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04王杲
王杲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108—01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地探索,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的氛围
首先,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二、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认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求。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必须重视导引环节的设计。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环节,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如,“电压”这节内容,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抽象,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使学生确实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所以笔者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通过类比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对水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电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
三、给学生提供适合探究的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且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探究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