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2017-07-03曹桂明

新课程·中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学生

曹桂明

摘 要: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教师的素养及方法很重要,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素养更是关键。学生应从七要素着手,培养各方面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学生;七要素

初中阶段科学的入门至关重要,若能打好基础,则对之后的教育衔接甚至职业生涯都会是助力。所以學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享受这门学科。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拥有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而人越成长,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却逐渐减弱,课本上固有的知识有时也抹去了学生对于事物原本的好奇心。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要羞于提问,应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探讨。敢于向老师发问是难得的品质,老师也许已经适应了课本内容而没有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的启发。爱因斯坦说过:“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作为学生时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动力。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产生疑惑后,不能急于动手实验,应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可能的猜想,对于解决问题选择大致的方向。在这里不得不提及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同时课前预习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会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抛出问题时,答案无条件是已经预习的内容,虽然是正确的,但缺少自己真正的思考。也许会有存在其他可能性的情况,所以在预习时不光是记住课本上传输的知识,也要自行思考“为什么一定是这样

的?”“有没有其他可能?”并且记录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等到上课时再解决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假设,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会更全面和严谨。同时,这才是学习科学应有的态度,也是这个环节的意义所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前提。它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个环节可以筛去不切实际的猜想与假设,但这个环节同样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并且直接影响着探究的结果。对于同一个实验,会有不同的材料选择、操作方法,学生应该大力发散思维,创造不同的实验方案,如此可以排除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同时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活动之一,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主要活动形式,这一环节无疑需要学生的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计划与方案是否可行,探究能否得出结论都必须通过这一环节来检验与支持。许多教师开始实验前会进行演示性实验,并讲解实验中的重难点。学生在记住实验要点的同时,要避免走入“背实验”的误区,理解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对于重难点环节操作应更加留意和存疑,不可老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教师也可不进行演示性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根据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要时刻牢记保证实验的安全性。例如,教学《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更为了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掌握知识,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即高锰酸钾、酒精灯、集气瓶、水槽、导管、铁架台、带火星的木条等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检查气密性和不检查气密性两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说一说,为什么要在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什么作用。之后,组织学生对上述现象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现象,说一说本次实验的原理,思考:为什么要借助排水法集气?如果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组织学生自主实验后对上述问题进行自主交流。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实验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写出相对应的方程式,即2KMnO4=K2MnO4+MnO2+O2,进而真正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教师可以不将实验限制在教室内,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通过课外实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才会发现科学的魅力,获得不同于学习的体验。

分析与论证是实验后归纳总结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极好的锻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而后再次上升为理论,这个过程是质的提升。归纳总结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通过归纳,学生对于某些难点也许会恍然大悟,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也就因此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析归纳也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些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可以对应于生活中的现象。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并且形成反思,提出疑问,如此循环往复,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中升华知识点的学习深度。

评估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学生要对自己、对他人、对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进行评判。在探究过程中的一切环节,若察觉到错误或持不同意见,学生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及时纠正错误或进一步优化探究方案。这个环节往往融合在交流合作中。

交流合作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却往往被轻视或忽略。如果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增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理解,那么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借鉴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拓宽思维。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在自身可以掌握范围之内,没有交流的必要。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独立学习很重要,但一个人若满足于掌握课本上局限的知识,放弃接触其他的观点,就很难取得更大突破。小组交流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有人羞于开口,而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这个观点还没有人提出过,这样就丧失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往往人云亦云,缺乏思考,虽然吸收了别人的观点,但没有想法的输出,也就是吸取的东西几乎被浪费,没有进行转化,这样的学习也是效果甚微。同样,还有一些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罔顾他人的意见,这样也只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共同学习和进步,所以交流中学会倾听很重要。

团结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已经越来越难完成一个科学课题,所以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初中阶段的课题没有困难到必须要合作完成的地步,但是他们必须拥有这一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这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一个课题的研究往往需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性格和擅长的领域安排最适当的任务,各个学生做好各自的分工,互相配合,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小组各人员分工安排、实验进程的安排到课题总结辩论,环环相扣,绝非简单的事。前期讨论时需要融合各成员意见,敲定实验方案设计,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权与自主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实验过程中,若遭遇瓶颈或意料之外的情况,需要成员之间互相鼓励,集中精力另寻他法。对于实力欠缺的成员,应懂得互相帮助而不是一味埋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丰富知识积累量,初步培养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江洪.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2013(2):26-27.

[2]沈国旭.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7).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