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以A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

2017-07-03张海峰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实验教学专业

张海峰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以A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

张海峰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重形式轻内容,实践效益欠缺,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实践师资匮乏等问题。通过科学设置“课程模块”,确立公共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和校内外依托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培养适销对路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需求导向;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向需求导向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在此导向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受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目前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存在对口就业困难、与市场衔接不紧密等问题,相比一本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不足,供需结构失调问题更为明显。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学科建设,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试图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以期培养适销对路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

1 A校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1 现有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A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本科专业,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安徽省最早设立、学校首批升本的校级特色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A校在对地方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全面修订,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实验教学课程开设数目及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加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相关专业课程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的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形式等;如A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开设9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分别是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保基金管理、社会保险、职业安全卫生、劳动关系、人员素质测评和就业与创业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第二类是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的课程实验教学,A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依据公共管理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该实验室是2008年9月在原财税金融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除自建外,另外通过与其它院系共建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基本满足目前正常的教学需要。实验教学主要依托实验教学软件,仿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的工作环境体验[2]。实验软件主要有购买、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部门或单位合作自行开发、从相关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获取等三种来源。第三类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军训(含军事理论)、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及毕业答辩等。

从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实践教学体系又可分为两大块,一是课内实验教学,包括相关专业课程在课堂上联系实际开展的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形式及依托实验室开展的教学内容。二是课外实践教学,即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从学时和学分分配上看,课内实践教学分配208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为8%;课外实践教学时间为29周,占总学分比例为14.74%。从实践教学模式来看,课内实践活动为集中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活动则有集中和分散教学两种。从实践课程结构比例来看,除公共选修课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都含有一定的实验教学学时,但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时仍然偏少(见表1)。总体来看,A校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仍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教学形式,开设不超过三个学期的实验课程占总课程的65.21%。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比例

1.2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从实际2014-2016年A校该专业的就业统计来看(见表2),尽管统计就业率较高,均在90%以上,但冷静分析发现,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就业率指标主要是被就业证明拉高,存在一定的水分。A校该专业计划培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司法系统等政府机关、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但从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类型来看,正式签约、机关单位就业、考研升学比例较小,兼有零星的参军入伍、基层项目、自主创业等其他类型就业;主要的就业去向仍然是企业,且集中在民营企业;从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来看,近几年省内外就业情况趋于一致,就业流向以省内为主,省外就业江浙沪相对集中,其他省份较为零散,在省外就业人数上,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五地2015-2016连续两年位居前五位。

表2 2014-2016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率统计

表32014 -2016年A校双选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求岗位统计

通过与近三年的A校双选会的单位需求岗位比较发现,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多,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求率分别仅为0.6%,0.3%,0.1%。需求单位多为信息、教育、生物科技等民营企业,需求岗位以信息咨询、教育服务为主,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专业素质并不作特殊要求。从单位需求地区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居多,本地区需求不多(见表3),这一方面是由于江浙沪对人才需求总体量较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地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问题。

2 现有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发现,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依然滞后于其内涵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离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差距还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践教学多以案例教学为主,其它教学形式重视不够

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被喻为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标准模式,是有利于学生获取和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案例及教材建设本身比较滞后,实践教学缺少与教学内容[1]、课程重点相匹配的典型案例运用。学生无法从课程上学习到和实际应用有关的知识,难以产生共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另外,课内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案例分析,对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不多;加之实践教学的内容拘泥于书本和教材,开放性和灵活性不足[3],学生缺少对讲授内容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空间,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较低,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2 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规制

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重要性,真实地体会到社会保险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巩固学生在课堂理论讲解上的模糊以及印象不深的地方,补充存在的欠缺。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做事仔细认真,注重细节的专业品质。尽管学生对实验课教学这种形式总体感到满意,但普遍认为实验室的仿真模拟系统所提供的内容仍然十分有限,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实验内容脱离课本以及存在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中,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如实验老师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事先设置好模板,学生只需按照内容填写实验报告即可,学生缺乏自主完成实验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2.3 尚未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学生实践活动效益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水平不高。目前A校公共管理实验室面向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与税务三个专业开展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同时服务于会计、金融、经管、经贸等其他专业。随着各专业招生数量逐步增长,本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日益增多,难以同时满足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其它专业学生使用。公共管理政策和实践发展很快,公共管理类专业模拟软件设施需要及时维护、更新,但囿于实验经费投入的有限,软件更新往往落后于现有政策的调整。二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部门为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商业保险公司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尽管学校也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但很多都处于框架性的协议阶段,有实质性的进展的不多。由于实习基地单一、参与实习时间较短,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特别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学生反映作用不大,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不高。

