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红豆词》
2017-07-03徐飞
[摘 要]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一书是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古往今来,它所引发的“红学”研究热潮从未冷却从未中断过。这本书也是唯一一本伴随我整个学习历程的经典之作。因此,今天斗胆提笔,对由刘雪庵先生作曲的《红豆词》稍作评析。
[关键词]《红豆词》;节奏;旋律;力度
《红豆词》是《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好友冯紫英家的酒宴上所唱的一首曲子。从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首普通的相思小曲,但经由贾宝玉唱出的相思意,不难猜出其四年的对象便是林黛玉。再者,《红豆词》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形象与林黛玉所做的《题帕诗》和《葬花词》内的形象不相上下。此曲将宝玉本人对情人黛玉的相思之意抒写得极为生动。词的精妙之处已无需过多赘述,它之所以能深受人们喜爱,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与刘雪庵先生精湛的作曲技巧也密不可分。
刘雪庵先生曾于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先生,他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这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红豆词》。接下来,我们将从节奏、旋律和力度等方面对此曲进行细微探讨。
一、节奏
这首词情绪哀怨,低沉。因此不宜过于频繁的更换节奏,也不宜出现复杂的音型。刘雪庵先生去繁就简,采用了较为单一的节奏。以均分为主,掺插有附点节奏。使音乐情绪也附着有因苦苦思念所致的无精打采的萎靡。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这种精细的节奏安排无疑为歌曲创作的巨大成功提供了最有力的筹码。
二、旋律
如果说节奏是整首音乐的骨骼,那旋律则是它的血肉,它让整首作品变得更加鲜活而生动。两小节的前奏,就已将整首作品的基调铺陈出来:
旋律写作完全符合我們“言未出而情先动”的常态,正如华彦钧先生在传世名作《二泉映月》中所作的那样,一声叹息同样是结束于6,同样是叹息,两位先生在此处会不会是不谋而合呢? 在进入歌词部分的音乐中,作者为了加强音乐内部的统一性,并没有摒弃前奏中的因素,而是采用了同头换尾的写作手法,并尤其注意旋律线条的起落,还歌曲以古典之韵味。因此,我们完全看不到整小节在高音区或低音区停留的现象,纵览全曲,我们不难看到,24个小节的音乐中,以“6”开头的小节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种拨不开,撩不动的相思之苦,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吟曲之人。曲中有五处或六度或七度的大跳。其中三处是下六度或七度。两处是上六度或七度。这种大音程的下跳,在平缓的旋律线上,突出的是深深的无奈,是深沉痛苦的苦闷。这难道不是对词中大量的“不”字(“不尽”、“不完”、“不稳”、“不了”、“不下”、“不见”、“不开”、“不明”、“不住”、“不断”)的最好的写照么?
三、力度
在《红豆词》全曲中,力度都以弱及中强为主,以加强叹息、抑郁之意。力度符号的标记也比较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倾向:弱―中强―强―弱。除去谱面上的力度记号,我们从吟诵规律及旋律线条的走向,不难对其力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处理,即每句开头均予以弱起,句腹部分适当渐强,也比较符合气息的推动,最后再以弱收,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总管全曲,力度处理也总不外乎于此。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成功,除了与节奏、旋律、力度因素密不可分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诸如句法、音响、伴奏等共同铸就了这些经典之作。
本曲的句法非常简单,无一例外都是每两小节一个气口。且从歌词的韵脚来看,每句都是终止于韵母“ou”掌握好这种诗词与音乐的统一句法,歌者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另外,这里所指的音响主要是歌者演唱时的音色。其实,只要认真的揣摩歌词内容和歌曲意境,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我们就能很好的演绎这首《红楼梦》下的经典。对于《红豆词》及《葬花吟》、《题帕三绝》之类的红楼歌曲,音色过亮,底气过足是大忌。主人公已然被思慕之情折磨的苦痛不堪,尤其在唱“啊”时。更要注意高音的弱唱,这是主人公千思万绪的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声痛苦的呻吟。
旋律部分的二八节奏和简单的附点节奏并没有给听众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也得益于伴奏部分安排巧妙的切分型节奏,它为主旋律部分渲染了一种坐立不安、躁动烦乱的情绪,更加强了音乐的动力性。诸上元素都是一首不传于世的声乐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池,就可能毁整体于毫厘。
四、结语
《红豆词》由上个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广受好评。不得不说它是益于其精美的词作和动人的曲作。要想将词曲进行完美结合,使二者融贯一体,仅凭让人望而生畏的高超演奏或演唱技巧,无疑是愚蠢的。只有因曲而异,对症下药,方能不贻笑大方。“神”相对于“意”来说,是更为高远的境界,是所有文学形式及作品所应追求的最高层次,也是艺术作品能打动欣赏者以至于永垂不朽的灵魂所在。《红豆词》长传不衰,如果单把原因归结为文辞优美,恐怕还站不住脚。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意,《红豆词》是堪受此誉的,它将人类的忧伤、缠绵的心境状态写到了极致,因为到了极致,故而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借以自鉴,而这个过程不是在紧张思辨的状态下完成的,它是审美的,是诗意的,是通“神”的。对于我们广大的声乐演唱者来说,更当尊重原作,还音乐以本来面目。只有立足于此,才能谈二度创作,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从而叩开世界音乐的大门。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2][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5][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徐飞(1991—),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