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2017-07-03林乐
林乐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是纷繁复杂而极其重要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善于积累,不断探索尝试,从班级实际出发,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家庭力量,同时不放松个体学生,从而实现优化教育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恰当的班级管理策略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就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放首位
很多教育家都曾经指出:“思想教育要放在所有教育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在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并努力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因为一个孩子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道感恩回报,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热爱集体,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中我要求学生时刻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这些要求都会在每天开展的日小结反思课上得到反馈和强化。由班委同学负责每天坚持总结,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出要求,跟踪反馈。每月我还会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班会活动,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接受洗礼和教育。此外,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还会注意发现个别学生的思想波动并给予及时解决,保证学生思想上的纯洁与进步。
二、习惯养成抓不懈
1.行为习惯
自从接班以来我始终以学校的八项常规和班级的日常管理规范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性教育。班委能各负其责,经过常抓不懈,学生的习惯基本养成,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2.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狠抓作业质量,重视晨考每天评价总结;注重分层教学,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学。具体说来:每天收查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懒惰学生我格外关注,使他们不能有一丝松懈;教学管理中不能忽略考核评价环节,那么在教学管理中我会让学生认识到评价考核的重要性,比学赶帮。
三、评价机制调热情
本着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培养健康快乐、品德高尚、能学有为、学有所长的中学生。在不断摸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合作+民主”的班集体管理模式,以及“小组合作”的考核评价模式来培养学生向上的集体荣誉感和踏实肯学的学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热情。我们根据班情和学情,从鼓励学生出发,完善班级日常考核方案,其涉及日常管理和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每天坚持考核记录、总结评比,并在周总结会上进行全面评价,期中期末给予奖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小组荣誉感。在这个过程中班级逐渐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我们坚信“合作+民主”的班集体管理模式会给我们班级管理带来巨大帮助。
四、家庭力量促合力
1.平日“心桥”沟通
“心桥”是我校的特色,平日我们特别重视“心桥”这个沟通纽带,及时进行查阅并在上面反馈给家长孩子的表现情况。并通过家长的回应,准确了解孩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心桥”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家校沟通。
2.家长会
一直以来我都利用家长会这个和所有家长交流的渠道,分享教育经验、鼓励教育家长。比如在一次期末的家长会上我就从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给与会家长提供了寶贵经验。那次家长会的主题是“习惯+毅力+智力=成功”“学生+家长=事倍功半”,旨在向家长阐述家校合力的重要性,并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和效果。
3.家长学校工作
首先,我要求自己的家长力争做一个监督型的家长和具有坚定信念的家长。帮助孩子制定并完成有效的学习计划,并监督孩子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端正学习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其次,我要求家长多关心子女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课余活动是否健康,结交的朋友是否正派,拒绝参与不当的游戏和活动。努力营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后,配合学校,育子成才。我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人和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一致。
五、个体教育不放松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但要注重理论积累,还要不断进行一系列的方法摸索与尝试,这些摸索与尝试是融汇于工作的点点滴滴,映射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善于沟通,只要方法得当,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取得喜人成果。每个个案的专注与成功都会为整个班级管理带来巨大帮助。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虽然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只要我们有责任心,有爱心,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管理策略,善于积累经验,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班级管理的成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杨连山.班主任工作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11.
[2]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班集体激励论[M].天津教出版社,2000-1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