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罗城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特色研究
2017-07-03刘自圣
刘自圣
(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罗城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特色研究
刘自圣
(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罗城民歌是皖南民歌的典型代表,在安徽的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重点从曲式、旋律、节奏、调式、歌词等方面对罗城民歌中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代表曲调予以分析,探究其音乐特征。同时对三种体裁的演唱特色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在新时期对罗城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罗城民歌;音乐特征;演唱特色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北临长江,与安庆隔江相望,南连石台,西接东至,东邻青阳。罗城民歌是池州民歌的代表,罗城在贵池区墩上街道东南许桥、潼溪、渚湖姜村一带。据传罗城是因其地形四面环山,形如稻箩而得名。池州罗城民歌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形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彻江淮两岸,更是唱到了中南海。2007年罗城民歌以“贵池民歌”的名称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期,急需我们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加强对其音乐特征及演唱特色的研究,以更好地助推池州罗城民歌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
1 罗城民歌概况
1.1 历史溯源
众所周知,民歌小曲在明代盛行,池州的罗城民歌与其它地区民歌一样,在明代时期也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发展。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俗尚”条引池州《郡志》记载:“祀社毕饮、执手踏歌”。踏歌是我国古代民众且歌且舞的一种歌舞形式,这里计入“俗尚”条下,说明它已成为当时的风尚。《池州府志》在“时序·逐疫”条中记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装神像,扮杂役,震以锣鼓,和以喧号”。所谓喧号,虽是池州傩事活动中的喊断仪轨,其实也是池州民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之一。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活动家,池州人吴应箕在《卷园诗集序》中提到:“予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真诗在民间矣。”可见此时的池州罗城民歌对于诗人的影响已经十分深远。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罗城民歌与时代并存,经历了由单一题材到内容丰富、音乐形式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1.2 近代简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方针下,罗城民歌的演唱及创作活动掀起了高潮。新老民歌手们常年活跃罗城的田间地头,通过歌手们传唱,罗城民歌在整个池州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罗城民歌通过口口相传,加之良好的传唱氛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罗城民歌手,先后有姜秀珍、姜有喜、姜中文、钱华、钱立芳、刘正荣、王娟、吴丹、李芳芳等。1958年7月,在安庆地区举办的文艺汇演中,优秀农民歌手代表姜秀珍,带着罗城泥土的芳香,首次将罗城民歌唱出了池州。同年的9月,在安徽省举办的第一届音乐周汇演中,姜秀珍被安庆地区选拔到省城合肥参加演出,自此以后,贵池的罗城民歌响彻江淮两岸,与当时北方的花鼓灯,南方巢湖民歌被誉为安徽的“南歌北舞”。1960年7月,姜秀珍作为安徽农民歌手代表,被邀请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文代会,把罗城民歌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亲切接见。此时,罗城民歌的传唱可谓达到全盛时期。文革期间,样板戏的排演逐渐取代了乡村的民歌演唱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多,致使罗城民歌的传承失去了基础,罗城民歌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2006年6月,国家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2007年,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布,罗城民歌以“贵池民歌”的名称被列入首批名录。
2 罗城民歌音乐特征
罗城民歌从古唱到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劳动人民的心声,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罗城民歌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特色浓郁。体裁有号子、小调、山歌、秧歌、风俗歌、歌舞说唱等,而主要形式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
2.1 罗城山歌
