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上海自贸区的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7-07-05李恩重张伟史佩京徐滨士郑汉东2桑凡宋金鹏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7年1期
关键词:试点企业发展

李恩重张伟史佩京徐滨士郑汉东,2桑凡宋金鹏

(1.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2;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于上海自贸区的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李恩重1张伟1史佩京1徐滨士1郑汉东1,2桑凡1宋金鹏1

(1.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2;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针对税收、旧件供需等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发展再制造产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提出了自贸区再制造企业创新监管和运营模式。以我国现行的再制造企业试点制度为基础优化自贸区再制造企业准入制度,同时以我国已发布的《再制造产品目录》为基础探索自贸区内再制造旧件进口政策,为国内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再制造;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

1 前言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1]。再制造是在实现资源能源节约的条件下生产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2]。“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3]。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再制造产业将成为一个循环利用、低碳减排的新兴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立法、产业模式及公众意识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税收问题、旧件的供需矛盾、行业认知度等成为制约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互动和配合探索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4,5]。近几年,我国积极探索自贸区建设模式,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上海自贸区是我国设立的首个自贸区,根据国家“可推广,可复制”的要求,其发展目标是政府监管模式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和法制环境建设[6]。上海在再制造技术和规模上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5年上海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等再制造产业链,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打印耗材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为探索基于自贸区的再制造模式奠定了基础[7,8]。本文综述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发展再制造产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探讨了自贸区内再制造创新运营和监管模式,是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2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1)再制造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

再制造产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高度契合了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已在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多层面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9]。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及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均明确提出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2010年国家十一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均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产品消费,组织实施“以旧换再”试点,推广再制造发动机、变速箱,建立健全对消费者的激励机制[10]。我国再制造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再制造企业试点和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数量逐步增加。

为探索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建立再制造相关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流通监管体系等积累经验,推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进行了再制造企业试点工作。截至2016年3月,我国已发布4批共计153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其中,华东地区68家,占44%;华中地区27家,占18%;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分别有17家、16家和11家,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具体区域分布见图1。图2显示了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的性质,在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均约占40%;其次为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从2008年到2016年,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2家增加到59家,由占试点企业总数的约14%增加到约39%,增长了近3倍。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呈现出聚集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主导的特点。而我国西部地区工程机械保有量巨大,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该增加西部地区再制造试点数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国有再制造试点企业在体制、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还要扩大再制造试点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利用其市场导向、机制灵活的特点,实现我国再制造产业区域共同发展。

图1 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区域分布图

图2 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性质

欧美国家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美国在美墨西哥边境、欧洲在中东欧、英国在伯明翰周边地区均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有助于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担单一企业压力,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借鉴欧美等国发展经验,探索集社会、经济、环保效益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再制造产业链群发展模式,截止2016年3月,我国已批复建设了湖南长沙、江苏张家港、上海临港等8个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如表1所示。我国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集中分布于华中、华东、西南地区,目前均处于建设时期,主要定位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航空动力、机床等再制造。在我国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地区工业基础和地域优势开展再制造业务,同时要考虑其人才与技术资源、产业基础和规模、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容量、政府及行业管理水平等,避免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表1 我国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3)再制造产品认定和“以旧换再”工作不断深化。

为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保障再制造产品质量、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开展了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到2015年,我国共发布了五批《再制造产品目录》,涵盖工程机械、电动机、办公设备、石油机械、机床、矿山机械、内燃机、轨道车辆、汽车零部件等45家企业10大类136种产品。同时,为支持再制造产品的推广使用,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份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质检总局于2013年组织开展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2015年,我国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推广产品包括84种型号17 063台再制造汽车发动机和39种型号39 480台再制造变速箱,再制造“以旧换再”工作稳步推进。