2.4 实践教学师资匮乏,教师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我国社会保障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相关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4],教师课堂的教学内容要适应于时代的发展,这要求公共管理类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背景、做到专兼职相结合、专家与官员相结合。然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有些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缺乏[5],更鲜有政府部门就业经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实践效果。同时,很多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教师未配备专职实验人员,多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实践教学总体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专业化引导[2],此外,相比理论教学,教师完成好实践教学往往需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耗费更多的精力,加之实践教学经费制度倾向于对学生予以补贴,而忽视对教师的支出补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1]。

3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3.1 科学设置“课程模块”,确立公共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

从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看,社保专业的对口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及公务员两大块。因此,实践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有关于实际工作的业务知识。从笔者与腾讯、碧桂源等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看重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学生应了解政府各大保险的运作流程,能独立进行参保退保,缴费和办理赔偿等日常事务,若要成为综合性人才或胜任管理岗位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劳动法、公司法还有财会金融方面知识。二是能力素质。主要有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责任心、抗压能力、自信心、逻辑思维,反应速度,人际敏感性等等。三是现代化电脑操作能力。要求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特别是word文字的排版编辑、excel的常用公式掌握,并可以独立总结工作,制作PPT。四是专业任职资格能力。人力资源师证书对于从事企业工作还是比较重要,它是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由于公务员职位适进必考,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能进入政府等相关部门和企业工作的,基本上以承担日常实际操作的工作任务为主,就工作胜任力来看,需求方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组织教学。建议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课教师一起,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核心课程的实践课程标准,优化专业实践设置;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丰富实验内容,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6],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3.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是一个跨专业、操作性强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不等于案例教学,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如情景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情形,能够对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随着MOOC大量走进高校的教学及管理,公共管理类教师应逐渐把教材转变为一种教育课程资源,授课不应固定某个教材,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和期刊,让学生根据兴趣去了解前瞻性的研究成果,[7]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案例的存放应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便于使用和交流的案例库,师生能通过网络随时交流和沟通。专业实验课可以组织开展模拟教学,比如说人力资源中的招聘、培训、绩效福利管理,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将课堂本身设计成了学生实战的场所,师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教学相长。研讨式教学是比较普遍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有关工作技能,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兴趣小组,共同讨论感兴趣的专业学术问题,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管理者的能力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继续推行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实验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审,并不定期进行总结、更新;对于涉及课程综合知识或与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做好综合性实验的认定验收;通过实验成绩明细表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实验报告和电子作业的归档。

3.3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

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激励措施,有计划地安排实践部门人员参与授课,打造专兼聘结合、“双师型”、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学校要出台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公共管理实践的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行业、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特别要增强教师行业、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师教学实践和教研科研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开展实践,拟订实践方案,服务行业、企业管理及指导学生实习,把组织教师实践与学生实习有机结合、有效对接。此外,建立教师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把教师实践学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使教师实践教学成果体现在教师津贴和教师职称评价中,维护教师实践教学积极性。

3.4 完善校内外依托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8]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原有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增设相应专业实验室、开发相应软件等;加强已有实验室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保持仿真性的基础上,导入配合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自主性、创造性解决实验中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化管理操作技能。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工作需要。针对学生不了解政府实际决策过程及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方式,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到企业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享受到实际工作的乐趣。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和产业发展等科研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调查、文献检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张海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J].铜陵学院学报,2016(2):116-120.

[2]王守文.基于交叉学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 ,2016(1):7-9.

[3]罗静.应用型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85-88.

[4]杨慧.应用导向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49-250.

[5]马龙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析——基于教学的视角[J].2010(11):62-64.

[6]何光耀,黄家庆.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之二[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207-211.

[7]杜小红.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创新实践教学[J].教育评论,2014(9):162-164.

[8]常维亚,邢鹏,赵莉,等.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2(2017)02-0142-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34

2017-03-23

铜陵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6xj073)。

张海峰(1979—),女,湖北洪湖人,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劳动经济。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实验教学专业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