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园林空间中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技法

2017-07-03王云龙陈弼尧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中见大游人园林

王云龙 ,李 煜 *,陈弼尧 ,李 状

(1.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0;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650100;)

在园林设计中,对于小型园林的营构有别于大型园林,小型园林的场地较为紧凑,往往会因为场地的局限而显得空间局促,让人产生不适感。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有限的空间与人对空间舒适感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受到园林工作者的重视,而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技法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其多样的设计手法的研究无疑对园林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1 空间对比

园林空间具有大小,明暗,形态等基本属性,不同属性的空间之间的对比让园林空间呈现多样的变化,因此,空间对比在园林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若将两个大小,明暗差异很大的空间组织在一起,通过两者的大与小,明与暗之间的对比,前者往往会强化与后者的差异,例如当游人从暗小的空间转换到明亮开朗的空间,人的视野也随之从闭塞到开阔,前者之暗小衬托后者之开朗,从而使得后者会给人以更大,更开阔的感受。例如留园入口处的处理是一个典型利用空间明暗和大小对比的例子,当游客进入留园大门,需穿过祠堂和盛宅两个跨院之间狭长幽暗的备弄,备弄的巷道长约50m,宽仅约2.5m,夹于两旁高墙之间,其空间狭小幽暗,曲折反复,而穿过古木交柯后,一转身,豁然开朗,中区山池阁楼,皆映入眼帘,整个游程,视线一收一放,由暗转明,让人眼前一亮,从而收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图1)。

2 拉长游程

园林设计中,通过拉长游程可以在有限的园林场地中让游人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游览经历,丰富的空间经历会给人以空间扩大之感,拉长游程的重要手段即是曲的应用。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小家别院的私家园林,还是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无一不追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趣味,而庭院的深得益于曲的应用,蜿蜒的曲径,盘桓的曲廊,九曲的折桥,盘旋而上的蹬道,无一不曲,无处不折,人行其间,交替变幻的景色和不同的足底感受给游人带来了丰富的趣味体验。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其要之先必有曲,才得其深之意。如留园中的曲廊贯串整个园区,三步一折,五步一曲,移步换影,让庭院妙趣横生,多次转折的曲廊盘桓给予人以无限深远之感,从而获得小中见大艺术效果(图2)。

图1 留园入口狭小的空间与中区广阔的空间的对比(图片由王云龙绘制)

图2 留园的曲廊盘桓(图片来自网络)

园林中环路的布置同样也起到了拉长游程的作用,例如无锡寄畅园中,整个园林的园路布置,大环包小环,环环相套,环环相扣,园路交织成网,形成复杂多变的游览路线,而同一景点,不同走向的道路形成不同观赏面,从而游人能从一景中获得多个不同的观赏体验,带给游人丰富的游览体验。这种多环路的园区游览组织方式及迂回曲折的路径设计,不但延长了人们在庭园中的游历时间,而且由于视线的不断变化和目标点的闪现或消失,步移景异,弱化了人们对庭园空间真实尺度的认知,进而丰富并扩大了游人在心理上对于庭园空间的体验,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图3)。[2]

图3 无锡寄畅园环环相套且环环相扣的游路线(图片由王云龙绘制)

3 空间分割

园林空间的分割能将大小、明暗、动静、形态等不同属性的空间组织在一起,形成富有个性的空间序列,从而游人能从一园中获得多重空间体验,从而弱化了游人对场地的真实尺度的认知,正如陈从周先生在 《说园》中所说:“园林空间越分割,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2]如扬州小盘谷,其空间序列变化多端,从入园门,分别经过半封闭的空间—狭小的空间—开阔的空间—半封闭的空间—狭小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整个过程,利用空间之间的大小与形态的对比,令游人在面积不5亩的场地中获得深刻且丰富的游览经历,正所谓“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图4)。若空间过于单一,让人一入园门,便将全园之景一览无余,则让人游兴顿减,而通过空间分割,大园包小园,园中有园,既勾起游人的兴致,同时又将游程拉长,丰富的空间层次带给游人丰富的游览体验,从而让有限的场地有扩大之感。

园林空间分割有“实分”与“虚分”之别。“实分”是对空间的隔离,会形成相对独立与封闭的空间。“虚分”则是一种隔而不离的做法,空间之间会形成相互渗透。[3]若空间分割一味的利用“实分”的手段,则会显得生硬呆板,而隔而不离的“虚分”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如我国传统园林中利用带漏窗的或门洞的墙,让空间相互渗透,处处虚邻,方方侧景,同时也避免了空间过于封闭狭小的弊端,从而拓展了空间(图 5)。

图4 扬州小盘古的空间序列变化

图5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漏窗(图片来自网络)给游人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图片由王云龙绘制)

4 借景

借景是我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手法,计成《园冶》中有云:“‘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4]将园外之景纳入园内,使得园林空间层次得到丰富,让空间在视觉上得到扩张。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提到在画中通过“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视角来表现山水画中的空间层次,以加强画面空间的纵深感,中国造园艺术与画理相通,在计成的《园冶》提到了‘仰借‘‘俯借’‘远借’这三种不同视角的借景,正好与画理中三远山水画技法相互对应。因此在园林中通过借景同样能丰富园林空间层次,获得小中见大的感受,并且借景的同时又巧妙融入了画理,创造出一个具有‘画意’的园林空间。

