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柔性引才“八法”
2017-07-05孟荣飞
◎李 滔 孟荣飞
金华柔性引才“八法”
◎李 滔 孟荣飞
近年来,金华市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观,创新引才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做活柔性引才、异地借脑文章,探索实践了柔性引才“八法”,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金华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为加快浙中崛起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筑巢引凤法”,以全域化平台揽人才
为加快引进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人才团队,2016年10月,金华市委书记赵光君带队随省团赴欧洲考察,应邀访问德国友城迪恩市期间,组织代表团与迪恩各界人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就建立引才工作站事宜达成共识,11月中旬,金华德国迪恩引才工作站正式成立。
做法:金华市紧盯国内外人才集聚高地,积极开辟引才渠道,搭建引才平台,装上“望远镜”,抢占制高点。全市先后在美国、德国等海外发达国家以及北上广深等国内先进地市设立8个海外联络站、40个国内联络站,常态开展人才政策宣传、重大招才引智、人才项目对接等活动,累计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项目合作100余项,柔性引进人才500余人次。同时依傍高地搭建人才“飞地”,义乌市在北京中关村建立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义创空间——北京小样社区,采用“本地注册、异地孵化”方式,大力招引产业发展的人才和团队。累计引进项目团队25个,各类人才89人。浦江县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购置8000平方米的科技园区,打造水晶研究院的杭州基地。
金华市委书记赵光君(左一)在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调研。
“内外联动法”,以全球化视野抢人才
陈忠伟是金华籍的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青年院士。2016年5月,金华参加了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得知陈忠伟院士研究的新能源电池领域与金华产业发展非常吻合,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杰带队专门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其进行了对接洽谈。2018年8月,成功邀请该团队来金考察,并与金华开发区签订了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及燃料电池传感器等项目合作协议。为确保项目落地发展,金华还将为其提供总额1亿元的资金支持以及55.5亩用地和1.8万平方米建筑保障。
做法:金华市牢牢把握人才全球化加速流动机遇,盯住国内、紧跟国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双管齐下,内外联动引人才。除了参加浙江省赴北美、欧洲等地以及香港特区等海外招才引智活动,每年还组团赴西安、武汉等地开展“百家名企进名校”,靶向引进人才来金开展合作。同时连续举办“千人计划”智汇金华信息网络经济峰会、院士专家“金华行”等系列重大招才活动,邀请人才组团来金洽谈合作。
“激活主体法”,以市场化模式选人才
浙江斐络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产品设计为主的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成立了全省首家工业设计领域的企业研究院,并在意大利都灵学院设立企业研究院,柔性引进了以院长里卡多·巴博为首的35名意大利籍顶尖设计师,使设计产品进一步接轨国际潮流,提升了附加值。
做法:金华市着眼于激发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人才、用人才,一方面,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或建立前端孵化基地、离岸研发中心等创业创新载体,引进海外科技、人才资源。比如,浙江弘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联宜电机有限公司均以团队技术入股形式,分别引进西安航天六院、厦门电磁声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另一方面探索实施重点引才活动服务外包,联合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运营团队举办“创启未来”2016年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历经美国硅谷、波士顿以及国内北京、天津等10个区域赛,评选产生60余个项目,引进国际前沿青年科技人才。
“政策推动法”,以立体化供给聚人才
“跨境数字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项目的领衔人殷建波,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先后在华为、惠普、诺基亚、Akamai、Google等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重要岗位,对互联网科技及海外新媒体传播领域有着深刻理解。该项目在2016年金华市“双龙计划”评审中,被评为A类创业项目,并获得了500万元的政府创业资助。
做法:金华市坚持以人才政策为引领,着力构建涵盖创业创新资助、生活服务保障等立体化人才聚集政策,全过程助力创新需求。比如,制定实施“双龙计划”,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创业人才、团队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的资金资助。大力实施“海外工程师”引才工程,对企业引进的国外专家智力,最高给予10万元资助,累计引进非华裔专家1000多名。专门成立金华人才银行,设计开发7款“双龙精英融”产品,以“人才贷”“简易贷”模式,为符合条件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的低息贷款。精细化保障生活需求。制作发放人才服务“金卡”,建立“一站式”服务专窗、配备服务专员,为人才创业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就学、出入境签证、人事代理以及旅游、住宿、餐饮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实施人才住房保障新政,提供232套“拎包入住”的人才用房,购买商品房最高可获300万元住房补贴,全面保障人才“衣食住行医教保”生活需求。
