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读如呼吸般自然

2017-07-03夏活华

课外语文·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技巧兴趣习惯

夏活华

【摘要】本文从培养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升华朗读效果这几方面浅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让朗读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如呼吸般自然。

【关键词】习惯;技巧;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日,央视推出一档充满文艺气息的节目——《朗读者》,“一个人,一篇文”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激起了人们对朗读的渴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所谓朗读,其实是一种对语言的进一步加工与创作,将纸上的文字借助于声音让其变得有灵魂,有内涵。在多年的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真正体会到适当地展开朗读指导,可以加强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便于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一、课前及时预习,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朱熹在宋代就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即使学生已经是小学高年级了,但是随手拿来一篇课文并要读得朗朗上口,字字响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凡事预则立”,于是,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定要有一本字典并且,还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新课展开的时候,我的授课流程就是学生自己进行预习,有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字典解决,对字音和字形进行理解,先学会读。进行预习时最主要的就是读准字音,进行朗诵时,不能对原文进行修改,不能增加或者减少字,不能重复或颠倒字词,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一定要达到朗读通顺的目标。

由于学生在课前做好了读的准备,同时,我也要在备课时把将要讲授的新课文进行反复阅读、朗读,推敲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这样,在讲授新课时就能更有效地运用朗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

二、巧用方法导航,提高朗读技巧

一名演员曾经对于朗诵有这样的理解,不能念字,而是说事儿。然而,我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或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有的还把每一个句子的尾音拖长。这种“读”算不上朗读,它的症结在于学生没有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没有掌握语句的节奏。展开科学合理的指导,能够加深学生对语句节奏的掌握。若是想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美的欣赏,在授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对停顿进行体验,体会重音和语速在朗读中的重要:我先出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让学生来评价,再指导学生找出语段的节奏,用“\”在语段中标示,然后再读一读。通过这样的指导与体验,学生对“读有节奏”有了了解。若是想要熟练地对课本进行朗读,那么就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要做到通篇朗诵。

展开诗词的教学时,总是会发现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读,语气既造作又生硬,很难进入正题,无法体现意境美。例如:在进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学生自行预习之后,我会对节奏以及重音进行提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读的练习,要大声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对节奏有了很好的掌握,可以对音韵进行很好的演绎,体会到抑扬顿挫的魅力。借助对字词进行重读,学生就能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体会,感慨它的傲雪开放、不畏严寒以及遗世而独立的美好。

学生进行文章的学习时,最开始的阶段是不能很好地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理解的,但是借助于有感情的、有节奏的以及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在脑海中出现画面感,将朗诵变得很自然,也能很好地和自身的生活实际以及经验进行结合,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对文字中的真义进行理解,慢慢地实现朗诵技巧的提高。

三、借助想象力,提高朗读的兴趣

人类的发明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朗读活动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激发学生产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叶老先生曾说“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如在进行《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对于贝多芬创作乐曲这一块内容,我是这么引导的:利用语调的柔和、平缓进行环境的渲染,借助于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仿佛自己就是贝多芬,此时身在一个茅屋之中,月光皎皎,向大地撒着银色的月光,世界万物仿佛都笼罩在了光环之中,好像仙子披着薄纱,如同仙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下,贝多芬在钢琴上借助手指的跳跃,发出如瑟瑟秋风又似潺潺流水的美妙和弦,仿佛在将人间的希望、真、善、美进行传递……通过想象,又可以借助于丰富的情感,展开朗读,将学生引领至大海边,体会海的壮阔以及汹涌的波涛,感慨于大海的雄壮,进而对乐曲的旋律变化进行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充分理解文章的意境,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四、展开情感体验,加强朗读的效果

清代的刘大魁于《论文偶记》中说道:“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兒诵之,神气出矣。”文章中的“神气”,就是指作者对情感的表达。对字句进行认识之后,对音节进行掌握,从而对朗读进行练习,实现熟练的目的。站在整体的角度对课文脉络进行梳理,对作者借助于文字表达的感情进行领悟以及理解、体会“神气”,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将文章进行升华,使文章不再是课文而是文学,提高品味文化的能力,实现高层次的鉴赏。《语文课程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求对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进行阅读时,学生要具备自己阅读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能依赖老师的讲懂,而是要学生自己读懂。就是说,展开语文的教学时,是读本,而不是教本。文本的内在含义就是指学生展开阅读时,应该自行、自发地进行知识的构建,为了达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去阅读。但是,因为小学生没有较多的生活经验,生活所接触的事物也较窄,所以对于文字中包含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不会领悟得那么深刻,达不到共鸣。怎样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借助读进行体会和理解呢?熟读一篇文章之后,我让学生放下课本,自己思考,对文中的感情进行自我揣摩,由此体会文中的内在情感,从而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文章,它借助文字想要表达的都是十分丰富的意象美,这又与“神气”是有联系的——较为含蓄的内在感情,只有读的人用心去体会,才可以发现这种隐含的情感。进行朗读时,学生应该借助于课本,将文字进行画面的转换,读“山”就能对山的高大巍峨进行体会,读“海”就能体会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壮阔。例如:学习《丰碑》时,虽然文章的情感基调十分感人、悲壮,但是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不近,很难形象立体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体会,只单纯知道是英雄。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由地展开朗诵,将距离缩短,实现文字向形象的转换,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欲望的激发,对人物的话语进行理解。课文之中军需处长的形象是既鲜明又高大的,借助对其冻僵后神态、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进行体会,通篇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也没有进行激情的赞叹,只是借助于将军情感的变化历程,在侧面对军需处长的身份进行介绍。通过指导,让学生用真实的情感进行朗读,让人物的衣着以及神态变得越来越鲜活,实现形象和语言的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会掌握将军的情感历程,就能对军需处长为革命以及他人,将自己献身给国家的精神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他在死亡面前,十分镇定,毫无畏惧;完全地投身到工作中;他就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永垂不朽!学生有情感地进行朗读,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就十分鲜明,活灵活现。用情以及用心地去朗读,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回味良久。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一直都是“以读为本”,是对语言的积累、对情感的培养。展开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尤其多读名家名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文字、语言的结构美、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音韵美进行体会,借助于朗读进行内心的领悟,学生的朗读也就如呼吸般自然了。

参考文献

[1]陈国雄,崔恋.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技巧兴趣习惯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