中国传统园林中关于借景的描写例子颇多。如南朝诗人谢朓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上句远借远山,下句俯借山林。相似的例子又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身处一室,但从一门一窗中借千秋雪,万里船之景,以小观大,是典型的小中见大的例子。再如杭州郭庄,利用濒临西湖的优势,将西湖苏提春晓,双峰插云等西湖外湖景色通过借景纳入院内,使全园魅力增色不少,同时借外部空间让园林空间得以延伸,收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图6)。

图6 郭庄枕云门洞借西湖之景(图片来自网络)

5 营造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常常采用移天缩地的营构方式,来营造咫尺乾坤的意境,这是典型的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观赏者需从一拳、一勺联想到千寻太华,万顷江湖,将物象幻化为意象,其要点是山石水沼等物象的营构能够诱发观赏者的意境联想,如石山的峰峦之势,池沼的江湖之意,才会让观赏者从缩微的园林天地中得到名山大川的意境。

在东方传统园林通过对意境的营造而收得小中见大的例子颇多,例如扬州个园中抱山楼东侧的黄石大假山,其堆叠构图完全仿照石涛画黄山的技法。整个假山主次分明,虽然其高仅7米,但是其通体具有峰、岭、峦、悬岩、岫、涧、峪、洞府等形象,如同一副秋山画卷,让观赏者感受到真山之意(图7)[5]又如深受中国禅宗文化影响的日本园林,将“一沙一世界”的禅宗哲理观与庭院相互融合,演化成以山石代山岛,以白沙代湖海,以沙纹代波涛的枯山水景观,这种将沙石幻化为仙山湖海的处理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日本禅庭空间过小的缺陷,其设计手法无疑是小中见大的佳例(图8)。

图7 个园的黄石大假山(图片来自网络)

图8 日本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景观(图片来自网网络)

6 运用视错觉

视错觉是在环境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由于人心理或生理因素的原因产生的错误视觉影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殊视觉感受,又称为错视。[6]人们在感知空间大小时,深度知觉往往是人最直观的判断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而园林设计师可以利用视错觉来混淆人们的深度知觉,从而认人判断出错误的物距,以至于影响人们的空间感受。

风景园林中利用视错觉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的例子在国内外屡见不鲜,例如被拿破仑称为“欧洲最美的客厅”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其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边宽约50米,整个广场空间布局呈梯形,当从广场的宽边看向窄边时,由于空间透视效果的影响,人们很难分辨广场的平面是矩形还是梯形,所以相对于矩形广场,人们会感觉梯形广场透景线更加深远,使得广场空间进深感被推远,从而广场显得要比实际大得多(图9)。又如在日本园林植物造景中,为了增强空间景深感,根据画论中“远树无形”的原理,将远景的树木修建成几何形态,与近处姿态婆娑的役木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原本不大的庭院显得更大,这一原理实际上利用远景较近景模糊,形态更难以辨认的空间虚实关系来营造视错觉,从而来弥补空间过小的缺陷,带来小中见大的空间感受(图 10)。

图9 威尼斯圣马丁广场鸟瞰(图片来自网络)

图10 日本园林“远树无形”的处理方法(图片来自网络)

7 营造虚空间

虚空间是相对于实体空间而言,它是不真实的空间。如果说实空间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物质存在,那么虚空间则是人们特有的心理上的需要,是对实空间之外于精神中的幻想,是对实空间内涵和外延的补充。在风景园林中,常常利用水体,玻璃,不锈钢等材料的镜面效果,来营造虚空间,已达到扩展和丰富空间的目的。

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其描写的是利用水体能产生倒影的特性营造虚空间,将天光云影纳入院内,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拓展了空间,收得小中见大的效果。相似的利用水体拓展空间的例子又如圆明园十景中上下天光一景,乾隆御诗描写其“上下天水一色,水天上下相连”其都是利用水体镜面效果来营造水天相连,虚实交融的景观效果,大大的拓展了空间环境。

在现代的风景园林中,除了利用水体来营造虚空间外,一些新的镜面材料也尝试在园林中运用。例如北京园博园中,彼得沃克设计的“有限无限”的花园,就利用两堵双面镜墙界定步道空间,而步道中央等距排布着一列悬铃木,当游人进入这个空间,由于两边镜墙的镜像效果,原本狭窄的步道空间被瞬间扩大,成为一个“无限的景象”,而布道上单排的悬铃木也成为一片树林(图11)。因此利用镜面效果可以以低成本来创造虚空间,来达到拓展空间的作用,从而获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8 结语

“小中见大”的艺术表达技法在当代风景园林建设中并未过时,其设计手法更应该朝着更加多样化方向发展,以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文化的需求。在新时代和新环境条件下,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更应该在当代风景园林中大力推广使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处理手法。另外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怀着包容开放的态度,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经验,来为国内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11 “有限无限”花园中的镜面墙(图片来自网络)

[1]杨玲,王中德.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J].中国园林,2008.

[2]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计成.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5]周维全.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周冬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

[7]池晓瑜,张建华.玻璃在城市商业景观虚空间中的运用[J].上海商业,2013,(19).

猜你喜欢

小中见大游人园林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小中见大,下笔有神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登神农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论书法小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