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用一生时间为核雕书写
2017-07-03李晗
李晗
秋人,原名邹丽青,他用19年的时间来刻画自己的核雕人生。
他雕的是一段属于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的故事。《经济》记者见到他时,一袭灰色棉麻中山装造型的衣服套在他的身上,也许是常年灵感消耗的缘故,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瘦小。
这丝毫不影响秋人的创作。
从他创作室的风格便可略窥一二,整体偏古典,其中透露出点点田园气息。两个展览室都放着他这些年的作品,展览室的中间由类似绿色荷塘的室外阳台相连。每一类作品都不一样,不仅记录着秋人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也记录着他点点滴滴的故事。
19年,宝剑锋从磨砺出
秋人是浙江省青田市温溪人。“小时候家里穷,农村那些活儿我基本都干过。”秋人这样描述他小时候的生活境况,后来为了生存,秋人吃了很多苦。“但这些小时候最为朴实的经历给我现在的人生和创作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秋人长舒一口气,似乎那些让人倍感沉重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很多年,秋人都是核雕界备受争议的存在,可谓是核雕界的“网红”。
这主要是2003年,秋人的核雕作品首次公开亮相就获得中国电视吉尼斯之最。当时秋人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业界的争议。赞同的声音说,秋人的核雕作品推陈出新,别具一格,视觉效果既震撼,又有冲击力;批评的声音说,他的核雕作品失去了核雕的本质。但在秋人看来,核雕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艺术品。
也正是循着这样的路子,秋人的作品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
19年,人生最好的年华,人生又有多少个19年呢?
当记者问及他一直坚持下来的理由,他说是他13岁时,根据桃核做成的“桃核羊”礼物,受到了同学的赞赏。由此,他才慢慢找到了方向。
秋人始终忘不了小时候的穷日子,同时被他铭记的还有“出人头地”四个字。
但想出人头地并不容易。
高三时,秋人为了学雕刻,放弃了继续考学深造的念头,转而到烹饪学校学习厨师。他告诉记者,当时去并不是要学习厨艺,“主要里面有雕刻课,对打基础非常管用”。
别人需要三年学完的雕刻技法,他仅用了一个学期就出师了。而且他发现,食品雕刻的艺术价值不大,“不管雕得多好,花多大精力,都保存不了多长时间”。
后来,他专门到油竹学石雕。由于种种原因,两年的时间便结束了石雕生涯。“回家后,刚好遇到征兵,我就应征入伍。”秋人說。
1998年,他到沈阳军区开始了军旅生活。在部队里,稍微有点时间,他便拿起刻刀在桃核上慢雕细刻。此外,他还和当地的根雕老师进行学习。“在我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根雕能给我带来很多灵感。”秋人一边介绍着,一边根据作品讲述着他这些年的历程。
2002年,秋人实在受不了核雕对他的吸引,他申请提前退役,全身心投入到核雕事业中。
2011年,他的《荷塘小趣》《深秋》等作品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也标志着核雕与石雕、玉雕、木雕一样,跻身于艺术品行列。
对此,秋人十分欣慰,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见过他作品的人,都无法忘记他独特的核雕高镂空技艺所展现出来的效果——用放大镜看,似一幅立体山水画。他解释说:“我创新了异形核雕和白点核雕艺术,并独创了合核雕刻艺术。”
19年,坚忍不拔终破茧
和其他人不同,秋人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并由此为触发点,一路艰辛走过来,量变到质变,最终一跃成名。
我国的核雕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派以山东潍坊核雕为主,造型偏传统,选用的桃核也是来自山东一带;南派以江苏苏州的橄榄核雕为主,造型技法独特,选用的桃核以橄榄核为主。
而秋人核雕则是南派中的分支——温溪核雕,其集聚了温溪原有的核雕艺术和全国核雕艺术各流派之精华,同时又融入了绘画、微雕和木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术,特别是兼用了青田石雕的高镂空技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温溪核雕,可谓自成一派。
“说到底,秋人最终能混出来,其实就靠一点——坚忍不拔。”曾经有人这样评价。
对此,秋人也并不否认。他向记者表示,这一路走来,每一次都不是那么容易。
为了雕刻,秋人曾两次患抑郁症。第一次是1998年,那时他刚刚学完石雕,生活的压力使他得了抑郁症。秋人解释说,石雕原材料贵,雕刻时间长,而且雕好了也不一定能卖出去,这让原本生活窘迫的他更加艰难,一个个打击接踵而至,就造成了抑郁。第二次是当兵回来时,其雕刻风格受到很大争议,褒贬不一,赞扬和批评都有,一度让他产生了怀疑,这让他再一次患上了抑郁症。
秋人说,后来之所以能撑过来,“主要是我学会了耐得住寂寞,善于沉淀自我。”他也想明白了,“学雕刻一定要心静,少和外人接触,如果压力无处释放,就很容易得病。”现在秋人已经云淡风轻了。
但有一个习惯,他始终保持——不参加任何比赛,也不参加任何拍卖。他说:“我不想用各种荣誉来包装作品,只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人的心灵。”
的确,他做到了。现在他作品的受众基本是五六十岁喜欢核雕的圈内人,现在他基本不愁吃穿,基本生活也能保障。“我舍不得卖作品,只要能保证我的基本生活就可以。”
秋人说,他的梦想是在核雕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成为核雕大师级的人物。
记者多次问及秋人现在的难处,秋人十分自信地说,核雕的难并不在于对雕工的把控,而在于灵感和创意。“这是艺术之魂。”为此,秋人的创作室除了有各种创作的作品外,还有堆积如山的书。秋人的解释是,每当觉得灵感枯竭的时候,就会使劲儿看书,他从不参考现代人的一些作品,他也不怕别人模仿他的,而是从书中,从前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
在秋人的观念中,他认为有了基础一定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风格和别人的风格相差越大,成功的脚步就会越走越快。
秋人带记者看了这些年来他创作的一些作品。从写实到写意,从全景构图到适当的留白,无不体现出其对现实世界看法的变化。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核当纸,刻刀当笔,在心底最宁静的世界,用一生的时间为核雕书写。”
这是秋人对核雕人生的注解。
一个人寻求进步很容易,只要有心、用心去做一件事,进步显而易见。当到了一定阶段后,或许要付出比最开始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才能看到一丁点的效果。这或许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精益求精,最终磨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画家简介:
刘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内蒙古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包头市文联副主席、包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事中获奖,多件作品被学术机构收藏。出版有《刘江画集》及多部名家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