所谓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走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罗城民歌中的山歌内容广泛,结构一般比较短小。
如山歌《小妹今年十六岁》曲谱:
通过曲谱可以了解到,这首山歌的节拍为混合拍子,节奏也较自由,尤其是反附点、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及小切分节奏型的使用,使得曲调活泼欢快。罗城民歌中的山歌,曲式结构一般为上下句的单一部曲式,且多是以徵调式为主的单一调性乐段。旋律以宫、商、徵、羽构成的四声音列曲调为多。在众多的罗城民歌山歌中,流传曲调最为广泛的当数“慢赶牛”调。当地群众对该曲调的解释为:演唱时领唱者类似在前面牵牛,和唱者跟在后面赶牛,慢慢悠悠,歌声持续不断,因此得名叫“慢赶牛”。
如《慢赶牛》曲谱:
通过以上谱例可以看出,罗城山歌的“慢赶牛”调音域不宽,旋律流畅,曲调平和、徐缓,偶有七度音程的大跳。节拍则为混合拍子,曲式为上下句单乐段结构。旋律是由宫、商、角、徵、羽构成的五声徵调式音阶,节奏较规整平稳,宜于叙事,长于抒情。池州罗城的“慢赶牛”调与安徽省内其它地区“慢赶牛”有所不同。如与池州相邻的安庆“慢赶牛”调,乐曲的主体部分通常是徵调式,但最后一句往往以突然转为羽调式来结束。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的“慢赶牛”均属羽调式。安徽滁州地区的“慢赶牛”则属于宫调式。在演唱形式上,罗城的“慢赶牛”可以独唱、齐唱,也可以一唱众和,相互交替,因此在音乐形式上又具有号子的特性。同时,由于罗城的“慢赶牛”节奏上比较规整平稳,旋律流畅起伏,又具有小调的特点,所以将罗城的“慢赶牛”归为小调也未尝不可。“慢赶牛”在音乐特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是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罗城“慢赶牛”的唱词中衬词、衬句较多,一般是上下句的结构。如《耘田》的唱词:
大家哎一齐哎来耘草哎,欢歌那个笑语哟嗬嗬嗬;
欢歌那个笑语,满天飘呀么哟嗬嗨哟满天哟飘。
山歌大体有两种形成途径。一是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即由于抒发感情或某些特定的功用要求(如吆喝牲畜、野外交际、联系等)而产生的具有抒咏性或实用性的歌腔,经过长期传唱的磨练与加工逐渐形成的。二是从小调转化而来,即小调歌曲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唱用,使它逐步具备山歌的某些特征,转化为山歌体裁。其山歌的某些特点以比较外在的形式呈现。从罗城民歌中的“慢赶牛”等曲调的歌词内容及音乐特征来看,受小调的影响较多,属于第二种形成途径。其旋法较平直,结构较简化,这些都是山歌化的迹象,但其山歌的特征还是比较外在的,曲调的内部未起明显的变化。
2.2 罗城号子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拉纤号子、插秧号子等。流行于罗城区域的号子主要有打油号子、拉滚号子、插秧号子、车水号子等,其中以插秧号子最为动听,也最具代表性。
如《秧号子》曲谱:
罗城的号子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混合拍子。开始是四小节的引子,结尾处则重复引子部分。曲调主体部分属于同头换尾的单二段曲式结构,曲调是以宫、商、角、徵、羽构成的五声徵调式。演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和唱,领唱与和唱一呼一应,呼应有致。唱词以两句歌词居多,通常是以七字为一句,其中衬词衬句居多。如《秧号子》唱词:
(领)啰唻,(和)啰唻,
(领)啰呵呵呵啰呵呵唻,啰呵呵唻,跳下(那个)田里拔秧棵(唻吔嗨啰唻)。(和)啰呵啰唻啰唻。
(领)啰呵呵呵啰呵呵唻,啰呵呵唻,今年(那个)秧棵长得好(唻)。
(和)通通啰唻啰唻。
(领)啰唻。(和)啰唻。
乐曲一开始由领唱者(插秧劳动的指挥者)用衬词在中高音区唱出两小节带有前倚音的全音符,边唱边手拿一把秧抛向秧田的上空。紧接着和唱者(劳动群众)则以领唱者低纯四度带有装饰音的两小节全音符同样用衬词唱出作为呼应,同时也各自手拿秧把,在歌声中错落的抛向秧田的上空。此寓意为“开秧门”,也即劳动序幕正式拉开。引子部分短短的四小节,则奠定了徵调式曲调。接着领唱者以富有弹性跳跃的音调,一句虚词一句实词唱出对劳动的美好憧憬。和唱者则始终以衬词和调式主音结束来作为呼应。结尾部分是引子部分的再现。至此,按说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呈示完毕,但传统的罗城“插秧号子”则独具特色,另辟蹊径,在结尾处突然转到旋律更为活泼的一段“赛花调”,节奏更为紧凑活泼,音乐语汇比一般的“插秧号子”也更加的丰富多彩,音调既优美又激扬,音乐完整,独具特色。
总的来说,罗城的号子结构体式较简单,领唱部分节奏倾向宽长律动型,和唱部分节奏较紧凑规整,节奏型重复较多,体现出劳动时的律动感。罗城的农事号子由于劳动者的精力、体力负荷都不是很高,其音乐带有较大程度的娱乐性,音乐形式上也有较大发挥的空间。另外,在农田中劳动,开阔的自然环境往往使得其音乐表现带有山歌的体裁特点,此点从秧号子的领唱部分可见一斑。
2.3 罗城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是民歌中最容易流传的一种体裁。它不同于山歌、号子有特定场合的限制。形式上有一定的规范化,流传中相对容易保持稳定。流行于罗城的小调分为风俗歌、情歌、儿歌及歌舞说唱等,流传的小调非常多,曲调有近百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小调寄情抒发。其中流传很广的有洗菜苔调。
如《洗菜苔》曲调:
此曲调属于二句类的单乐段结构,是以宫、商、角、徵、羽组成的五声徵调式,结构规整,旋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前十六音符、后十六音符、小切分及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频繁运用使得曲调尤为活泼亲切。《洗菜苔》唱词如下:
姐在(呀)河里(呀)洗(呀)菜苔(呀嗬嗨),
郎在(那个)河里放木排,
一篙子撑过来(哟哎哎子哟)一篙子撑过来(哟)。
郎把(么)篙子(呀)打(呀)姐水(呀嗬嗨),
姐把(那个)身子歪一歪,打湿了姐的鞋(哟哎哎子哟)打湿了姐的鞋(哟)。
其歌词主要描述河边洗菜的妇女与河里放排的汉子之间打情骂俏的情景,多描述男女间的爱情故事。衬词的应用也愈发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
