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扬琴艺术的发展

2017-07-03孙楠楠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艺术发展演奏技法扬琴

[摘 要]扬琴自十七世纪初从西方传人我国,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经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它在传播过程中深人中国民间音乐生活,与各地民间音乐乐种、曲种结合,逐渐形成了四大扬琴传统流派,并且在潮州弦诗、山东琴曲、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以及另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中国扬琴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在扬琴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用历史的眼光来阐述扬琴演奏技法及创作的发展,分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扬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本文从三个时期对建国以来扬琴演奏技法及创作的发展进行历史梳理,探讨扬琴在各个时期演奏技法及创作方而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看出建国以来扬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扬琴;演奏技法;创作;艺术发展

扬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件颇具特色的乐器,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明末由中东的亚述等阿拉伯国家经海路传入我国的,最初流传于广东沿海一带,后逐渐传入内地。清末明初,许多民间乐器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扬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扬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由原来的伴奏乐器逐渐发展为独奏乐器,从乐器形制、演奏到创作,从理论研究到教学体系的建立等各方而均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当代扬琴音乐已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

一、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民族音乐的各个器乐乐种,如二胡、琵琶等都空前发展起来。在新的历史机遇而前,扬琴也不例外,在演奏技法及创作方而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扬琴乐曲创作领域,建国以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扬琴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和建国以前相比有了空前提高。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扬琴创作还是以改编作品居多,显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建国初期,由于专业作曲家较少,扬琴的创作是在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作曲家们尚无暇顾及民族器乐创作,扬琴演奏家与专业扬琴教师凭着对扬琴事业的热爱和对乐器性能、演奏技巧的熟知以及他们多年的艺术实践积累担负起这一重任。由于他们大多数没有专门接受过作曲理论技术的训练,扬琴的创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改编、移植的阶段。有的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扬琴曲,有的是根據不同地区的音乐素材写成的扬琴曲,有的是移植其他中国器乐作品而来的,这些改编、移植的作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扬琴创作。由于作品的音乐素材大多是由民间音调提炼而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的喜爱。除了改编、移植的扬琴作品外还出现了少数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作品,乐曲风格也摆脱了传统扬琴曲舒缓的节奏与忧郁的情绪,运用了欢乐、热烈的节奏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的扬琴作品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进行以及演奏技巧等方而较之于传统扬琴曲口有了很大的突破,开创了扬琴创作的新纪元。

二、文革时期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党内“左”的错误,对文艺方针的贯彻客观上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给我国的音乐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扬琴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自由被剥夺,新的作品无人敢写,在这样一种出于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将一些革命歌曲、革命电影插曲、革命歌剧片断以及样板戏改编为扬琴曲,主要以歌颂领袖、英雄人物为音乐素材,创作内容与标题模式化、形式化,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代的印记,虽然在当时红极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大部分作品己经被人们遗忘。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真正意义上的扬琴创作才逐渐得以恢复,出现了少数质量上乘的大型扬琴作品。

文革时期由于作曲家对创作题材无从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他们只能通过充分挖掘创作手法及改善演奏技巧来释放自己的创作热情。多声织体音乐的广泛应用就是对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一时期扬琴创作的主要特征。

三、1978年以来

70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变革,音乐创作领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专业作曲家纷纷参与扬琴曲的创作,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由演奏家单一创作的尴尬局面,专业作曲家参与扬琴的创作,为扬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扬琴音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扬琴创作无论在题材、体裁、内容、风格、形式等方而都较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题材更加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扬琴作品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民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以及讴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反映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表达个人心理感受、思想感情的作品;移植外国音乐作品。

2.体裁与形式更加多样化。扬琴的演奏形式除了原有的独奏、重奏、协奏曲以外,还出现了合奏曲、随想曲、幻想曲、叙事曲、套曲、组曲等多种形式与体裁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例如尝试扬琴与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有由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满乡随想》(刘寒力)、《莫愁女随想曲》(苗伦宝);西洋管弦乐协奏的扬琴套曲《国魂篇》(项祖华);扬琴与打击乐组合《丝路掠影》(项祖华);扬琴与钢片琴、手鼓《觅》(杨青);扬琴与西洋管弦乐队、合唱队合作的《声声慢》(杨青)等,体裁与演奏形式的多样化,为扬琴创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大型乐曲和“新潮”扬琴作品的出现是扬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新潮”扬琴作品就是运用西方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扬琴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大多是由专业作曲家独立创作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扬琴创作的模式,较少受扬琴习惯演奏手法与技巧的束缚,运用了全新大胆的构思,使用了与传统乐曲相差甚远的音乐语汇,在扬琴音乐创作中运用了无调性、全音阶、开放使用噪音等现代作曲手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的“反叛”和“挑战”,对扬琴创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往往过分炫耀技法,单纯追求速度以及新的音响效果,忽视了旋律表达感情的重要意义,偏离了音乐的可听性,所以多数作品只是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演奏曲口,并没有得到听众的广泛认可。

四、结语

回顾建国以来扬琴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扬琴演奏技法又简到繁,日臻完善。扬琴创作曲口有少到多,扬琴作品的形式由单一到多元,创作队伍有小到大,创作水平由低到高,日趋成熟。扬琴在演奏技法及创作都取得了令人瞩口的成就,为扬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扬琴艺术在我国虽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但至今并未显示出它会终止其发展而定型固化和僵化。它仍处于一种开放的进化态势之中,扬琴在自身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理论研究等方面仍存在着继续发展的潜力,并存在有若干可以继续改进的余地。展望未来,扬琴艺术还可能通过广大扬琴艺术家和乐器工艺师的辛勤劳动取得更大的成绩,并对世界音乐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扬琴艺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M].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

[2]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郑宝恒.扬琴新技法及曲选[Ml.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l.人民音乐,2001.

[5]黎胜元,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J}.人民音乐,1998.

[6]项祖华.《中国扬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中国音乐.199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孙楠楠(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学,研究方向:艺术硕士(扬琴)。

猜你喜欢

艺术发展演奏技法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当代版画发展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