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
2017-07-04吴小燕
吴小燕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做到"知己"与"知彼",要积极投身乡村教育实践,在服务与奉献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乡村教师;课程教学:学情差异:教学思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2
乡村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帮助农村孩子学习与发展组织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动主体和关键人物,肩负着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达到课堂教学们目的呢?从事教学多年,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
1.走进乡村的社会生活
俗话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任何区域都是人际关系的区域性。区域教育是该区域系统类教育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教育的历史过程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带有该区域空间特点的教育。乡村教师在谋划和设计教学时,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和现实中的事物是最贴近学生的存在,也是最对"胃口"的滋养品。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家庭是一个基本的单元。因此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更为重要。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输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都是家庭背景的组成部分。而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家庭背景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读懂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产物,乡土文化具有对农村人的涵育功能,对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2.学生的经验背景
查明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知识,就要凭借自身的经验去解读他人的认识成果,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体验挂上钩,建立起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查明学生在特定课程的学习中,哪些是学生接触过的,较为熟悉的,哪些是没有感受和经历过的,以便于备课上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生活际遇相关。乡村实际生活与城镇生活的差别,会造成乡村学生在理解某些普遍性知识上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具有现代色彩和城市取向的内容,更需要乡村教师在备课时加以调适和改造。
3.个体的学情差异
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倾向,学习兴趣,个人信息特征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也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事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因此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班级学生在基本素质上的共同点,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共同需求,更要关注班级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关注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首先要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和独特之处,其次要分析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再次要体现教学科学系的特异性。另外教师应多方面关注困难学生,多方面多层面的审视文化困境。
二、掌握课程的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构建乡村特色的课程
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要求通常是以课程标准的方式呈现。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表述,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即学习目标。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一划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对忽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通过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而获得高分的做法。教育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学会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重构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在当前的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两种倾向。一是过多的强调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成天绕着语文、数学转,偏废了其它学科的教学。这明显违背课标的精神。二是在时机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仓促地施行“素质教育”,盲目地追求课改,忽视了基础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直接面对的是教材。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首先要有步骤地读懂所用的教材。从步骤上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部是通过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第二步是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的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第三部是通览课本的插图,问题,练习,实验,注解,附录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内容尚缺乏完整性,需要加以补充。从要求上看,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如何在一起,就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上课时能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3.更新教学思路,推进课程实施
认识学生的学习,学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终点。教的天职只有一个:加速学习活动的进程,提升学习的效能,增进学习的深度,优化学习的品质。只有在学习发生的地方才需要教学教学存在的目的是引发学习解放学习维护学习增强学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确定一个符合实际的思路,让教学活动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有序地展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般可以凭借三种提示性的工具,一是勾划教学流程的框架图,主要的教学实践,然后将他们排成序列,避免教学时忘了主要的操作环节。二是凭借板书的设计使教学不断推进的脈络。三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展开的整个过程。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精心选择教学的策略
1.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要求我们农村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阶段理论基础上的,但是课堂教学的顺序又受教材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顺序所制约。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的顺序时还必需遵循这两个“序”通盘考虑,灵活安排,变通运用。科学的分配教学环节的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时间分配的科学与否,其依据是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安排,机动灵活。
2.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二者的有效组合。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紧跟教学方法改革的走势,注重教学方法的优选。教学是一种艺术尤其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是一种艺术创造。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按照搬那些关于教学方法的训诫和教条,更不能在条分缕析的方法谱系中去寻找应对复杂性情景的处方。因此,我们习得教学方法时,应当特别注重对它的创造性运用。把知识与乡村生活联系起来。
3.组织形式的多样互补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而实现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一定的师生互动形式。二是特殊的时间安排。三是教学因素等多种组合。班级授课的变革就是集体教学同分组学习个体学习相互融合。活动教学的推进,活动教学是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教学活动,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是强调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教学。个性教学的出新,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追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个别化教学也应运而生。教学媒体的选择,传统的书本黑板以及随后出现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主要是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辅助教师传递教学的信息。目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手段他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互联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网络资源的检索和查询。二是基于网络的通讯研讨和交流活动。三是網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编写和利用。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喜爱程度,让学生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乡村教师要积极投身乡村教育实践,在服务与奉献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