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相传

2017-07-05

遵义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文化

文丨本刊记者 孙 莉

薪火相传

文丨本刊记者 孙 莉

正安务本堂尹珍纪念馆(胡志刚/摄)

冬,天楼山之巅。

风起时,飘渺的云烟忽远忽近。不远处的县城,若隐若现,如同勾勒的水墨,抹在淡蓝色的天边。

“登上天楼山,犹如在云端。低头往下看,彩云绕山间。抬头向上看,天外还有天。”这首民谣,至今仍在天楼山流传。

无论光阴如何行色匆匆,天楼山就在这里,恪尽职守,亘古不变。

先师尹珍

1800多年前的东汉,一位俊朗的少年走出了天楼山,跋涉千里,来到京城,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

他就是尹珍(字道真)。据史料记载,尹珍是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先驱者。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那时的洛阳城,车水马龙、笑语盈盈。

尹珍就在这里学习中原文化。此时的中原,科技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儒学大兴,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应运而生。

《说文解字》作者就是许慎。他还是尹珍的老师。

尹珍无疑遇上了好时光。

洛阳城里的八年,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并得到了老师《说文解字》的真传。 一番苦读后终成大器。

而此时的尹珍,念念不忘的还是他文化荒裔,不知礼义的家乡。

公元107年,一个身影在天楼山下出现。少年步履从容,形态优雅。微风拂过,发结轻轻摆动,少年带回了中原文化的种子,要在西南荒蛮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史料记载,尹珍在当地广开学馆,教授儒家经典知识和中原文化,为家乡培育学子。自此,西南开始有了学校教育。琅琅的书声开始在这快荒芜的土地上传诵。

尹珍从事地方教育,声誉渐起,当朝廷向地方选举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经学,向朝廷举荐,后任尚书丞郎、荆州刺史等职。晚年,他辞官还乡,将原学馆改名“务本堂”,矢志育人,直至病逝。

清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内设立汉三贤祠堂,并由郑珍写了《汉三贤祠记》,以说明缘由。尹珍既为“汉三贤”之一,另两位是西汉时期的舍人与盛览。

穿越正安历史文化名镇安场,来到当年尹珍讲学遗址务本堂,不是访古感怀,而是想探寻教育与精神在这块土地上显现的奥秘,叩寻大师藏在一砖一瓦间留给后世的遗言。

尹珍之后,当地到中原求学的有识之士络绎不绝。尹珍也被历代史学家评价为“尹珍发展夜郎地区文化和促进中原与西南边陲文化交流的先驱”。

为纪念尹珍,民国30年,析正安县东北地置一新县,取名道真。前些年,道真修建县城主干道,便命名为尹珍大道。如今,道真县城最热闹、最具现代味的地方,就是尹珍大道和尹珍文化广场。

2010年1月,尹珍先师塑像在贵州大学揭幕,以期借助于贵州省最高学府这一平台,深刻思考尹珍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让尹珍文化更广泛地继承和发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因地传,地因人传,尹珍开西南文教先河的首创业绩和他“教化务本”的精神思想,以及后世人们对其精神理念的传承与弘扬,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融汇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尹珍文化”。

务本堂对面的山上有棵古柏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传说那是先生亲手栽的,无论是否,人们愿意相信,先生的教诲、先生的思想流芳百世,尹珍文化也成为正安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

正安石笋峰(胡志刚/摄)

文墨领地

刚刚进入正安县境,一幅巨大的广告牌夺人眼球:文墨领地,至境唯白。

前者说的是正安文化,后者为正安白茶的广告。

这可不是一般的自信。

在正安,作家艺术家人才辈出,其阵容强大、创作繁荣的景象令人赞叹:涌现了文志强、石邦定、赵进争、赵剑平、陈义忠、王美泉、陈智武、罗遵义、王华等省内外、国内外知名的作家及田景良、简承国、江定等一批艺术家。据县文联主席王龙介绍,正安籍在全省、全国的文艺家协会会员有100多人,辉煌的创作成就无一不是正安又一亮点。

2008年11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96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正安县以“小说”这一门类摘得桂冠。

那时,正安何其风光:国家文化部、全国文联发来贺电;著名作家、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题词;著名作家叶辛发来贺信。

这个奖项,无疑是对正安几代作家植根乡土、潜心耕耘的矢志追求的最高奖励。

正安的小说创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志强、赵进争等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字,照亮了无数的文学爱好者的梦想。20年后,正安小说创作迎来了辉煌时期,石定和赵剑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进入新世纪,正安小说创作视野更为开阔,表现领域有所拓展,展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外界誉为“正安文学”现象。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安成立了遵义地区最早的诗词学会,他们办了一本《古凤新声》诗刊,作品全是古体诗词,讲究平仄、押韵、意境。

