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疲态 双创教育如何破冰?
2017-07-03李晓茹
李晓茹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育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明媚5月,《经济》杂志社“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走进广西、海南,对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贺州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琼台师范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师范大学七所高校进行了深度调研,进一步协助高校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精准就业。
调研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各高校虽情况不一,但在推动双创教育发展、激发學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的举措上也有相同之处。
其一,利用地域优势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贺州学院立足当地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建立“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博物馆”,积极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好地方文化,学校导师带领学生自主研发了一款方言翻译APP,可在普通话与壮语、瑶语、客家话等10种方言、109个条目中实现互译,使科研成果商品化。
其二,利用专业优势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广西外国语学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出国门,在泰国曼谷建立“广外院校友创业一条街”。
但同时,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在逐渐冷却,许多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赛事负担过重。海南师范大学海口国家大学科技园总助林松说:“很多学生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参赛,还要兼顾学业,已经疲于应付各类大大小小的赛事。”
其次,缺乏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琼台师范学院校团委书记柳善文表示,说到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单纯依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进来。然而在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高校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社会联系甚少。海口经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石林也表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将教育与社会企业联系起来,而不是闭门造车。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任务,也不是学生实现就业的“敲门砖”,而是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过程,立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促进全体学生创业素质的训练和提升。就现阶段而言,双创教育亟待破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