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编排中的情节构思模式构建
2017-07-03付兰葛海河尹子平李彦武
付兰+葛海河+尹子平+李彦武
摘 要: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宣传功能,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兼顾艺术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但在作品编排叙述中情节性的苍白,成为了软肋,弱化的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从主题、形象、情节、线索、场面、情绪宣泄、文化元素、叙事模式等八方面建构一个工具性的构思模式,对艺术表演的编排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表演艺术;情节构思;模式
表演艺术涉及到了舞蹈、音乐、话剧、影视等依靠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等手段来塑造形象、表达主题、传达情感、引发共鸣,实现正面价值的宣扬,使受众在获得娱乐的同时,思想得到提升的作品。具体而言一般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和影视表演艺术两种。这种艺术渲染熏陶的力量属于文化建设中的软文化,也就是它并不是不管群众喜好强加灌输给群众一种强势的思想价值观,而是为群众提供一种娱乐享受,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教育群众应该如何做,或不应该如何做,从而建立一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其在教育方面的时效意义超过传统的政治理论宣传。表演艺术具有感化功能的核心手段就是情节的安排设置,情节的好坏不仅决定了艺术本身的受欢迎程度,也是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的核心标志。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式的抒情,叙事功能不强,这就使其在艺术表现上处于强势,在价值宣扬上处于劣势。受众无法在艺术中获得自己今后需要学习、效仿、追捧的对象目标,也就是正面价值目标。当一个聪明的受众欣赏完艺术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好人没好报,今后不要当好人”,那么这个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就是反面的、失败的。其长此以往,加上社会失范,就会导致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社会进入一个负面的状态。
关于情节构思的技巧,国内研究者基本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上,在舞蹈、话剧等方面研究甚少。一些研究者在小说情节研究中又以传统四大名著为例,严格意义上說,传统小说在艺术文化上具有很高价值,但在情节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上并不具备太高意义价值。国内研究“情节构思”的学者不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曾提出“内容为王”,强调情节的重要性。因为艺术的产业化必须要把艺术的娱乐性和思想性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艺术才可走向大众,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任。提升艺术的娱乐体验和情感熏陶,从八个方面着手,设置情节,添加元素,构成一个简单的创意模式对艺术编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这类带有功用价值的艺术故事构思,不同于批判主义艺术,其主题不能是悲剧,必须宣扬一种普世价值,让读者看到光明和希望,引发共鸣,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的很多故事尤其是电影陷入揭示人性恶毒和社会丑恶的泥潭,客观上为道德堕落推波助澜。亲情、友情、爱情是打破民族文化界限,人性最相通的地方,最好的煽情元素。只要故事能用好三者中的两个,就足以撼动观众的心,为主人公生存那个民族而感激骄傲。文艺作品的一个最伟大的价值就是给人民一种希望,引导一种社会正向价值。如果观众看完作品得到的总结是:“正路走不通,只有走邪路才能通向成功”,那这种作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大了。
二、英雄传奇进取的形象
故事情节的主人公一定是英雄,最好是小人物的成长。不管是在性格上、还是在智力上、亦或是在功夫、能力上要属于一个潜能者,以便激励读者,抚慰读者,愉悦读者,让观众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仍然心怀希望。因为读者在欣赏影片时,与主人公是统一体,这是人性的一种心理补偿体验,自己不是英雄却可以与主人公一起体验英雄的快感与宽慰。主人公不管多么困苦,但身上具有成为牛人的潜质,代表正义,体现我们需要宣扬的文化价值,这样的人物在经过主观奋取后最终走向成功,足以激励那些身在底层的弱势拼搏者。对其他民族而言,观众敬慕主人公,就会敬慕主人公生存的民族国度。
三、曲折蕴含希望的情节
