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学审美意义

2017-07-04张雷傅如明

中国书画 2017年4期
关键词:蔡邕小篆杜甫

张雷 傅如明

杜甫是我国唐代诗人,其诗歌主要以写实为主,与李白并称,也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声明与日俱增的诗人”。在研读杜诗的同时,发现了一些能够代表杜甫审书法美观的论书诗,如杜甫晚年在夔州逢李潮后所写的《李潮八分小篆歌》,其中“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论断对后世的书法审美观有深远影响。

一、《李潮八分小篆歌》的创作背景

杜甫一生坎坷。在漂泊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安史之乱期间政治上失意,彻底改变了杜甫的命运。杜甫于759年弃官,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寄情山水,诗歌创作便成了他书怀寄兴的精神支撑。由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导致他晚年的诗歌充满了苍凉的色彩。大历初年(766-768),杜甫携家从云安出发来到夔州并在此居住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中有一首写给外甥李潮的《李潮八分小篆歌》: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孥肉屈强。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李潮书法成就的认可和夸赞。“大历初年在夔州與甥李潮相逢,亟谀其隶书、小篆”。其中“书贵瘦硬方通神”一句,被后人所称颂,并成为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二、《李潮八分小篆歌》的几个问题

1.有关李潮其人。首先,元代吾丘衍认为李潮与李阳冰是一个人。其谓阳冰即杜甫之甥。名潮,字阳冰,义取木玄虚《海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以字伉乃别以少温。清代康有为支持了这一观点,其谓:“杜工部不称阳冰之篆,而称李潮。吾邱衍谓潮即阳冰,人或疑之。《唐书·宰相世系表》:雍门子'长浞:次澥,字坚冰:次阳冰,潮之为名。与浞、澥相类,阳冰与坚冰为字相类。甫诗曰:‘况潮小篆逼秦相。而欧阳《集古》、郑渔仲《金石略》俱无潮篆,其为一人,无可疑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所持大部分观点都是延续吾丘衍的,有误。其次,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里提出李阳冰与李潮非一个人。其谓:“阳冰赵郡人。(李)太白族叔,其字少温,见于《宣和书谱》,与其名相应。若为潮,而以阳冰、少温为字,于义皆无取。阳冰工篆书,潮工八分,观赵氏《金石录》载《城隍神祠记》《忘归台铭》《孔子庙碑》《先茔碑》《三坟记》等为李阳冰篆书。而《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为李潮书,则非一人明矣。”

当代著名学者朱关田通过多方面史料考证,支持顾炎武的观点。其原因是:二人擅长不同,李阳冰擅篆书,李潮擅八分:二人与杜甫的辈分不同,李阳冰乃李白族叔,“且大历初,李阳冰已经五十多岁,虽然比杜甫小两三岁,也与杜甫一样,老态龙钟了”。“如果年龄相仿,即使甥舅关系,杜甫岂能俨然以儿辈视之,李阳冰也不会‘逾月求歌,恳请舅氏为其鼓吹。”李阳冰是一个自负的人。“如果他看到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岂非弄得他啼笑皆非”?从史料上也无法证明李阳冰就是李潮。且也“无法证明李阳冰与杜甫具有舅甥的姻缘”。根据朱关田的论证,顾炎武的观点应该是对的,李阳冰与李潮并非一人。笔者认同此观点。

2.反对肥失真,提倡瘦硬通神。“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篆生八允杜甫对李斯和《峄山碑》是推崇的。然而原碑丢失,翻刻古人书迹致肥而“失真”。杜甫持的是批判态度。《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与群臣东巡,为歌颂其丰功伟绩而刻的碑,此碑传为李斯所书,该碑以‘玉箸(筋)篆见称,‘玉箸(筋)篆”特点是瘦劲圆润。《峄山碑》原石已不存,但此碑乃是举世名碑,后世所见到的也是根据拓本翻刻的版本。有关“枣木传刻”的《峄山碑》版本至今找不到具体的史料可考。早在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文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峄山碑》经社会变革原因被毁,后世为了研习小篆书法,用枣木刻版,以拓印之法进行复制。由于枣木容易干裂。在使用过程中遇水又有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因此,刻在枣木上的文字容易线条变肥“失真”。由此可知,杜甫反对盲目模仿翻刻失真的肥浊之书,因肥而失神。

因肥而失神。由此杜甫表达了瘦硬通神的观点,“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苦县”“光和”当指蔡邕。

查文献可知,“苦县”为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鹿邑县。鹿邑,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交界处。晋咸康三年(337),改苦为父阳和武平属陈留郡。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传说老子出生地。“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有苦城、阳都坡(今郸城宁平东南)、老子庙、栾城。”“光和”当指东汉皇帝灵帝年刘宏的第三个年号蔡邕正好生活这一时期。沈括对此有过记载:“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苦县老子》《朱龟碑》也。”可见苦县指出自东汉蔡邕之手的《苦县老子》,光和指代东汉光和年所立《朱龟碑》。袁昂曾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杜甫则认为蔡邕的《苦县老子碑》《朱龟碑》“尚骨力”,以刚劲有力胜,杜甫对蔡邕是推崇的,李潮善隶书于此可知。

