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语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2017-07-03倪莉敏

成才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养成教育语文素养

倪莉敏

摘 要:语文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和内化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文章从梳理知识、疏通内容,鉴赏美点、探究重点,汲取智慧、提升境界等方面,研究实施语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养成教育;语文素养;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33-01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内外学习习惯,它以生命进化作为前提,追求的是学生和谐平衡地成长与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并实施养成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更要促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实施语文养成教育,教师可以先从文本教学做起,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文本中汲取养料,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一、梳理知识,疏通内容

语文养成教育要以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要促使学生多参与语言实践,掌握并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语言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做起。《劝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整理文言文字词入手,渐渐疏通内容,最后体会文本内涵。为了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课内外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先运用标注法将不懂的生字、语法现象找出来,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上下文理解等方式读懂课文内容,最后再总结自己学到的生词。比如,有学生将《劝学》中的虚词“而”都整理了出来,并按其语法功能进行区分:“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是表修饰的用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表转折的用法,等等。还有学生专门收集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整理。在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慢慢走向思想成熟,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时间段,鼓励学生多读多看,促使他们积累一定的知识量。

二、鉴赏美点,探究重点

语文养成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未来,要让学生通过美读提高鉴赏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美的鉴赏,抓住文本的美点进行分析,全面感知文本的深层意味。在教学《想北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来提高审美鉴赏力。“并非一定要连篇累牍地堆积辞藻才算是美文,通俗简练的语言一样具有美感,能够感动人。大家试着分析一下《想北平》一文如何锤炼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抓住《想北平》的重点段落分析其美点。有学生说:“文章字词不多,寥寥数语写了积水潭中的蝌蚪、青蛙给‘我带来的安逸感。笔墨虽少,但是却情景交融,十分到位,让人感到亲切真诚。”还有学生认为:“作者笔下的北京动中有静,他用了‘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个比喻,写出了安逸感,那是一种如同家一样的感觉。此外,作者笔下的北平还是接近自然的,作者通过描写雨后韭菜叶上的泥点、如诗般美丽的青菜摊子等展现了和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心灵的放飞。”通过对《想北平》中优美文字的分析,学生深入了文本内部,和作者进行情感共鸣。

在对文本美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挖掘文本的主旨。

三、汲取智慧,提升境界

促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阅读境界,这是语文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文本的某个切入点入手,将其升华,促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智慧闪光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探讨如何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学习这篇文章,能让学生感受到哲人的智慧,尝试接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入手,对文章进行深刻的分析:本文的创作年代为战国时期,正是群雄争霸之时,而人民正是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富强的象征。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创作这篇文章,指出躬行仁义的重要性。分析这篇文章的写法,能够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智慧,学习他的高超辩论术。孟子在说服梁惠王的时候,采用的是“请君入瓮”的方法,用反诘句向梁惠王发问,促使对方陷入两难境界,最终同意孟子的见解。不仅如此,孟子还提出了不少“仁政”的具体实施手段,如解决百姓吃喝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等。孟子的辩论策略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孟子的哲学思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恢宏,从而有所感触,提升自身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汲取智慧,提升思想境界,而并非为读书而读书。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四、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对高中语文教學提出了养成教育的高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语文教师要将养成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琳.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0(32).

[2]赵克明.基于“语文养成教育”的文本解读流程[J].语文教学通讯,2016(13).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养成教育语文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