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古韵 醉美界首

2017-07-05

城乡建设 2017年12期
关键词:界首高邮古镇

■ 张 澍

古村名镇

千年古韵 醉美界首

■ 张 澍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诗歌之乡”,自古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诵。“平湖过雨天开镜,落日放船人打鱼。”—元代诗人萨都剌途径此处看到恬静生活不由心生诗意。“楚天风送采菱舟,菱叶青青稻叶秋”—清代诗人王士祯也忍不住对此处风景大加赞美。

这里,北通京津、南接苏杭,水陆兼备,为南北交通要塞,古刹古街犹存,始建于南宋的寺庙至今香火旺盛,来自各方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这就是因地处高邮、宝应、金湖三县市“交界之首”而得名的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

界首镇,公元957年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先后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国家级生态镇、省级卫生镇、省级公共文化示范乡镇……

生态为本,呵护绿色家园

树立生态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充分利用境内丰厚的生态优势,把高邮湖作为永久保护的绿色家园。因地制宜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绿色产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开展生态修复。界首自然生态资源优越,镇域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为水面。境内高邮湖有5万亩芦苇荡、10万亩生态养殖区,加快生态保护进程意义重大。为此,专门建立并严格执行湿地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和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严格禁止对湿地进行开垦、围垦、挖砂、取土、捕钓、狩猎以及引进外来物种等行为,并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的湿地内植被资源恢复工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湖“清水走廊”的水质,策应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大力进行清淤、还湖工程。界首镇投入6000万元,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集中安置小区,对居住在高邮湖东岸的近300多户渔民,实施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既畅通了高邮湖的通道,又改善了渔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更保护了湿地水域的水系和水源,从根本上杜绝了取用湿地水源、排放生活污水、任意堆放废弃物等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了水质环境的稳定。

建设生态公园。高邮湖界首段内河道纵横交错,水质清澈透明,生物丰富多样,滩地绿草如茵。今年以来,界首以高邮湖水面资源为依托,以“芦海绿波”为主题,高起点编制了《高邮湖湿地公园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占地17.9平方公里,先后投入3000万元,对现有高邮湖界首段的航道进行清理疏浚,开通了高邮至界首的旅游航道线路。合理利用芦苇荡公园现状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基于湿地和生态修复,开展迁徙水禽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全面完善湿地水禽、动植物的科普宣教功能。扩大芦苇种植面积,打造高邮湖滨最大的芦苇荡生态体验区。进一步挖掘芦苇历史与文化,构建华东地区“芦苇专业博览园”。同时,结合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大力挖掘与传承高邮湖文化和渔家文化。结合民俗风情、湖景湖鲜大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休闲与体验。