故事情节尽可能让读者耳目一新,紧张而振奋,陌生而新奇,掌控绝技而惩恶,或身怀潜能而遇奇,紧张刺激,畅意舒心,符合逻辑,不能让观众猜出剧情,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每一故事都要给读者一种期待,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巧妙设置波折,关注受众心理预期,即便是英雄为了大义也不可死掉(可死而复活),否则,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伟大壮举(带有教化色彩)都徒劳了,观众会憎恨他的愚蠢,因为没有人愿意效仿一个愚蠢到把自己弄死的人。只有英雄成功了,人们才会效仿他的事迹。如剧情需要,朋友、领导等配角人物可以死,主人公要百折不挠,否则无法为社会示范。同时故事中可以尽可能多的巧设笑料包袱,来缓解节目过长而来带的视觉疲劳。
四、简单清晰的线索
故事不必有太多的人物,甚至可以淡化一些形象,但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牵住读者的心,跟随故事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故事情节叙述要流畅,即使需要悬念埋伏,最后也要解开谜题,让观众看懂。故意拔高艺术水准,使观众无法理解的作品绝对无法完成文化宣传的使命。主要人物在形象上要容易辨认,最怕所有演员都长相相似,服装又差不多,观众(尤其外国人)根本就分不清张三李四,最后看得稀里糊涂。好的艺术作品不需要雍长的铺陈,需要时时有动作、有情节,能牵住观众的全部注意力。
五、震撼神奇的场面
人的生命有限,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可能错过或根本就不可能经历那么多的事情,到过那么多地方,这就需要艺术作品带观众经历一次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经历。影视中不管是黑道的神秘,还是孤岛的神奇,不管是世界毁灭,还是外太空驰骋,不管是军旅的神圣,还是异国风情。舞台作品中不管是地域特色故事,还是风土人情场景,只要观众没有经历过,都有一种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也正因如此,表演艺术可以有效地塑造国家形象,宣扬民族风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愤怒情绪的宣泄
故事要把坏人恶劣行为作渲染,把读者的激愤情绪调动起来后,再让主人公把坏人痛快淋漓地除掉,快意恩仇,或者让作恶者因自己的行为向主人公代表的社会群体忏悔,达到对受众情感的抚慰,进而发泄掉观众生活中积压下来的一些负面情绪。表演艺术作品有娱乐感官、安慰灵魂、放松情绪、宣泄不满、补偿体验、开拓视野、休闲享受、启迪教化的作用,这些作用要发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正面配角人物死去要处理得当,事前所给镜头或场面不可太多,否则在观众心中留下太深的印象,会让观众揪心;事前所给镜头或场面太少,没有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又会被观众漠视,起不到情绪激发的效果。
七、深刻的文化元素
表演艺术作为文化软实力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使命上具有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正义的责任,也是世界文化竞争的最有效载体。一个人物的名字,一个场地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历史的再现、哲学的体现、生活理念、价值观输出、音乐舞蹈、民粹精华,故事传播的同时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步成功的影视作品或是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的宣传效果上远比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影响要大。因为文艺作品中可以植入的东西太多了,高明的植入不留丝毫痕迹,在观众欣赏娱乐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价值输入的目的。
八、统一的叙述模式
表演艺术叙述由诸多情节点和可营销点构成。情节点就是表演主人公起的作用,就是小高潮,是故事发展线索上的“锚”。情节点要“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一方向,让观众想象不到,或者痛快淋漓。一个作品可能有十几个或几十个情节点,而情节点的素材可以从素材库中寻找。目前中国最缺少的就是素材库建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结构的重新组合。基本的叙述模式,起承转合:起是一个小高潮,引发观众好奇;承是转折,颠覆前面的叙述;转是最痛快的大高潮,颠覆前一个叙述困境;合是美好的结局,隽永回味启发无穷。在不影响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可以植入各种可营销点,为作品的进一步开发铺设道路。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缺乏前者,创意不足,缺乏后者,过于肤浅。中国在情节舞、歌剧、电影等方面优秀作品不多,普遍表现为叙事能力偏弱,不被观众认可,价值观念落后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环境审美偏差所造成的观念狭隘,另一方面因为个人精力有限,缺乏模式化的创作工具手段。如果得到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工具,编导只需在这种模块下添加不同的创意元素,就可得到一个兼具多项功能,可被各个层次、各类人群认可的八面玲珑的作品,即节省了精力、提高了效率,又容易行成经典,为百姓、为社会、为民族贡献力量。政治得到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的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