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事业机构编制受理评估工作取得实效

2017-07-04

机构与行政 2017年5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事业单位评估

近年来,青岛市编办在积极构建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科学论证,积极开展事业机构编制受理评估,切实提高审批门槛,为科学核增编制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的路径,进一步促进了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得到了各方好评。

一、变“讨价还价”为“定量论证”

以前没有编制标准的部门申请增加事业编制,在审批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往往采取“讨价还价”的方式,主观色彩比较浓厚,自由裁量权比较大。现在受理事业机构编制调整事项,通过创新事业机构编制审批方式,积极开展受理评估,科学运用定量论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分析,用详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核增事业编制提供支撑。

(一)参照标准定量论证。长期以来,除教育、卫生等行业制定了部分事业机构编制核定标准外,其他范围广泛、层次复杂,性质各异的大量事业单位至今没有编制标准,编制核定缺乏依据。在日常办理没有编制标准的业务时,青岛市编办主动参照其相关的行业或其他省市标准,务求事业编制核定有据可循。比如,研究市盲校、市中心聋校核增事业编制时,因我省目前正在实行的特殊学校编制标准当时尚未出台,青岛市参照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编制标准最终确定师生比为1:3,相应为市盲校、市中心聋校核增了编制。又如,调整市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时,参照《山东省公路系统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规定》有关标准,每百公里应配备路政管理人员30-35人,产权在青岛市的高速公路里程约515公里,经与部门多次沟通,按照每百公里30人的下限标准的60%作为核编依据配置,核定了路政人员编制,所需编制从高速公路管理处现有人员编制调剂解决。

(二)系统内部定量论证。结合机构编制实名制库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结果,综合分析系统内事业单位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每个事业单位的空编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内部挖潜、调剂解决的可能。凡是存在职能萎缩、空编较多等情形的,对部门增编需求,优先立足于通过内部调剂解决。比如,整合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设立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经评估,新增的20名编制全部从教育系统内部既有空余编制、又存在职能萎缩状況的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调剂。

(三)岗位分解定量论证。在确定是否增加事业编制时,采取岗位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现有的科室、职责任务、工作量、人员配备情况进行逐条分解,每位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详细列出本岗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繁重情况,据此分析各科室、人员承担任务的饱满程度。如果有新增任务量,还要分析现有工作量和新增任务量,从量化管理及数据分析的角度对单位新增任务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从而实现“以任务定编制”的要求。比如,办理市建委申请增加轨道工程监管人员业务件中,青岛市编办将该事业单位现有的77名人员分解在12个内设科室,其中36名轨道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分别分布在5个科室,每个科室大约6—8人,承担6条线路192公里的质量安全监督任务,考虑部分线路又分布在黄岛、胶州、平度等远郊区市,往返路途遥远,监督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等因素,目前各个科室工作量非常饱满,无法调剂。况且,随地铁建设规模大幅增长,工程监管任务逐步加重,尤其是“十三五”期间,高峰年在建规模达到400公里,是目前工作量的一倍,编制在无法内部调剂的基础上应适当强化。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同意为其核增10名编制,而不是简单地满足部门提出的20名编制需求。

二、变“单一信息”渠道为“综合信息”运用

以前办理事业机构编制调整事项,主要是依据部门提供的信息,单方面听取汇报,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采取多种方式、多种视角将单一信息扩展到多渠道、全方位信息,包括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结果、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报告公示、历史沿革、其他副省级城市做法、规划投资、项目立项等信息,都作为事业机构编制受理的重要参考因素,实现了事业机构编制事项受理中的信息综合运用。评估结果的使用,打破了原来评估工作与业务工作不相衔接的局面,既能有效发挥评估作用,也为科学增加编制提供了依据。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报告公示、规划投资、项目立项等信息,有助于充分了解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开展实地调研获取信息。受理事业机构编制事项申请,不是急于提出意见,而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扑下身子深入到一线走访调研,具体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梳理分析现状。比如,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召开座谈会2次,听取整体工作情况汇报。根据青岛市即将同时开工建设7条地铁线路的实际情况,带着建设施工段如何划分、工程质量监管人员如何开展工作、具体监管什么等问题,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3号线、2号线、11号线等3条线路部分施工段进行现场调研,实地查看和体验监管人员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汇总,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直到问题解决。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整个地铁建设工程监管的流程,而且对监管人员的工作量有了准确的把握,为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了解外地做法获取信息。学习借鉴外地尤其是其他副省级城市相关经验做法,已成为事业机构编制业务件日常办理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并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固化下来。无论是事业单位的成立、变更、撤销,还是事业编制的增加、减少、调整,青岛市编办坚持通过电话、副省级城市QQ群、实地外出考察等方式了解外地相关情况,作为研究论证的参考依据。比如,为加强科技金融要素集聚,打造系统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编制配备的过程中,主动了解广州、宁波、济南等其他副省级城市关于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构设置有关情况,包括机构规格、经费形式、人员编制等。经比较分析,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编制规模比较小,在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大连、长春和苏州,编制由18名增至28名后,数量也处于中等水平,远低于广州、武汉、成都等。

(三)分析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获取信息。以前涉及事业机构编制事项调整,一般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方法,重点分析目前现有机构的基本情况。现在青岛市编办将工作扩展到研究事业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分析发展规律,力求找准问题的难点和突破口。同时,主动与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沟通,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力争掌握的信息更全、更真、更准,而不是片面地以事论事。比如,办理市胶东调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更名为市调水管理局事项,分析原市胶东调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成立时主要承担青岛境内胶东调水工程建设管理职责,目前工程建设大部分已经完工,职责应转向加强客水日常管理,下一步青岛市还将引入黄水东调客水水源,客水管理任务将进一步加重。因此,同意其更名,并相应明确新的职责任务。

三、变“一次性”核定为“分期分批”核增

以前给事业单位核增编制,不管增加多少,原则上都是一次核定到位,容易造成编制资源浪费、使用效益不高、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失衡等问题。在目前严控事业机构编制总量的严峻形势下,采取将事业编制由一次性核定变为分期分批核增的方式,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发挥事业编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事业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一)对增量规模较大的“分期分批”核增。对教育、卫生等有编制标准需重新核定且增量比较大的事业单位,一次性核定编制总量,分期分批核增到位。比如,根据《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鲁编办发〔2016〕5号)确定的按不超过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0.34的比例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事业编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核定事业编制297名,相比目前的185名应增加112名,事业编制一次性核定,分三批到位,首批核增40名,剩余编制根据情况逐步核定到位。

(二)根据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期分批”核增。在坚持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特别是将事业编制向重点领域一线倾斜,根据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分期分批”强化事业编制配置,实现了事业编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比如,考虑青岛市燃气管网监管里程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同意为市燃气管理处增加9名编制,不是一次核定到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逐年保障。又如,为推动青岛市科技创新工作,为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先期增加5名编制,以后随工作开展情况动态调整。

(三)结合用编计划“分期分批”核增。对存在编制刚性需求的事业单位所核增的编制,充分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编制也不是一次核定到位,而是结合用编计划,分期分批核增。比如,为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打造创业之都,青岛市依托青岛广播电视大学现有创业教育培训资源,联合美国百森商学院、德国贝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成立了青岛创业大学,增加的30名编制就是采取分期分批核增的办法,先期核增10名编制,剩余实行用编计划管理,根据创业教育培训情况,再确定是否予以核增。□E:ZZJ

关键词: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 评估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事业单位评估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