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和方法
2017-07-03张婷婷
张婷婷
摘 要: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初中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政治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阶段的课程安排,不斷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技巧;方法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对任何事都存在一种迷茫,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去指导这一时期的学生如何才能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但现如今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只是让学生知道哪里是考试的重点,纯粹是为中考服务,并没有做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那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并从中得到一定的感悟。本文将举三个案例,分析一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
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
思想政治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有时候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只进行理论地讲授,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虽然做到了让学生牢记这一知识点的要求,却始终没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带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以初中思想政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中的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例,这节课是由两个小标题组成的,分别是“人生难免有挫折”和“挫折面前也从容”。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采取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材内容也是以邓亚萍这个现实例子来展开,但不免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所以,教师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最好采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标题后面所代表的意义。教师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产生迷茫,不懂挫折是什么,这时教师要及时提出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也算是一个小挫折。然后教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经历挫折时的感受,并说出后来又是怎样的,教师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从学生自己叙述的过程,就让他们清楚地明白何为挫折、为什么要在挫折面前保持从容等,更好地使学生沉入到对这一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课的教学效率。
二、小组讨论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合作探究的能力,而思想政治这门课正需要学生从相互讨论探究中掌握这一知识点背后的真实意图。所以,这就要求初中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初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的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为例,《终身受益的权利》这节课是由“知识助我成长”“珍惜学习机会”两部分组成,教师在讲这节课之前,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即终身受益的权利是什么,让学生结合单元标题和前面已学过的知识,与同桌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出这个权利是“受教育权”时,教师再问学生假如你的受教育权遭到侵害怎么办,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问,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吗?教师再给学生具体的案例,如某学生因为是女生而辍学的事例。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四人小组对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该怎么做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把讨论的结果报告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从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要传递的信息,从而推进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趣味教学
趣味教学就是教师使用课堂游戏或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玩中有学,从而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以初中思想政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中的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责任与角色同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每一个责任、角色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做到随着角色的变换,自动去调节角色,去承担不同的责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思考”的趣味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三种职业的名称,分别是教师、交通警察、环卫工人。然后教师再分别给出这三种职业的具体情境,讲完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知道关于这三种职业的相关责任,先和小组成员进行讨
论,讨论完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职业进行情境再现的表演。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清楚地知道每一种职业所代表的责任是不同的,能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进行完这一过程后,教师再对黑板上所写的每一种职业进行深度地剖析,并列举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加深对这一课标题,即《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根据学生的变化来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怡.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与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0(8).
[2]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旬刊,2008(34):8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