文化为魂,擦亮运河明珠

界首古镇保存着自宋代以来众多的古迹遗存以及完整的历史风貌,现有核心保护区面积3.29公顷,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文物点16处,历史建筑32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注重规划引领。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注重发挥规划在古镇保护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一是在总规中加以强调。自1998年以来,先后三次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每次修编都将古镇保护单独列出并加以强调。通过总规,确定了“跳出古镇建设新镇”的思路,沿运河一线保留古镇区,新镇区和工业集中区向东发展,既保护了古镇历史风貌,又扩大了新镇的发展空间。二是在控规中全面体现。2014年编制了《古镇保护规划》,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古镇保护总体思路,明确了古镇保护的布局、范围、步骤、措施。三是在详规中具体落实。按照“保护传统风貌,内部设施配套,周边环境良好”的要求,先后编制了南北大街沿街立面整治规划、华中雪枫大学旧址修缮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古镇修缮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重特色彰显。在实施古镇修缮的过程中,注重体现自身的特色,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好古镇建设的攻坚战。一是历史街区整治工程。选择石板街、太平街等历史街区作为试点区域,实施了街巷翻建、设施配套、沿街风貌整治、文物建筑整修、居民搬迁等多项工作。今年又结合京杭大运河保护工程,着力推进南北大街路面整治和三线落地项目。二是古镇文化展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故”的原则,先后整修了护国寺大殿、韩氏宅、姚氏宅等一批文物建筑。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重点修缮了省级文保单位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市级文保单位寡妇圩死难同胞纪念广场、老镇党委旧址(文革广场)。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历史陈列馆等正式对外开放后已接待各类参观团体1300余批、近五万人次。通过标牌、立碑等方法,对古镇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特色街巷等逐一进行解读,目前已经完成首批21处文物古迹的解读。注重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界首茶干、界首莲厢、界首纸扎工艺等民俗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目前,已有1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中,界首茶干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遗名录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针对老镇区普遍存在的住房破旧拥挤、居住环境杂乱、配套设施缺乏等突出问题,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对符合规划的危旧房屋进行修缮,对乱搭乱建房屋和周边棚户区进行拆除,腾出空间进行绿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改造太平街东段、南北大街等地下管网,配套建设了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厕所等设施。同时,积极推进“退镇进园”,鼓励引导老镇区的工业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老镇区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注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古镇保护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古镇保护与利用、改造与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古镇保护工作的决策与协调。成立界首镇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统一整合资源、统一建设管理,逐步解决了古镇历史文化资源部门占有、条块分割等问题。二是完善配套政策。结合古镇区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试行了《界首古镇保护暂行办法》以及传统建筑维修技术标准。同时,为鼓励符合古镇保护规划要求的居民家庭对所住民居进行修缮,出台了政府补贴20%房屋修缮资金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古镇保护的积极性。三是扩大社会参与。在制定政策时,积极邀请各方面专家和老镇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言献策。在项目实施时,通过召开各类座谈会、发放意见表等方式,吸取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在工程建设时,挨家逐户宣讲政策,征询居民意见,将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政策、理念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形成了推进古镇保护工作的整体合力。

交通为要,打造区域重镇

快捷便利的区位交通,是加速发展地方经济的最大潜在优势。界首镇位于里下河平原地区,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十分发达。S332公路位于镇域北首,G233公路、淮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纵跨镇域南北,7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网状覆盖界首全域。

突出重点工程。以交通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坚持规划衔接、路网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区域交通网。全力以赴加快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界首京杭运河大桥和总长度27公里的连淮扬镇高铁界首段的建设。打通运河大桥、界首高铁站点与主要交通干道的接线建设;以京沪高速、G233等主要公路干道网为支撑,提升区域交通优势,进一步增强辐射功能。

构建特色板块。围绕“十三五”规划,结合区位交通优势与特点,着力打造道口经济区、港口经济区、道桥经济区、道客经济区等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一是以京沪高速公路界首道口与G233之间区域为主板块,以制造业、物流业、仓储业为主体规划,打造道口经济区;二是以老淮江公路为主轴,充分发挥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规划港口岸线2400余米,规划装卸码头、仓储、货场等,打造港口经济区;三是以运河大桥东接G233为主轴,加大旅游业、商贸业等新兴经济体的培植力度,打造道桥经济区;四是以连淮扬镇高铁站站前广场和集镇国庆路相贯通为契机,规划建设商贸区,强化配套服务性功能,塑造集镇东扩的新地标,打造道客经济区。

创新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机制创新,促进交通内涵发展。一方面,落实管养责任。着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责任体系,实现从“重建轻养”到“建养并重”转变。按照三级管养责任体系,积极落实人员和经费,提升公路养护水平。另一方面,健全投入体系。大力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有效路径,建立上级项目投入、地方财政配套、社会踊跃捐资、群众“一事一议”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从而为交通项目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千年古韵,醉美界首,一个“崇文尚德,求实创新”的界首古镇正在以开放包容的身姿在新的征程上扬帆起航、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界首高邮古镇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建立应急管理六大体系的高邮实践
好歌好酒好高邮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