,实质是对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的研究,是在更具体的文化素材中探求影响地域群体价值观因子的必要途径与手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娄東文化题材中梳理具有相同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追求的题材要素,进行再创作,即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继承,也是核心价值观结合地域特征,深入受众情感认知的最佳路径。

其次,地域文化是区域社会群体共同维系的情感纽带,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充分体现,是特色发展的最为直接的依据之一。新的历史时期,在太仓实施“以港强市”,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漕运文化、娄东园林文化无疑是最具历史文化价值与启迪意义的历史依据。

第三,娄东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教化功能。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群体难以磨灭的共同文化记忆,对维系群体价值取向具有“基因”效应,因此,挖掘娄东文化题材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取向,引导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都是最为生动、亲民、接地气的宣传教育素材。可以说,挖掘娄东文化,提炼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具体化、地域化、本土化实践。是用传统文化土壤滋养现实人文情怀,在人文思想层面有很强的人文教化功能。

四、《时光风物——南园遗韵》漆画创作思路与过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围绕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把握,从挖掘娄东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取向为出发点,以凸显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为重点,通过绘画的形式,本土的素材,对太仓地域文化题材美术作品进行创作分析,以期能对同类型题材的创作与表现积累经验。本项目为漆画组画创作,素材取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太仓本土园林——南园,通过梳理、攫取南园传统建筑结构与园林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与南园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记忆,运用“解构——重组”的造型理念,采取拼接、叠压、错位、透叠等艺术处理手法,构建全新的视觉表现图式,营造出“文化碎片式”的画面空间氛围。作品着重体现太仓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文脉气息,以当代审美情境诠释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价值,唤起人们对母体文化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鸣,彰显地域人文特色。以可视的艺术形象来呈现主题,使抽象的文化记忆、历史记载变的更为直观生动。可以简化受众接收人文讯息的渠道,以美的形式传达作品主题寓意,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

1.主题表达

(1)南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碎片,是太仓本土文化的重要记录者与见证者。除南园的主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外,明清大家如王时敏、董其昌、吴村梅、文徵明、王世贞、张南垣等等都在南园留下了历史印记,成为太仓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通过对南园建筑造型、文化符号的描绘与审美表现,旨在呈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

(2)彰显“持身之洁”、“时怀明德”的浩然正气。几百年来,有许多明清文人、官员及当代研究者对王锡爵的崇高人格、煌煌相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诸如晚明学者、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今上(指万历帝)辅相中,以予所知,持身之洁、嫉恶之严,无如王太仓相公”;又如晚明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王文肃公荆石先生像赞》载“浩然刚大之气,苍然奇古之骨,沛然江海之文,挺然弦矢之直。报主心丹,忧时发白”等等。作品借古喻今,把相关古籍资料、文字、图像等元素通过写实表现的手法融入画面,直观传达南园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其对现时代的关照。

(3)古代南园为王锡爵赏梅种菊处,清初又经王锡爵之孙、“娄东画派”创始人王时敏加以拓建,并邀请当时叠山大师张南垣主持营造,顶级画师与精湛垒石匠师的珠联璧合,使得古代南园兼具造园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双重审美特性,并成为“清代以来吾邑园林之首”,它是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的物化形式,其造园思想深刻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品通过对南园建筑元素、景观元素的刻画与描绘,体现“泉石清流”的自然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绿色、节约的生活态度。

2.创作思路

漆画创作兼具大美术创作的共性规律与漆媒材自身的个性表现,本项目作品的创作,既包含了对南园景色“泉石清流”的审美表现,还包含了与南园有关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以王锡爵为代表的“持身之洁”、“时怀明德”等人文因素的主题表达。如何通过恰当的图式、技法、语言整合素材,构建出“文化碎片式”的空间场景,增加画面的可读性,提升画面的文化喻意,是本作品创作的关键诉求点。

(1)通过查阅古籍资料、老照片,收集与南园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记载,结合实地写生,采集南园传统建筑结构与造园文化的典型要素。

(2)围绕收集素材,运用“解构——重组”的造型艺术理念,采取拼接、叠压、错位、透叠等艺术处理手法,进行创作草图构思,力图构建全新的视觉表现图式。

(3)完善创作构思,进行创作表现,营造“文化碎片式”的画面空间氛围。综合多种漆画技法,运用恰当的漆画语言进行创作表现,力求以当代审美情境诠释南园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人文价值。

3.素材采集

通过现场写生、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与南园相关的图像、文献素材,并进行梳理归纳,挑选有典型、有较强表现性或可读性的创作素材。见下表:

4.表现手法

查找、比较类似题材作品的创作表现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绘画特别是解构主义绘画的图式与理念进行深入了解。

5.构图释义

对所收集素材的属性、色彩、质感肌理、大小等要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审美表现分析,运用拼接、叠压、错位、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位置关系与组合形式处理,确定画面基本图式结构。画面视觉效果与气氛营造侧重于元素意义的传达与解读,避免了过于关注物之形而忽略物之性的简单再现。

6.调整修改,完成创作

从画面气氛出发,整体考虑漆媒材与表现技法应用,对个别元素、画面局部进行表现性尝试,确定画面材料语言格局。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艺术表现原则对作品进行深入刻画与表现。

五、结论

1.作品创作前后历时近5个月,从素材收集情况看,文献资料较为丰富,能从多个维度对南园历史文化、王锡爵功绩与评价进行梳理分析。而图片与实物素材收集难度较大,现有南园历史风貌为九十年代重建,且夹杂了不属于南园的历史遗迹,因此,作品并没有选用现有南园实物素材作为画面要素进行表现,而是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诗意的表现”出发,收集有关南园的精神文化要素进行形而上的视觉呈现,诸如对“素芬自远”、“泉石清流”等语义意义的挖掘。

2.从主题反映与表现上看,作品重在画面整体气氛的营造,没有过多的进行景色描绘,主要视觉要素有:建筑結构、黑瓦白墙、太湖石与梅花,其中“梅花”是唯一直观、写实的视觉主体,凸显高风亮节、素芬自远的主题思想。画面大面积的朱红色天空表现,取自描述王锡爵“报主心丹”的忠孝气节。作品运用切割错位、叠压重组的表现方法,基于构成图式的审美理念,以新颖的视角对主题进行了创作表达。

综上所述,本项目从南园的物质性与文化性两方面入手,采用漆画的形式系统的进行创作表现,以主题性的视角关注并挖掘南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比较新颖且具有针对性的创作尝试。对于太仓地域文化而言,用绘画的形式与语言再现娄东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时代意义,以可视的视觉形象呈现南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弘扬“持身之洁”、“时怀明德”的传统人文思想,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地域化、通俗化实践。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无疑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看,也为娄东历史文化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最为直接具体的参考和借鉴案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63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焕明,张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艺术百家,2014.5:32

[4]季羡林.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35

[5]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娄东园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12:1

[6]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8:89-95

[7]太仓市档案局.娄东园林图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1:57

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南园太仓创作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创作心得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