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与管理

2017-07-05张媛媛张志欢闫永涛黄嘉颖丘飞鹏

关键词:体育中心车流体育场

唐 波,张媛媛,张志欢,闫永涛,黄嘉颖,丘飞鹏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广东 广州 510520;2.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0;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与管理

唐 波1,张媛媛1,张志欢2,闫永涛3,黄嘉颖1,丘飞鹏1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广东 广州 510520;2.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0;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和CAD、GIS空间分析工具等方法,以广州市黄埔体育中心为例,从区位条件、功能优化和疏散路径3个方面探讨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与管理。结果表明:①黄埔体育中心属于近郊型避难场所,周边人口较多,呈“四周包围型”的交通布局,但医疗、学校等其他设施相对不足;②重点分析了棚宿区和车宿区功能设计,其中5大棚宿区容量大、空间分布合理、功能互补,成为重要的避难生活区,车宿区较好地利用了停车场资源,紧靠避难出入口;③根据避难行为、避难空间和最优路径因子分析外部进入和内部疏散路径,通过外部进入路径人群和车流隔离分流、内部疏散以人群疏散优先等措施,提高了应急避难效率和有序性。最后总结了目前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区;疏散路径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财富不断趋于空间集聚,使得城市面临较大的灾害风险,在城市转型和韧性城市的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引起新的反思和重视。完善的城市应急机制和灾害风险管理成为城市重要的“护身符”,其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管理成为其重要环节之一[1]。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类型,满足紧急疏散的需求并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和生活的场所[2]。在国外,如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家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较丰富经验。截止到2010年中国地震局统计数据,我国共有181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但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建设成本、空间布局、运营管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3]。

根据用地类型,应急避难场所大致可分为:公园型、体育场型和绿地型3种类型。其中体育场型建设量大、覆盖面积广,是一种很好的开敞空间,在城市防灾避难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国内相关学者对体育场型避难场所做了相关研究,如曹黛基于“平灾结合”原则,认为体育场型避难场所防灾设计要注重体育场所与城市防灾空间的兼容布局,提高与周边防灾设施的联系,形成完善的防救灾网络体系[4];宋杰等以四川省体育场馆为例,从功能、布局与规划等视角出发,将城市体育健身体系与紧急避难空间体系实现兼容[5];曾雪松探究了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可行性依据,并从布局原则、规模容量及区位交通等方面为体育场馆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础[6]。这些研究对于体育场馆避难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区位条件、功能建筑设计及疏散路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借鉴。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加上人口和物质财富的高度集聚,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笔者以广州市黄埔体育中心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对体育场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从区位分析、功能布局与优化、疏散路径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体育场利用多元化,完善城市体育场型应急避难体系的规划建设,促进韧性城市的发展。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在灾害学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基础上,从区位分析、功能设计与优化、流线疏散路径3个角度进行探讨,利用CAD和GIS空间分析等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和图形绘制。

数据主要来自实地调研、《黄埔区体育发展中心应急避险场所平面设计》、《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专项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范围

黄埔体育中心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北侧,西邻天河区和海珠区,位于广园快速路以南300 m,于2011年建成,可利用面积达7.33 km2,可容纳避难人数为4.88万,是黄埔区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区域范围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区域范围图

2.2 区位条件

(1)人口条件。黄埔体育中心周边有较密集的居住区,主要是南侧的东城华庭、泰景花园,西南侧的横沙城中村,东南侧的大沙东保障房,同时靠近丰乐广场等商业设施,人流量较大。区位条件图如图2所示。

(2)周边服务设施。黄埔体育中心周边学校、公园等服务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南侧150 m处有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西南侧350 m处有泰景中英文小学,西侧650 m处有福楹公园,东北侧700 m处有荔枝公园,同时东侧有大量宽敞的花木场地。由于距离医院相对较远,医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图2 区位条件图

(3)交通分析。黄埔体育中心地处广州市黄埔区、天河区和海珠区的交界处,城市交通系统较为完善,属于典型的“四周包围”型。有多条城市道路经过,能够满足避护场所选址中车行及人行的可达性要求。黄埔体育中心周边的城市道路情况为:北侧200 m为广园快速路内环路,西侧主干道丰乐北路,南侧护林路,东侧镇东路。同时轨道交通条件较便利,南侧距离地铁6号线大沙东站约800 m。

3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分区与优化

3.1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功能

黄埔体育中心作为城市中心避难场所,需具备6大基本功能[7],如图3所示。

图3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体系

(1)灾民日常生活区:应急避难时人员的主要疏散与安置区域,一般选取避难场所内地势平缓开阔,特别是能搭建敞篷的大面积平整室内场地,是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受灾时主要的避难和生活空间。