随着国家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再制造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数量和再制造产品种类逐步增多、再制造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然而,受外界环境影响下的我国再制造行业新老问题叠加出现,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①再制造行业认知度低,再制造产品作为绿色消费的理念尚未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不少国内消费者目前还难以接受和使用再制造产品,再制造产品市场推广尚待进一步解决。②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面临调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使得再制造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出台[11]。同时,由于再制造企业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难以抵消及再制造产品无法实现出口退税,造成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增加,企业负担较重。③困扰再制造产业的旧件来源问题尚未解决,《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07号令)规定废旧汽车五大总成件必须报废,严重制约了再制造产业原材料的来源,限制产业扩大生产规模。④我国现行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中强调列入《禁止出口机电产品目录》中的旧机电产品禁止进口,阻断了国内再制造企业从境外获得旧件原料的渠道,导致再制造的旧件获取渠道不畅[12,13]。行业认知度低、税收问题、旧件的供需矛盾、再制造产品进出口问题等直接影响我国再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和整个再制造市场的产业链秩序,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互动和配合探索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再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美国再制造产业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通过成熟的环境保护政策、自由的交易形式和完善的废旧零部件网络体系等实现了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和利用。美国是再制造产品净出口国,美国再制造产品的出口额从2009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7亿美元,增长了56%。美国进口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从2009年的1 219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 482万元,增长了21%,出口额从2009年的431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82万元,美国成为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净进口国。美国约40%再制造产品销往其自由贸易伙伴国,如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再制造产品的出口贸易为美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4]。近几年,我国积极探索自贸区建设模式,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设立上海、广州、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自贸区“先试先行”的优惠政策为探索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契机[15]。

3 上海自贸区发展再制造产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落成,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大陆第一座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试验区面积120.72km2,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8.78 km2)以及陆家嘴金融片区(34.26 km2)、金桥开发片区(20.48 km2)、张江高科技片区(37.2 km2)[16]。再制造属于上海“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再制造产业发展被列入上海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多年探索培育和发展,上海再制造技术和规模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等完整的再制造产业链,在已发布的153家再制造试点企业中有68家试点企业位于华东地区,其中上海地区有12家试点企业,5家再制造企业15种再制造产品被列入国家工信部再制造产品目录。再制造产品包括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建筑设备等,其中代表性的有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和从事建筑设备再制造的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等,同时曼恩动力的船用发动机和昌硕电子的电子主服务器为主的保税维修业务均已顺利开展。上海自贸区内制造业较为发达,集聚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

随着我国自贸区的建设进度加快,在上海自贸区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政策优势愈发明显。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为了支持上海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首先在上海临港地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了《入境维修再利用检验检疫示范区》,其中临港地区为入境再制造检验检疫示范区。201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质检总局出台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支持试验区内入境再利用和再制造等产业发展,对获得入境再制造和维修企业资质企业实施“简易核准+入境核销+周期监管”的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监管模式首次明确提出支持自贸区再制造产业发展。2014年,海关总署在《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中指出,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可开展“扩大企业售后维修试点范围,探索支持企业开展全球维修业务”工作。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方案》提出推进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对境外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平台,为外资在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提供政策支持。为加强自贸区内再制造用途机电产品的检验监管,促进自贸区再制造产业发展,2014年,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台了《上海检验检疫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制造用途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定》,对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资质评估、入境再制造用途机电产品备案管理及再制造企业监督管理等做出了规定。上海浦东新区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与产业发展趋势,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一批有代表性的再制造产业已经在浦东初步形成。2016年,《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关于制定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和质量,抓紧发展再制造等产业。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等的政策支持为上海自贸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4 基于上海自贸区的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1)优化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监管模式。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境外报废的旧机电禁止进口,在出口加工区,对于机电产品的维修与再制造只能是“原进原出”,新更换的零配件需要进口,更换下来的旧零星部件必须作为成套散件再出口[17,18]。因此需填补当前对再制造产业监管的空白,量身定制相应的检验监管模式。检验检疫部门需与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合作,完善各项监管政策措施,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区域化地开展再制造产业监管制度建设。通过减免或调整再制造企业相关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等,对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及再制造产品的监管,从逐批审批调整为企业日常监管配合行政审批。推行“企业主体”原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考核监管、分批核销、指定地点查验等制度,以缩短审批流程,提高放行速度,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推行“差别化管理”,以再制造产品风险评估为基础采取差别化监管模式,推行“事中监管、事后追责”,根据质量安全风险动态调整工作模式,探索实行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及再制造产品事前评估、入区备案、第三方检测、事后追溯等闭环监督新模式,缩短企业再制造周期、降低材料配件和物流成本[19]。

(2)创新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运营模式。

探索入境再制造模式,鼓励国内再制造试点企业在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利用国内较成熟的再制造技术以及国外充足的旧件来源和完善的旧件回收体系实现“两头在外”的再制造模式。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我国再制造产业,鼓励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其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在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形成可借鉴的再制造模式。同时探索构建自贸区内国外原始设备再制造企业与国内再制造试点企业在旧件回收、毛坯检测、零部件加工等合作供应链协调机制,提升国内再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带动和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3)以我国现行再制造企业试点制度为基础优化自贸区再制造企业准入制度。

