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7-07-03陈伟
陈伟
【摘要】当前语文课堂越来越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探讨了如何对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由合作探究、交流探究、自主评价等环节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一、“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展开图
二、课堂实施
(一)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不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而且可以奠定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文本编辑者四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基础。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学习目标的取向上有着不同层次的差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分类确定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自主的确定学习内容。
1.以预习为前提
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以课文为依托,查阅字典,认识生字,圈点画记,整体感知,帶着好奇心初步知文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可操作的预习作业。近年来,我们通过课前准备预习交流单的方法,指导学生预习。在单中,教师将文本的知识掌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性目标,如把生字词语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此层次适合后进生,他们由于基础差,让他们积累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知晓文章的大致内容,让他们在不断的基础积累中得到发展;第二层为发展性目标,如积累优美词句,利用教材中课后的“思考练习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此层次适合中等学生;第三层为提高性目标,根据文本提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去寻找与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根据例文仿写材料,预习单中还会有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允许不同的意见碰撞,此层次适合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扎实的学生。
2.以兴趣来突破
在充分预习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想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草原》一课,文中既写了草原的美丽、少数民族的好客,还隐含了少数民族的风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选定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一个个加以细细品味,并在交流中归纳或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同的学生层次决定了兴趣的取向,只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交流就有了可能,教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和其他学生一起聆听、讨论、发表意见。
3.以质疑问难为手段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就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问难。由于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及习惯的制约,学生的质疑能力明显不同。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可以从课题质疑,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以对文章矛盾处质疑,可以对课文插图质疑,还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培养学生质疑的水平。学生的质疑内容可能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学生质疑的实际效果究竟怎样,实际上不单单看学生的质疑能力,而是教师所给予学生的质疑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个个都不容忽视,问与答、说与思,恰恰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自由合作探究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建立学习小组,展开探究学习。自主组合的方式有:
1.生生合作
合作学习要将学习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里学习交流。这不仅能使有异议的问题得到充分的讨论,使问题的答案明朗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目前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班级里开学初分好了学习小组,编组时注意了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一般学习小组的组合方式是1+2+1(即一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小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看展交流讨论,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照顾到后进生,质疑也好,释疑也好,由优等生组织,先让后进生先发言,然后中等生补充,最后优等生补充。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2.师生合作
在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为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低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工作。教师要因小组而异,对症施教。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很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老师的帮忙。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多给激励。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各组有效、高质地进行讨论,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还可以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授课中,教师淡化了身份意识,当学生之间解决问题有困难,有争执,或者没涉及文本的主要问题时,教师会以一个大同学的身份,“考考小同学”,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文教学。
(三)交流探究
在学习小组充分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更广泛的信息交流:
1.由学生个人根据预习单汇报学习收获及提出疑问,其他同学补充或帮助解决,使学生之间互补互促。交流独立探索中所得到的发现、做法、疑惑,可以互相启发,可以互相补充,可以互相修正,使结论更完善。通过寻求和解决疑难问题,然后整理学生间达成共识的观点和结论。
2.由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再由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促进小组互动。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说说组内同学意见,战士们为什么这么做,在选择走上通往顶峰的过程中,战士们有怎样的想法。在指导交流时,先让一个小组成员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学到的知识,再说说自己小组还存在的疑问,然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这样通过多边互动来学习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启导,可以适时引导、及时启导、延后诱导,加强师生互动。(1)适时引导。学生在交流探究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适时点拨参与,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要走过场。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讨论为什么文章用那么多的语言文字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当学生只理解到这说明当时情况万分危急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再去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还能感受到什么?(2)及时引导。当发现学生讨论的内容或所提疑问与课文内容或中心有较大偏离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紧扣正题,不要偏离。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一位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狐狸很聪明。他动脑筋,想办法骗到了乌鸦的肉。”是呀,狐狸的确是动了脑筋,想出了办法,但它这样做是为了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能夸它聪明吗?再让学生讨论,联系实际说理由。(3)延后诱导。当学生对疑难问题争议激烈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提出数量众多的见解,在全班交流时再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江雪》这首诗里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学生提了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翁怎么还在钓鱼?”学生的回答很多,有的说他家里穷,为了生活没办法;有的说他喜欢清静;有的说他对钓鱼特别感兴趣;还有的说他在家里烦才出来钓鱼,散散心。这时老师给学生读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想想柳宗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自主评价
1.学生个人自我评价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比较满意的学习结果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结果中领悟改进的方法。针对学生原有学习能力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评价。如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引导评价自己的朗读能不能正确表达课文的情感;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回顾自己在个人理解当中是否存在思路上的偏差,如何积累经验,如何领悟作者的文章表达方式。
2.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和丰富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如同学间互相听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即时评改、订正;同学间互相听朗诵或背诵句子、段落,互相评评感情是否到位,字词是否有读错,从而在相互评价中共同提高。
3.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评价
只要有可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侧重于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一堂课内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究竟有多高,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定与学生的个人感受必然会有差距,而这一种差距往往就是课堂教学中要改善的重点。于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评价老师在一堂课内的教学效果,比教师个人“简单”的教学反思更为有效:老师讲的课,我领悟了多少?我是否喜欢这堂课?老师在课内有没有关注我?老师还可以怎样上课?
(五)自主拓展探究
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打破时空界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要相互延伸;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拓展探究的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会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对学生做出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即在教学课文时,应穿插进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以激起学生对课外知识探究的兴趣。当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意料,师生都不能给予圆满答案,老师可坦诚地说:“我现在也不能准确地给予回答,等课后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坦诚与民主,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到课外查找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拓展探究的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拓展探究的习惯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学习的训练题。如《赤壁之战》结课时,可以从更高层次提出探究的问题:“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你们能从别的历史故事或其他事例中找到类似的情况吗?”让学生超越文本,寻求新的知识,并整理成文字,使获取信息与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又如学了《景阳冈》这篇课文后,有学生问:“武松打死老虎下山后又会怎样了?”知道一些的学生抢着发言,但又说不完整。于是,我引导他们去找《水浒传》看,进一步了解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可以了解一下其他梁山好汉的个性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载,如列表、繪画等。可独自进行,也可小组合作。
三、结语
上述五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灵活的且是相互兼容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只要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的,我们都可以尝试。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学得更有乐趣。
参考文献
[1]钱晓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8).
[2]李会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6(1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