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017-07-04赵晓超赵磊
赵晓超 赵磊
摘要:在高校定向运动的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定向运动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创新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下,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智能与体能于一体的时尚运动,在国际上被称为“智者”的运动。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扩展,把原有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中,从而打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的格式,这不仅符合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而且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能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相结合,提高体育锻炼效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1]。
本文通过对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出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作用,使定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完整,功能更完备。
一、定向运动课程的课程设计
(一)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和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五个模块来呈现,即理论模块、校园定向模块、百米定向模块、团队定向模块、积分定向模块。
课外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参加各类定向教学比赛、网络课堂来实现。
(二)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采用分班与合班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课外自主学习采用网上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网络课堂为学生开展定向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外参加各种定向比赛,锻炼体能,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欣赏高水平的定向比赛,拓展定向运动的专业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教师进行互动。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级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定向运动选项课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其中女生50人)作为实验组,在不同公共体育选项课中随机抽取篮球、乒乓球、健美操、散手选项课的学生120人(其中女生5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时间为16周。实验开始时间为本学期的第一周,结束时间为本学期的最后一周。第一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确保问卷的回收率达到百分之百。
(二)实验工具
采用身体测量法,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50米跑、立定跳远、体前屈测试等作为学生身体素质指标。
采用毛建荣(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八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不同的问题项目组成:行为习惯(10)、目标态度(12)、行为认知(7)、情感体验(10)、主观标准(7)、行为控制感(8)、行为态度(8)、行为意向(8),整个量表由70个项目组成。《锻炼态度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分进行统计,得分最高,说明该指标效果越好,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三)实验方法
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测试,了解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初始状况,同时用《锻炼态度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初始水平。
实验中,实验组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向运动课程的学习,对照组进行篮球、乒乓球、健美操、散手的常规学习。
实验结束后,再次用《锻炼态度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测查,并进行身体素质测试。
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和Excel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均进行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50米跑、立定跳远、体前屈测试等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无明显差异。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填写的《锻炼态度量表》数据显示,无明显差异。
(三)通过对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均有一定的提高。
1.实验后实验组的男女生除体前屈测试,1000米(女生800米)、50米跑、立定跳远三项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1000米(女生800米)测试结果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在实验前后比较有明显提高,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定向运动课程对于学生的耐力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2.实验后对照组的男女生身体素质测试的指标有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提高的幅度远远低于实验组的成绩。
(四)通过学生《锻炼态度量表》数据分析,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测试结果表明,定向运动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喜爱体育课的程度、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课外关注和课外自主体育学习的程度,并能有效降低厌恶体育学习的程度。
四、讨论与分析
(一)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把传统的、严肃的课堂变成活跃的、互动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个性,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二)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平台、网络平台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更新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微信平台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形成交互式学习。网络课堂上展现的各种多媒体内容将会增强学生感官的效应,可以将以往形式单一、直线展开的体育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
(三)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社团活动、定向运动比赛、网络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练、赛融为一体,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锻炼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将课外活动评价也纳入评价体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體育成绩的稳定提升,也可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持续增长,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孝平.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
[2]奚明秋.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01).
[3]张惠红.“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单位:赵晓超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赵磊 沈阳市童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