(2)交通疏散区:一般灾后受伤人员需要进行转移,需要便捷的交通节点或疏散通道,因此避难场所需要留有较多的停车场和开场空间。

(3)卫生防疫区:分为医务工作室、抢救区、冶疗区、防疫指挥区等医务卫生用房。

(4)物资管理区:主要由物资集散区、物资配送区和物资发放区组成,利用这些物资中转空间来对大量的救援物资进行整理和分配。

(5)应急指挥区:应急指挥区是灾后救援的核心组织,主要作为指挥监控中心和救援部队待命区。

(6)后勤保障区:考虑到卫生防御和环境保护,一般要设置垃圾堆放和处理区域。

3.2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设计与转化

黄埔体育中心总面积为170 872.2 m2,实际可用作避难场所的用地面积达到73 339.0 m2,占总面积的42.9%,较好地发挥了体育场所用地作用。日常生活区中的棚宿区建设成为黄埔体育场应急主要功能区,其凭借体育场馆的优势,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总共设立5大分区,其概况如表1所示,按照地形优势、面积优势、距离优势等原则分别环绕在体育中心四周,可供约20 000万人避难住宿。其中A、B、C区是将体育场和比赛场直接转化为棚宿区,特别是C区处于黄埔体育场的核心区,加之供电、供水、声光等设备齐全,同时具备信息发布区和物资领放区的功能。D、E区没有选择平坦的场地,而是选择在绿地和广场内部穿插布局棚户区,一方面实现了绿地和广场的多种用途,另一方面也作为辅助生活区满足特殊需求的避难人员。通过功能的设计和转化,较好地实现了体育场馆和避难场所体系的兼容,提高了体育场馆多元用途。

表1 黄埔体育中心5大棚宿区概况

交通疏散区主要承担疏散和运输避难人群的工作,黄埔体育中心属于“四周包围型”交通布局,四周围绕着主要的交通干线,运输能力较强。因此停车场的布局和设计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得知,黄埔体育中心在西门和南门都有面积较大的临时停车场,成为车宿区选址的最佳地点,最后根据与主干道的距离和人流量,在南门和东门附近分别布局2个车宿区。另外,救援部队驻扎于西北侧,紧靠棚宿区;公安用房、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和物资都位于场馆内部,应急指挥和物资流通都非常便利;同时棚宿区之间有绿化带隔离,内部有疏散通道,较好地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后结合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避难场所基本功能绘制黄埔体育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区图,如图4所示。

图4 黄埔体育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区图

4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的流线疏散路径

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路径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保证在灾害环境下人群疏散的安全、高效和有序,就必须设计合理的人群流入和流出的疏散路径。林姚宇等以城市高密度住宅区为研究对象,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在面临突发灾害条件下疏散、避难的决策行为特征,构建了城市避难场所及疏散路径选择的模型[8]。张秀芹等针对人流拥挤的步行街,基于避难人群自身特征、空间认知和避难场所的布局,设计了应急避难疏散通道[9],为商业街应急避难疏散路径分析提供了案例。

根据应急避难人群的避难行为、避难空间、最优路径等原则,从外部人群、车流进入路线和内部人员疏散通道两个角度来分析黄埔体育中心应急疏散路径。①避难行为:避难人群在灾害发生时,心理处于紧张状态,避难行为容易出现盲目性,因此有组织地避难疏散是一种有效减少灾害损失的途径。提高避难场所的认知程度和了解避难人群的避难行为是流线疏散路径分析的重要前提。②避难空间:体育场馆应急避难流线疏散应该有足够的疏散空间。通过各个体育场馆的避难人数计算安全出口的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在内场四周均匀布置安全出口。《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个安全出口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其中疏散宽度计算公式为:疏散总股数=疏散总人数/(疏散控制时间×单股人流流量);疏散总宽度=疏散总股数×单股人流宽度。我国单股人流流量一般取24~40人/(股·min),疏散控制时间为3~4 min,单股人流宽度为0.55 m/股[10]。③最优路径:灾害发生时,人们会自觉选择最近或最直接的路径。设计最优的疏散路线需要考虑花费时间、人群密度、地理距离等因子。

