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思考
2017-07-03买尔买提·萨依兰
买尔买提·萨依兰
摘 要: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学好汉语语法,这对教师来说,让学生学会汉语,充分地将汉语语法知识充分展现给大家,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
学习汉字仅仅只是学习汉语的基本功,要想正确地学习汉语,就必须掌握汉语语法等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汉语语法知识无疑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对于教学者来说,正确且又生动地传授语法知识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一、初中汉语语法在我国的现状
1.病句多
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说一些病句,并且,听者也习以为常,常常忽视汉语语法的恰当使用。渐渐地,人们不再要求正确的汉语语法,相应地,错误语法成为人们心中“正确”的标尺。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一个区域,而是遍及整个中国。
2.师不教,子不学
中考制度的到来,使许多老师执着于考试,他们所教学的知识都是考试内容,被排除在考试范围外的内容自然不会出现在
他们的教案中。很不幸的,汉语语法基本算不上考试重点,于是便被授课者和学子们忽视了。同样,学生为了顺应这些教育制度,也会忽视对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或者说,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精力去接触语言语法知识。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师不教,子不学”的现象。
二、初中汉语语法易被忽视的原因
1.升学率给师生们的压力
我国高校通常会采取考试制度来择优录取学生,所以对许
多学校来说,真正了解和学习汉语语法并起不到多大作用。这种现象在乡村学校出现频率特别高,他们为了跳过这道“龙门”,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通常会在初三中后期进行疯狂的恶补。
2.各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国外语言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的汉语语法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会使我国学生只学习汉语语言的皮毛,不能专心深入其中进行学习。
3.过分强调语法,使学生丧失兴趣
对于有些学校来说,教学者极其注重利用汉语语法知识教
学,但这些老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落后的方法,不懂得跟进新时代汉语语法教学方式,导致过度地严格,使学生丧失兴趣。这些学者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区分介词和动词、宾语和谓语等语法内容,所以会采取一些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
4.授课者对汉语语法教科书的误解
在一些汉语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中,很少或者几乎不会提到
汉语语法的题型。而且,有些相关文献也提过,考试范围不会涉及语言修辞等汉语语法;另外,汉语教科书中,对语法知识的要求是理解,有些授课者则会把这种情况归类为不用掌握或者说
不用重视。所以说,授课者对汉语语法教科书的误解导致了学生轻易地忽视了汉语语法。
三、解决初中汉语语法知识被忽视的问题
1.出台不为考试而接受语法的相关政策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普遍出现为考试而学习汉语语法的现
象,这种学习不是真正地理解,而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就普遍降低了初中生努力学习汉语语法的兴趣。所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利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不让有机可乘的人抓住漏洞。如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一书中新出了一些修改病句、修辞手法等新题型,这有利于初中汉语语法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对语法的领悟。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初中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语法教学
制度也需要逐渐完善,由最初的稚嫩逐渐走向成熟,这其中要求教学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总是顺着书中的空壳教程来教学,教学者需要不断地往里面加材料,使其充实起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来学习语法。如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一书中提到的相互练习。
3.语法知识教学的生动性
教师在教育初中学生时,不能在授课过程中只用一个语调,这样会使初学者产生排斥心理。当然,在介绍一个汉语语法时,授课者可以用幽默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例子向学子们展现语法不一样的一面,这些方法可以很容易被学子们接受。在一些汉语语法解析书中,通常会采用“记得快”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如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一书中提到的“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干别模糊,定语后面主或宾,谓前为状谓后补”。
4.“实践出真知”
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留心学习者的态度,当学生出现排斥心理时,你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探寻可以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式,不能只在理论中找寻方法,因为理论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初中正是一个学习汉语语法知识的阶段,教育机构应该加
大对学校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授课者对汉语语言语法知识的教学,不能因为中考的重点不是语法而就此放弃。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教初中汉语语法的授课者身上有着神圣的责任和沉重的
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宋红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安富.对初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270-271.
[3]周芙蓉.對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