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孟子微》看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诠释

2017-07-03候畅

青年时代 2017年16期
关键词:康有为儒家

候畅

摘 要:作为儒家思想的信仰者和传承者,在中华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冲积之时,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积极融入到中国现代化的潮流当中。康有为创立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为儒家思想走向现代化开了先河,尽管他的有些思想是为他的变法而服务的,但是他的思想在古今嬗变的转折时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对西方科学、民主以及进化论的吸收。

关键词:《孟子微》;康有为;儒家

一、《孟子微》与儒家的济世情怀

众所周知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都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是到了秦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分化,一派“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另一派注重心性修养,很少谈治国平天下。后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孟子的阐发也多侧重其心性修养。康有为本身就出生于一个“理学传家”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曾从学于广东名儒朱次琦,在那里受到“经世致用”的积极影响,并接受了陆王心学。(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但是这些都未让他找到出路,恰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思想的涌入,使他开始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民主制度。他的思想由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转移到儒家的政治制度建构上,寻找理论重建和社会制度的转型。

《孟子微》作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也就是说《孟子微》中的很多思想与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是一贯的。为了赋予儒家思想以新的内涵,之前康氏已经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若要问康氏为何还要作《孟子微》,究其根源,是想从原典出发,通过经典的光芒传播其新意。昔庄生称孔子之道,原天地,本神明,育万物,本末精粗四通六闭,其运无乎不在。后学各得其一体,寡能见天地之荣,故闇而不明,引而不发,而大道遂为天下裂。嗟夫!盖颜子早殁,而孔子微言大义不能传矣。…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授业于子思之门,深的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故论人性,则主善而本仁,始于孝悌,终于推民物,论修学,则养气而知言,始于资深逢源,终于塞天地,论法制,则本于不忍之仁,推心于亲亲、仁民、爱物,法乎尧舜之平世。盖本于内,专重扩充,持源以往,浩然旁沛橘汗,若决江河波涛澜汗。传平世大同之仁道,得孔子之本者也。

这段不仅可以看出康有为对孟子推崇备至,认为孟子能够接续孔子一以贯之的天道人性,而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法尧舜之平世。另一方面康有为还指出“仁心”与“仁政”的关系,他认为仁爱之心存之于圣贤之心为“仁心”,圣贤用此心治国平天下则为“仁政”。也就是“内而根于仁心,外而发为仁政”康有为认为在当时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之时与战国时期有一定的共同点,都是处于乱世之中,政治制度亟待变革。因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孔孟的关于政治制度变革的思想早已隐而不彰,被君主专制制度所回避。因为他认为“仁心”发于内,指个体修身和为人处世,但当民族危机严重的当时,只有通过外在的制度性的变革来化解民族危机。

康有为对于民本的阐释基本等同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民主与民本,是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下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民本适应于封建社会,它以国君为主体,以实现主权在民为目的;而民主则与资本主义以来的近现代政治制度相适应,它以国民为主体,以实现主权在民为目的。他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与君主的关系比照西方的总统和议会的关系,将中国的柬议制度与西方的弹劾制度作比较。孟子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康有为对孟子的民为邦本进行阐发,但是他所阐发的是西方自由意义上的民主,他所说的是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权利等同他说“人人皆天生,故不曰国民而曰天民;人人既是天生则直隶于天,人人皆独立而平等,人人皆同胞而亲如兄弟。”在此他不仅将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孟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而且将王道拓展到天道,并且将人与人的关系也进一步拉近。他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由并且平等的。既然人人是平等的,那么君王也就不比一般的老百姓拥有更多的权力,国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

盖国者,民之国也,故一切忧乐与民同之。孟子无事非为民,无言非为民,而陈太平之义,莫若同民之旨矣。此托于君主同民,君民共主之政体也,故托于文王。

既然国家为全体成员共享,那么国家的领袖也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全民公举。这就从孟子的性善说引出了现代民主观念,也是第一次从中国的民本观念发展到了现代民主观念。康有为把“社会契约”作为所谓“授民权,开议会”之民主政治成立的基础,他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乃基于被统治者之委任,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契约的关系。他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章道: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事腭雇之司理人而。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然总统的任群官,群官得任庶僚,所谓“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也。今美、法、瑞士及南美各国皆行之,近于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也。孟子已早发明之。

此说这一说法与洛克的社会契约论颇有相似之处,孟子只是从治理天下的角度來探讨,强调在上位的人要以社稷和民心为重。康有为认为西方民主之所以繁荣昌盛是因为公民具有主人翁意识,而中国人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他想用西方的民主唤醒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大同社会来达到一种社会和谐的状态。

二、从《孟子微》看儒家变的思想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有变的传统,既有“周武革命”的史实又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迥”的论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特色,会发生不同的事,虽然儒家思想重视“经”的博古通今,但是同样强调“权变”的原则。既要重视“经”的作用,又要懂得事随时移,及时权变。为了给变法维新提供哲学上的依据他不仅用“变易”的思想与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而且借鉴了汉代的公羊学并提出“公羊三世”的进化史观。他曾对“三世说”作了这样的说明“一世之中,又有三世,…故可推为九世,又可推八十一世。”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乃是一条极为细微的量的渐近线,通过点点滴滴的改良,最终一点点革除弊漏,走向一种开明的民主社会。康有为对孟子的“自得”与“权变”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对《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诠释为

凡学之未有得者,或节性而循规矩而守礼法,或好高而尚矫激徇名行,皆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若是者,非徒在人见其竭蹶,反己亦见其杌臬,所入既浅,所获无多。…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康有为权衡时势而追求伦理创新的深刻理解。他从西方的自由的理念看出中国人缺乏主体性,缺乏自我意识,中国人只是在模仿别人,对礼法、道德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他的目的是为了启发民智,使百姓回归对于最本真的权利和自由的追寻。

客观地说任何的变革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而康有为的变法设想却超出了他同时代人的接受程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不可能获得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也难以获得利益阶层和特权阶层的认可。这是他变法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成为近代史上悲剧人物的根源。他想救民于水火,但他的策略却是像西方一样发展近代工业,或许这是他在自己的政治改革奠定经济基础,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服众。他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如果仍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势必会落后挨打。他认为中国学习西方只是一块跳板,等到中国的工商业发达的时候,政治制度自然会趋于完善,华夏文化也会重振雄风。他所提倡的通过富民来发展经济,无非是為了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他认为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国家民族意识,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每个人个人的修身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对待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辩康有为也有不同的看法,他将利解构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阐释“利国”和“利天下”,揭示了“利”的普遍性,康有为承认了一个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人类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谋取利益,他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正视了“利益”的存在,没有半点回避。他在揭示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时,意识到道德协调人的利益关系的作用。综上所述,康有为将儒家的天道与人性,心性修养与道德革新有机融合,将儒家的人文关怀与时代的病症相结合。特别是经世明道、鉴古知今、究往穷来,求其“变”又求其“久”的精神。康有为的《孟子微》就是整合儒家精神的特色,将儒家的精华融入到对孟子的评价当中,其中借鉴了戴震、颜元、顾炎武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康有为兼顾了东方与西方,兼顾了西方的民主、科学与中国的天道、人性,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钟贤培主编《康有为思想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2]康有为著.《孟子微》.[M]中华书局.1987年9月第一版.

[3]张锡勤著.《中国近代思想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康有为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