4.1 外部人群和车流进入路线

黄埔体育中心周边有3个主要的人群和车流聚集点,包括北部的姬堂社区、东部的文冲片一带、西南侧的大沙地一带。为了使外部人群和车流进入,黄埔体育中心3个大门作为主要流线出入口,其中东门和西门为人群疏散进入的专属入口;南门附近有面积较大的停车场,为车流疏散进入的专属入口,采取隔离分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交通拥挤,提高应急避难效率,应急疏散外部进入路线如图5所示。在具体的最优路径选择上也做了相应的流线分析。如黄埔体育中心西南侧大沙地一带的人群相对较多,在人流疏散过程中分别要经过大沙东路-丰乐北路从西门进入,车流则经大沙东路-丰乐北路-护林路从南门进入,这样较好地实现了人群和车流的分离,保证避难行为的秩序性。

图5 应急疏散外部进入路线

4.2 内部人群和车流疏散通道

图6 应急避难场所内部疏散通道

内部疏散以疏散人群为主,车流疏散为辅,内部疏散通道如图6所示。在人群疏散方面,黄埔体育中心内部结合棚宿区布局,预留网格人行通道和内部人群疏散通道,采取就近疏散原则,分别从南门、东门和西门进行撤离,同时大沙路、护林路、丰乐路、镇东路为避难场所外围人行通道。在车流方面,在南门和东门建立了停车场,从护林路、镇东路等外部道路进入的车辆可临时停靠,同时在东门、南门和西门分别设置了出口,方便车流撤离。

5 结论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城市应急管理体制中重要的内容。笔者以广州市黄埔体育中心为例,从区位条件、功能优化与设计、疏散路径3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在功能优化方面总结了体育场馆应急避难的6大基本功能,其中重点分析棚宿区和车宿区的选址原则和设计;在疏散路径方面从避难行为、最优路径和避难空间等因子探讨疏散路径,外部人流和车流进入路线采取人车分流的原则、内部人群车流疏散通道建设以人群疏散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避难行为的秩序性,提高应急避难的效率。

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推进速度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共安全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该统筹规划,需要规划、民政、地震、财政和交通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只有多部门协同创新、分级实施,才能有效提高应急避难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工程,除了自上而下的管理外,还需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即需鼓励引导社区和民众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的积极性。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持续性长、投入高的工程,政府建设经费的投入是重要保障之一,政府今后需在资源投入和财政支持上推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建设。

[1] 施波,赵冬月.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6,38(2):141-143.

[2] 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26-131.

[3] 赵来军,王珂,汪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3-25.

[4] 曹黛.基于开敞空间的城市体育场所防灾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 宋杰,蒋明建.城市防灾避难体系与体育健身场馆体系兼容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76-78.

[6] 曾雪松.体育场馆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11.

[7] 赵薇薇.应对城市防灾避难的体育场馆建筑设计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8] 林姚宇,丁川,吴昌广,等.城市高密度住区居民应急疏散行为研究[J].规划师,2013,29(7):105-109.

[9] 张秀芹,刘立钧,朱凤杰,等.天津市滨江道-和平路商业步行街紧急疏散调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6):103-107.

[10] 陆新之,刘静,徐冉,等.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1-36.

TANG Bo:Lect.;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Function Layout and Management of Stadium-type Emergency Shelter

TANG Bo, ZHANG Yuanyuan, ZHANG Zhihuan, YAN Yongtao, HUANG Jiaying, QIU Feipeng

This paper takes Guangzhou Huangpu Sports Center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layou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adium-based emergency shelter from the aspects of location condition,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evacuation path,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ocument collation, CA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Huangpu Sports Center is a suburban shelter, surrounded by a large population, surrounded by the surrounding traffic conditions, but medical, schools and other facilities are relatively inadequate; (2) the functional design of gable and residential area is analyzed, five large-scale residential areas with large capacity,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have become important refuge living areas. The car park area has better uti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parking lot resources, close to evacuation entrances and exits; (3) according to the evacuation behavior, the evacuation space and the optimal path factor analysis external access and internal evacuation routes, through the external access path crowd and vehicle flow isolation shunt, internal evacuation to evacuation priority and other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rate and order. 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adium-based emergency shelter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stadium-type; emergency shelter; functional area; evacuation routes

2095-3852(2017)03-0265-05

A

2017-01-23.

唐波(1988-),男,湖南衡阳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

广东省高校重点平台及青年创新人才基金项目(2015KQNCX226).

X913.1

10.3963/j.issn.2095-3852.2017.03.005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车流体育场
《车流》
Two Funny Men
去体育场所时如何防疫
深圳湾体育中心
道路躁动
广西体育中心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随机车流下公路钢桥疲劳可靠度分析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