我国现行的再制造试点制度充分发挥了试点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我国再制造产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积极引导国内外再制造企业在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以我国现行再制造企业试点制度为基础优化自贸区再制造企业准入制度。进入自贸区的再制造企业,不仅要从设备、技术及人员配备上来衡量企业的再制造水平,还要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再制造水平,通过第三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同时,建立再制造产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再制造产业市场退出行为的全程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息网络,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建立全国统一、资源共享的市场主体退出监管网络,把加强再制造企业信用监管与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有机统一,积极引导国内外再制造企业在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以我国《再制造产品目录》为基础探索调整自贸区内再制造旧件进口政策。

为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再制造行业管理,确保再制造产品质量,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我国已发布的《再制造产品目录》涵盖工程机械、办公设备、汽车零部件等10大类100余种产品。根据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及综合风险评估,当前国家鼓励再制造用途的入境机电产品为机械设备、机械产品,列入《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的机电产品,除国家特殊批准外,暂不开展入境再制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旧件来源。根据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自贸区的再制造试点企业进口《再制造产品目录》中的国外毛坯件,实行先期的再制造用途备案管理,加强检验检疫以及海关的共同监管,逐步调整对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精密机床等高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政策,充分利用国外再制造旧件资源,为自贸区内具备资质的企业开展再制造业务提供原料来源。

5 结语

再制造作为绿色制造的典型形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新时期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利用上海优势的地址位置、较强的工业基础、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和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开展自贸区内再制造企业税收、旧件进口、企业准入及监管、再制造贸易政策等方面的探索,为国内自贸区开展再制造业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A].北京,2015.

[2]徐滨士文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3]中国制造20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李恩重,史佩京,徐滨士,等.我国再制造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机械工程学报,2015,51(19):117-123.

[5]Shouguo Wei,Dongbo Cheng,Erik Sundin,et al.Motives and barriers of th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7:1-12.

[6]Lorenzo Riccardi.Investing in China through Free Trade Zones[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6.

[7]张弦.浦东再制造业布局明确,产业园各具特色,临港再制造探索“浦东模式”[N].浦东时报,2014-11-24.

[8]刘锟.上海再制造产业打造四大平台[N].解放日报,2015-3-11.

[9]李恩重,史佩京,徐滨士,等.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6,3:151-156.

[10]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A].北京,2016.

[11]白雪.新老问题叠加,再制造“十三五”如何“再造”[N].中国经济导报,2015-11-20.

[12]Tongzhu Zhang,Jiangwei Chu,Xueping Wang,et al.Development pattern and enhancing system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613-622.

[13]Jihao Zhang,Ming Chen.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on diesel engine re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7:177-184.

[14]Lorenzo Riccardi.Investing in China through Free Trade Zones[M].Berlin:Springer,2016.

[15]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Remanufactured Goods:An Overview of the U S and Global Industries,Markets,and Trade[A].USITC Publication,2012.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A].[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9/content_2797793.htm,2014-12-29.

[17]Mitsutaka Matsumoto,Shanshan Yang,Kristian Martinsen,et al.Trend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 in re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green technology,2016,3(1):129-142.

[18]黄勇娣,蔡双琪.创新监管办法和运行模式,为国内自贸试验提供经验,上海普惠公司:掘金旧发动机,探索“再制造”[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5,6:36.

[19]李梦泽.新加坡的产业发展对中国自贸区的启示—以上海自贸区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a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LI Enzhong1,ZHANG Wei1,SHI Peijing1,XU Binshi1,ZHENG Handong1,2,SANG Fan1,SONG Jinpeng1
(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Remanufacturing,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Beijing,100072;2.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such as tax,old parts and so on,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dvantages of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FTZ),proposed the innovativ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remanufacturers in FTZ.On the basis of pilot remanufacturers project and catalogue of remanufacturedproducts,discussedthemarketadmittancesystemofremanufacturersandpolicesof imported old parts for remanufacturing in Shanghai FTZ,which could provide generalized experience to other FTZ in China.

Remanufacturing;Shanghai Free Trade Zone;Developing Mode

T19;D92

E-mail:enzhongl@sina.com

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14XY2);国家973项目(2011CB013400)

2016-09-01

猜你喜欢

试点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