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建刚谈“敏感力”

2017-07-05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业性念头心理学家

问:小学里,女生的作文一般比男生写得好;高中阶段选文科的女生多,文科状元也是女生多。为什么女生在写作文上有优势呢?

女生的作文一般比男生写得好,根本的原因在于女生比男生敏感。

没有精细、准确的外部观察就没有自然科学,所以从小看不见、听不见的人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人却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作家,这是因为他们有内在的思考和心灵的敏感,海伦·凯勒就是其中的代表。

科学上的观察同写作上的观察不是一回事。孙绍振先生在《文学创作论》里说:“自我观察应该成为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正如外部观察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一样)。”注意,括号里的话很重要。巴甫洛夫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是科学家而不是作家的职业性习惯。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是“自我观察”。自我观察,不是让你对着镜子,看自己的鹅蛋脸有多标志,也不是让你对着镜子,看自己胖了,衣服不合身了。

自我观察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经常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一刹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内心想法和内在感觉。经常关注自己的内部语言,你就会越来越敏感。从不“看”自己内在的人,一定大大咧咧。大大咧咧的人要成为写作高手,难。这也验证了大作家爱伦堡的写作体会。他说:若作家的艺术在于善于观察人,那么医生、侦查员就是最优秀的作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作家的艺术在于“观察自己”。

我给“自我观察”换了个名字,叫“敏感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大吃一惊。我们常对学生说要认真观察人物的外貌并写下来,托尔斯泰却说这“不可能”,他认为“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

你写一个人的嘴巴大得像河马,这是一种印象;你说一个人的眼睛大如铜铃,这也是一种印象。印象是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到了你心里的反应。作文时要把心里的那个反应捕捉住,靠的是敏感力,而不是视力。

目前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长在心灵上的眼睛叫“心眼”,开了“心眼”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这正是写作上的“敏感力”。

科学上的外部观察,你看这个杯子,我看这个杯子,你量这个杯子,我量这个杯子,结果没有什么区别。用“心眼”看这个杯子时,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我的感觉和他(她)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作文,写出感觉里的“不一样”才有生命。

世界越来越丰富,世界越来越花花绿绿。网络时代,该看的和不该看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人们时常忘了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心灵的世界,一个比外在的世界更广阔的世界。

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我们的胸怀。这不只是一个诗意的言说。人的内心世界丰富性比外在的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一个人,内心的世界、内部的话语比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广阔,更博大。眼睛、耳朵的世界有限度,远了,你看不见,也听不到。心里的世界没有限度,你可以想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也可以想到宇宙的任何角落。

外在的眼睛可以关机,闭上眼皮就关机了。外在的耳朵可以关机,睡着了就关机了。心里的世界永不关机,哪怕你睡着了,依然在想,要不怎么老做梦呢?你说没做梦,那只是没记住你的梦,而不是没做。你做过感觉时间很长的梦吧。科学已经证明,最长的梦不会超过五秒。为什么你觉得长?因为人的思维速度远超光速,刚想到“太阳”,就飞到太阳上去了;一想到“银河系”,就到达了银河系……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念头那么丰富,那么迅速,多到熟视无睹,快到无法捕捉、辨识和记录。写作者,要修炼的正是捕捉内心世界那些稍纵即逝的“念头”的能力。

有一个真实的实验,现在想来很残酷。心理学家将死刑犯带到一个黑屋子里。死刑犯从一个小孔里伸出手来。实验人员用刀片“割”开了死刑犯的静脉。血“滴答滴答”地往下落,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死刑犯死了,死的症状跟失血过多而死的症状一模一样。其实,实验人员用的刀片很钝,根本没有割破静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准备好的自来水的声音。死刑犯怎么死的?自己吓死自己的。怎么吓死自己的?我們可以设想一下,死刑犯在死之前的十多个小时里,他的内部语言多得不计其数。他可能在意念中看到了自己的血正汩汩地从伤口处向外冒;他可能想到了地上的血越积越多,并逐渐蔓延开去;他可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体里的血正一点一点地渗出、流尽,最终因没有了鲜血而心跳困难,等等。三国时期有一个僧人叫康僧会,他认为一个人“一刹那”会产生960个念头。据此推算,一个人一昼夜的念头多达13亿个,把这些念头捕捉住,能写10万本书呢。

心里的想法每时每刻伴随着我们,然而学生作文时只知道写“我很高兴”“我很害怕”“我很生气”。原因是什么?内在念头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他们以为只有“高兴”“害怕”“生气”。敏感的人能让思维的速度慢下来,因此他们能捕捉到更多的画面、情感和话语。

42名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正在德国的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着一个白人,随后,两人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后,两个人又追逐而去。高速摄像机记录了这20秒惊心动魄的画面。会议主席告诉惊慌失措的心理学家,这是一次测验,现在请大家把看到的情况写下来。

测验结果,1人错误率在10%以内,13人错误率在50%以内,其他人错误率都远远超过50%。观察能力很强的心理学家的答案为什么与摄像机的记录相差甚远?心理学分析认为,那是因为事先没有宣布“观察目的”,而且事件太“突然、短暂”,人们无法在持续注意中感知。

写作源于生活,然而生活从来不会提示你下一秒是什么,也不会事先宣布“观察目的”。在没有“观察目的”的情况下,观察力很强的心理学家尚且出现那么多差错,何况小学生呢?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突然、短暂的,不可能预留充足的时间,等你观察好了再消失。也就是说,想在“持续注意中感知”几乎不可能。上面的实验中,心理学家的答案没有全对的,正好说明写作的丰富多样。写作,要的正是“错”得“不同”,如果所有人跟摄像机一样,那便不称其为写作了。

“来了一个驼背的小老太婆,嘴大得咧到耳根,下巴哆嗦着,像鱼似的张着嘴,尖尖的鼻子,好像越过上唇朝嘴里探望似的。”没有人的鼻子尖到这个程度,也没有人的嘴大到这个程度,高尔基的描写出了问题?不是。写作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客观事物进入人的心灵的反应。高尔基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印象和感受。这种内在心灵的反应,就是“敏感力”。

鲁迅写了很多童年和少年时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发生的时候,他还没有想过要当作家呢,也不可能去刻意地观察生活。然而,后来他却以此为内容写出了大量鲜活的作品。“刻意”的观察对真正的写作而言往往意义不大。作家严文井说:“作家要了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内心。而这些东西偏偏不是在你想观察的时候,仅用观察这个办法就能得到的。可能正相反,当你并未想观察的时候,它们突然跳到你面前来了,我的有心观察,常常是毫无所得,虽有所得我又不能用来写作品。”无意中留在心灵中的那些事件、情感,才能真正哺育写作,所以,写作,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是什么,并用笔把它写下来。

最后,我想说,女人的敏感是天生的,男人的敏感是可以训练的。家里女人做饭菜的多吧,可饭店掌勺的,男人多。以前家里女人做衣服吧,可裁缝店里的大师傅却是男的多。敏感力怎么训练?下期再聊。

猜你喜欢

职业性念头心理学家
人生什么最重要
早晨锻炼
一念之间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鱼和水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