再如《相思调》也广为传唱,曲谱如下:
也是一个二句类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音阶,旋律简洁流畅,优美动听。罗城民歌中的小调还有采茶调、扇子调、手巾调、寡妇调、拜姐年、彩灯调等。曲式结构通常为二句类和四句类的单乐段结构,经常用衬词、衬字来扩充音乐结构,以达到加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以独唱为主要歌唱形式,也偶有对唱或者是齐唱。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文化生活、男女爱情生活以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等。小调在罗城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和地位,音乐形式复杂、多样,音乐性强,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罗城小调相对于山歌和号子,其在音乐表现上更加的独立、成熟,在功用上基本脱离实用性的制约。节拍较规整,节奏较多样、均衡。旋律变化丰富,线条较曲折,形式上规整化、修饰化更趋明显,音乐的表达较婉转,有别于山歌、号子直接了当的表现特点,在音乐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细腻丰富。
罗城民歌除了山歌、号子、小调之外,还有歌舞说唱、牧童歌、风俗歌等。歌舞说唱主要有小放牛调,多是对耕作生活的描述,生动活泼,二段式居多,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重复进行,宫调式和商调式居多。旱船小调,节奏规整,曲调平缓,适于叙事,商调式居多。花鼓调则结构规整,节奏紧凑,篇幅短小,欢快活泼,徵调式居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罗城民歌的歌词以三言、五言、七言为一句的居多。罗城民歌的方言特点和口语化是其地域特色的突出标记。
3 罗城民歌的演唱特色
罗城因其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独特,不仅曲调和歌词有自身的特点,其在唱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罗城民歌无论是山歌、号子还是小调,男歌手和女歌手都是用真嗓或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即平腔唱法来演唱。这在民歌的演唱中较为少见,是罗城民歌演唱上的一大特色。
山歌体裁的曲调在演唱时要求气息较深,声音位置高,从而达到嘹亮高亢、穿透力强、声音远传的效果。从罗城山歌的形成途径看,罗城山歌很多是从小调转化而来,其演唱上不失委婉之风。罗城山歌的长音在演唱时声音结实,不虚浮,音量呈保持状态,声线平直,颤音很少。收音有下滑倾向,前倚音在演唱时有滑音效果。罗城号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领和相结合的形式。其中以领和结合形式最常见,主要是因为号子有着指挥劳动、组织劳动的实用功能性,罗城秧号子正属此类演唱形式。领唱部分声音嘹亮,具有号召性,和唱部分声音富有律动感。小调演唱相对婉转细腻,发音位置在口腔,以说话的方式,配合浅气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因此罗城民歌根据其体裁的不同,演唱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演唱方法上对气息和声音的处理也各有其特点。
4 结语
民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方针下,对于罗城民歌这一优秀的地方民间艺术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创新传承和创造发展。加强对罗城民歌音乐特征和演唱特色的探究,也必将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实际助推作用。
[1]《文化贵池》编撰委员会.罗城民歌[M].合肥:黄山书社,2014.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钱果长]
Music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zhou Luocheng Folk Songs
Liu Zisheng
(College of Music and Education,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
Chizhou Luocheng folk s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olk songs in Anhu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forms,melody,rhythm,mode and lyric,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ve tunes of work songs,folk songs and popular tune,and explores the musical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ime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uocheng folk songs in new times.
Luocheng Folk Song;Music Characteristics;Singing Features
J642
A
1674-1102(2017)02-0010-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02
2016-11-1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人文重点项目(2010SQRW098ZD)。
刘自圣(1980—),男,安徽六安人,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作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