沙龙,这个听起来很洋气的聚会形式,在正安,本土化后,演绎成正安文化人的聚会,取名“正安珍州文学沙龙”,会员称“沙友”,不定期不定时相约。谁出了大作,吆喝一声,沙友尽力赶到,聚会和分享,都源于文学。

一间不大的房里,桌上摆满了烧酒、菜品,还有文学的话题。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茶烟缭绕中忘了流年,那一颗颗的初心,在微醺下,正奋力保存完整。

走出正安的作家王华这样说,我们沙龙的名义是文学,因为文学我们才成了沙友,我们有着共同的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把正安文学沙龙认作故乡。一个孕育了我的文学生命的故乡。

文学沙龙是个让人兴奋的地方,讲作品的、听作品的,都是在畅谈人生,一大群人,说理想,道未来,最后,无论是茅台还是二锅头,醉里依然会把对文学的追求推进一步,这是正安珍州文学沙龙的魅力。

正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琇说,正安小说创作呈现集团军的阵容,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新人新作接连涌现,形成了以县为单位的“地方作家群”,被贵州省文联誉为“贵州文学的重镇”,被中国作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创作生活基地”。“中国小说之乡”文化品牌,被写入2017年正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当然,我们也看到,正安小说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过去牵动庙堂的大红大紫到悄无声息的变迁,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并没有就此衰弱。正安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正担当重任,在冷寂中寻求转变,力图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转型,发现新的生机,实现正安小说困境的大突围。坚守与创新铸就丰富,无疑是对当下正安小说的挑战。

教化务本

芙蓉江静静流淌,不舍昼夜。

沿江两岸山清水秀、崖雄峰奇,难怪古人有“一川游尽画图中”的评价。

置身于这般的美景,感叹先人的伟绩。历史和文化的浩瀚,铸就了这个精神的家园。

文化是一种魂,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今天,追溯正安文化的血脉,用大视野再读尹珍,我们清楚地看到,作为贵州文化开放的第一人,尹珍以开阔的胸襟,成为贵州先进文化的先驱,并且为后来的沙滩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从清乾隆至清末民初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沙滩文化代表了当时贵州文化的最高水平,在我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清代中后期全国知名文化区的一种文化景象。

沙滩学人郑珍对尹珍极为尊崇,两位大师越过时空对话,郑珍自命为尹珍的传薪人。

郑珍东学长沙,拜汉学大家程恩泽为师,得其真传。为了激励郑珍苦学成儒,程恩泽特为他取字“子尹”,期望他以尹珍为楷模教化南域。郑珍不负恩师厚望,著述等身,终成“西南硕儒”。

尹珍文化是贵州文化最早的雏形,而沙滩文化是否可以理解为尹珍文化千年传承、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呢?黔北大地上两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无疑成为这块土地上弥足珍贵并引以自豪的财富。

大地为证,祖先留给我们的远比我们发现的多。

大山深处,歌声传来:“毋敛坝上飘来阵阵花香是你背上行囊越过苍山莽莽涉过江水激荡双足踏破南天的蒙荒敢为人先务本求实……”这是正安本土作家为务本堂旁边的新州小学创作的校歌。

为弘扬尹珍文化,正安县编写了乡土教材《尹珍故里翰墨香》,发给学生阅读。

入夜,华灯初上。正安书画院的四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房间里弥漫着翰墨的香味。几位戴着眼镜、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在一张巨大的书桌前,凝神定气、一丝不苟。他们临摹的《勤礼碑》《自书告身帖》已有小成。

此外,正安民间文化也是多姿多彩。

傩戏、花灯、茶灯,围鼓、钱杆舞、芦笙舞,金钱板、锣鼓快板、唢呐锣鼓等20余种曲艺节目,就是散落在正安民间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千百年的大浪淘沙后栖居于民间的文明,一步一动都表现出民间文化最质朴迷人的光芒。

历史的渊源,正安注定要担负起文化的责任。

盛世的年华,本土文化该如何去诠释这个时代的变迁?那些起舞弄的清影又该如何表现这厚重的底蕴?

尹珍从未远去,正安任重道远。

安场是古时黔北地区著名的三大商贸古镇之一,紧附正安州城,系通往四川、重庆的要津之地,也是綦岸盐入黔的第一处盐运中转地,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安场经济社会和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镇上各大商号、会馆、堂口、戏院及茶馆等相继产生,可谓是商贾云集,客旅频频,集市活跃,商贸繁荣,历来就是黔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素有“小重庆”之称。2009年9月被评为“贵州历史文化名镇”。

猜你喜欢

文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