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指津
2017-07-03胡梅发
胡梅发
这首诗是杜甫《秋兴》八首的最后一首。《秋兴》八首为一组诗,写这一组诗时,正是身经丧乱后,诗人漂泊西南,滞留夔州期间。在这首诗里,诗人已经完全沉浸在对长安昔日繁华盛世的温暖的回忆之中,笔墨饱含深情,眼前浮现的是当年(安史之乱前)长安生活的一幅幅优美温馨的画面。
首联即将长安附近的昆吾、御宿、紫阁和渼陂等名胜摄入笔端,描绘出一幅群山逶迤,高峰入云,倒影水中,碧波荡漾的壮美图景。应该说,映入渼陂的不止是紫阁青峰,还有诗人当年长安生活万千往事,它们也一并在碧波中清晰地映入眼前。因此,限于诗体篇幅,诗人必须精选二三往事吟成颔联和颈联。
颔联俨然两幅色彩明艳的图画,一幅画的是渼陂周边稻田里几粒金灿灿的香气诱人的稻谷,一幅画的是长安城内一望绿油油的清翠欲滴的梧桐。前者是讓鹦鹉啄余的稻粒,后者是被凤凰栖老的碧梧,借以表现安史之乱前长安朝廷歌舞升平富丽堂皇的盛世气象,如此选材剪裁真可谓精当之至。
颈联从颔联写物转换到写人,“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写青年男女春日郊游。渼陂河边,一群美女在捡拾翠鸟掉下的翠绿的羽毛,并且把拾到的羽毛用来互相赠送,表达彼此爱慕情意,有时还荡起双桨,泛舟河上,流连忘返,以至日已晚而兴犹未尽。
事有因果,理有必然。佳人拾翠,仙侣同舟,诗人捕捉这些画面入诗恐怕不只是想表达对盛时长安富庶生活的怀念和伤逝,他或许在思考何以发生安史之乱这样重大悲剧的“因”。尾联诗人从回忆中抬起头来,发出一声慨叹,说自己当年也的确向朝廷有过进言,可惜人微言轻,朝廷哪里听得进去,以至有今日国破家亡之惨象,而自己也已是白头衰翁,只能诗以寄兴,不禁潸然泪下。
欣赏这首诗,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炼句,二是以乐景写悲。
先说“炼句”。这首诗颔联是千古名句,诗味浓郁,值得我们反复吟诵。吟诵中你会发现它语序是不合理的,按语法分析,“香稻”和“碧梧”分别是各自句中的主语,相应的“啄”和“栖”是谓语,问题来了,香稻碧梧并非禽鸟怎么能啄能栖?正常合理的表达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真要这么改,诗人绝对不会同意。原来这首诗旨在回忆长安景物,诗人重在强调昔日长安景物的美好,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让它们置于句首作主语,是描写句,描写那香稻不是一般的香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稻,碧梧不是一般的碧梧,是凤凰栖老的碧梧。作为诗人,杜甫对遣词造句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曾发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碧梧”一联可以说是他践行誓言的范例。岂止语出惊人,简直要惊天地泣鬼神了。
第二点是“以乐景写悲”。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在国破家亡中回忆往事,则往事越是欢乐喜庆就越是让人悲伤哀悼。因此对长安盛世胜事“乐景”的描写足以令人倍增“哀情”。佳人拾翠”、“仙侣同舟”最能引起读者对往日美丽的联想,用来衬托今日荒凉和寂寞,艺术效果就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