“校地合作法”,以共享化机制引人才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楼白杨教授,是该校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等各类项目40余项,在金华市第三批“百博入企”活动中,与浙江金轮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帮助企业提高水轮机的铸造工艺。为嫁接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金华市先后与20余所省内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实施“百博入企”计划,每年定期选派高校博士到金华企业开展两年的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累计选派了167名博士到140多家企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达成合作项目227项,开展科研项目310项,获得各级科研资助经费1.6亿元。
做法:金华市主动向高校院所抛“绣球”、求“联姻”,创新合作模式,嫁接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候鸟型”“周末型”专家,打通高校实验室与产业一线间的通道,把专家引到一线去。大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对用人单位引进博士、院士建站,转化科技成果显著的,给予50万-100万元资助。全市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4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家,柔性引进45位院士、200余名教授级专家,合作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课题180多项。
“网络引才法”,以信息化手段招人才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金华组建“互联金华”微信群,按照人才层次专业方向,分类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金华籍博士联谊会、拔尖人才等5类人才微信群,实现项目对接、政策对接、人才服务的网络化、常态化运作,累计促成项目合作100项。
做法:金华市通过构建网络对接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不断缩短人才服务的半径,主动把握人才新动向、掌握企业新需求,快速有效承接人才智力。在面对面引才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短信、APP等新媒体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和搭建本地信息化平台,提高引才效率。如市本级开通了“金华人才”微信公众号,开设“人才服务”、“引才计划”和“微网站”等三大板块,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引才动态、项目落地、政策咨询等服务。截至目前,“金华人才”累计发布推送消息410余条,覆盖各类人才近十万人次。永康市专门开发“丽州英才”手机APP服务软件,为人才提供“电子认证、政策发布、沟通交流”等六大类信息化服务。
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杰(左四)调研燃料电池传感器项目建设。
“支点撬动法”,以抱团化方式纳人才
浙江月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岳星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0年归国创业,2012年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6年当选为金华“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首届会长。在他的牵线下,已先后促成3名省外“千人计划”专家到金华创业创新,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
做法:金华市发挥在金的“千人计划”专家等海归人才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模式,延伸人才吸引链条,形成人才互推互荐的抱团效应,集聚更多人才来金创业创新。通过组建“千人计划”联谊会、先进装备制造人才协会,定期举办项目对接会、人才恳谈会,推动人才与人才之间、人才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让零星分布的人才聚集起来,发挥更大作用,形成“人才链”“人才圈”。聘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担任招才引智大使和专员,帮助联络海外人才、专业机构开展交流活动。金华中心医院柔性引进的李兰娟院士,促进树兰医疗、物产集团与金华市合作开展PPP医疗项目,共建金华人民医院,并帮助引进一批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来金开展技术成果转化。
“乡情感召法”,以情感化关怀唤人才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是浙江金华人,在他的牵线下,2016年4月,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五届四次会长(扩大)会议在金召开,并促成中科大在金华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每年将组织院士及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来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做法:金华市利用金华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着力打好“感情牌”“发展牌”“组织牌”“服务牌”,全力支持金华籍海外英才回乡创业创新。大力推动“婺智回归”工程,参照干部档案建立人才档案,整理收集近2000名金华籍博士以上学历人才,通过设立政府顾问、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途径,发挥金华籍人才“思想库”“人脉库”作用。建立金华籍人才“乡贤会”,邀请散落各地的金华籍精英定期回乡参观考察,开展项目对接,以乡情、亲情凝聚人才,累计柔性引进金华籍人才1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