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不等号的启示

2017-07-04丁建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不等号符号定义

丁建明

【摘 要】 数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的地方,有的概念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定义。在低年级的时候,有些定义不完整,甚至严格说来是错的。考虑到接受的限制,这样实施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许我们当老师的觉得学了很多,也许学生的成绩还不错,但是,在做很简单的题目的时候也会出错。

【关键词】 不等号;符号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在一次数学考试选择题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有:

A、 B、≤ C、 D、

有一位数学教师拿着卷子来问我,这些答案都不成立,是不是题目出错了?你说呢?这位老师的疑问,对于我在数学教学中无不是一个好的启示,像这样简单的不等号(主要是:≦和≧)稍加不注意就会出错,这个老师肯定是随便看看。而学生呢,更是普遍都认为是错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奇怪,是好事,抓住这样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符号、≥、>、<的含义,再让学生判断下列对错:自然就会选C,一点就通。这样简单而又常用的不等号,连我们都会出现判断不准这样的情况。从而使我想起,在漫长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的接受是允许有误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的教学规律,如学生只能了解的却要求理解,甚至要求掌握,到头来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该学的没有学到,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对称性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但是学习的方法和深度不一样,小学只要求感性认识对称图形,初中以后逐步的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深入学习发展,从未知向感知升向认识最后才走到探索研究之路。有些知识的接受是受相关学科或者是知识的系统性影响的,随着知识的增加或学习时间的延长,回过头来在理解就会一点即通。例如函数、极限的概念的理解,直线、角度概念的理解,…,是分阶段性的。在初中定义是不完整的,但又是允許的,要到高中甚至大学才会学到严格的定义。

首先通过以下复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符号“”的含义。

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有:

A、 B、 C、

在课堂上让学士回答,只答B的占大多数,有少数答A、B。没有一个答A、B、C。正确答案是:A、B、C。发现学生主要是对符号“”的理解。对学生强调:“”符号成立,只要“”和“=”中有一个成立即可成立。如A中虽然不成立,但有成立,所以,成立。如C中有成立,所以就成立。事实上,我们是把“”

看成“或”命题。我们还可以再把A、B、C三个不等式反向,、、。让学生判断回答,情况是又对又快。下面我们出这样的题,学生可能会有些问题;若且求。很快答出0,1,2,3,4,5。但是学生会在数轴上错误标出。若或求。学生也许会错误的答出0,1,2,3,4,5.数学老师同时还是一位数学符号和中文文字翻译工作者。

在教学或是学习中,急于求成或者一学就通都是办不到的。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才是符合认知的过程。在长期的学习进步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错误和误解都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看不同阶段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例如直线的定义,小学的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组成的图形叫作角”;中学的定义是“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小学的定义使角度的大小受到限制,是不严格的;中学的定义使角度的大小任意化,是完善的。再看函数的定义,第一种,也是长期而普遍的定义,就是把变量看成函数;第二种,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函数关系:,其中,序偶的集合是右单值的;还有一种认为函数是一种对应,后两种是现代解释。就中学数学对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分四个阶段。即引入函数概念之前的预备阶段;初步形成函数概念阶段;认识深化阶段;研究函数性质阶段,这四个阶段的认知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符合从感性到初步理性,然后深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认知过程。有些学生学到函数的时候就有困难而放弃学习数学,可能是在教学中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所以,我们要选择好实例,运用好实例,由浅入深,只有获得了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李求来,昌国良编著。《中学数学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不等号符号定义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考点集萃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一元一次不等式错解剖析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数学智力题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