3.从杜甫对李潮书法成就的认可到书法审美观的转变。杜甫写《李潮八分小篆歌》—方面夸赞了他的外甥李潮在八分小篆上的成就。秦相李斯所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的小篆和东汉蔡邕所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八分书已经是过去式,不可能再有。李潮的八分、小篆是在继承了古人的基础上取得的。杜甫是把李潮与李斯、蔡邕作对比,说明李潮在八分、小篆上的成就之高。另—方面。李潮书法艺术的“劲健有力”“骨气丰匀”与当时“丰肥”审美潮流形成了鲜明对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处于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目睹盛唐的繁华和衰落。所以杜甫在晚年的漂泊生活中怀念初唐时崇尚“汉魏风骨”“有金石声”“走刚健路”的潮流。他崇尚古体,提倡瘦硬书风。‘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杜甫在诗中认为张旭的草书不占'徒有雄壮之表,也没有李潮写的小篆、八分古雅,可见杜甫的审美思想在此时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之前对张旭草书的豪放、浪漫的赞颂转向古雅、瘦硬书风的推崇。这种转变与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导致杜甫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的变化有关。

4.点破书法风格“尚骨力”的玄机。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论书重骨力:“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知其形势,维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在耳。”“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心以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筋健也。”

杜甫也有诗歌赞扬薛稷的书法“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薛稷是学虞世南、褚遂良一路书风。张怀璀《书断》有:“(薛稷)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可见杜甫对薛稷书法风格的笔势雄健、绮丽美好、用笔纤瘦、崇尚骨力的特点的推崇。

杜甫推崇“瘦硬书风”,提出了“瘦硬通神”的书法审美观。在杜甫的诗歌里还有类似诗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等。这些诗句表达了杜甫的一些书学思想。“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瘦硬”即“崇尚骨力”最终达到“通神”的目的。

三、“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思想,不仅是因为外甥李潮的请求而作—首诗歌来夸赞他的篆书、隶书,同时也是杜甫“古体、瘦硬书风”的审美思想对盛唐时期“肥美丰腴”审美风尚的矫正。可见杜甫的书法审美观是对历史的传承。

1.“书贵瘦硬方通神”审美思想的意义。“书贵瘦硬方通神”有“守古”思想,也就是标榜“嚏硬”和“复古”。在《李潮八分小篆歌》里,杜甫极力夸赞李斯的小篆和蔡邕的八分。雖有意抬高李潮的书法,但也流露出杜甫在晚年心慕古雅、瘦硬。这种思想与盛唐时期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丰腴肥美的审美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甫提出以“瘦硬”是形式,达到“通神”才是最终目的。“瘦硬”这种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立需要“骨力洞达”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骨”是生物最基本的问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立和行动。因为骨的存在使中国文字能被有力的支撑起来。“神”,一方面指艺术品的出神入化境界,另—方面指作品能超越外部形态而具有的神采意韵。杜甫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人生经厉将“瘦硬”的表达形式与“神”联系起来,使“书贵瘦硬方通神”与袁昂的“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有机契合在一起。

2后世对“书贵瘦硬方通神”不同反应。杜甫提出书贵瘦硬的审美思想,晚唐崇尚清劲瘦硬之风,最具代表的书法家是柳公权,其书法“瘦硬通神”,风骨峻极,有碑版存世。后世学书之人在这个书学思想的影响下还是有与其不谋而合者。清初,郑笸主要以研习八分为主。周亮工题郑簠《临曹全、礼器合卷》跋云:“谷口郑先生出,是大恢古人真淳之气,令人稍稍知古法。”“谷口今谁及,中郎是所师。瘦硬元真法,唐人已不及。”郑簠的“复古”与杜甫所倡导的瘦硬有异曲同工之处。

苏轼对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是持辩证观点的,他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诗中有专门的论述:“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方面苏轼认可了颜真卿的书法成就“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另—方面苏轼没有完全否定杜甫的审美思想。“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肥”与“瘦”各有各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反对以一种风格压制另一种风格,即单纯以“肥”与“瘦”作为书法审美的批评观点。苏轼的“肥”“瘦”观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作为词语本身的含义,在具体运用中被赋予了历史的、时代的、个性的深刻内涵,因此,不能单纯从字义来理解。杜甫的瘦硬审美思想带有复古成分与时代发展也是相符的。

总之,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审美观的提出,对后世书法审美观有深远影响。其“瘦硬通神”同时也是为了矫正当时“肥美丰腴”的浮华审美观。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猜你喜欢

蔡邕小篆杜甫
登高
蔡邕听琴
倒屣欣逢迎
绝句
蔡文姬辨琴
小篆香
外卖小哥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