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手工坊如何用12年改变一代匠人的命运
2017-07-03
·可圈可点·
依文手工坊如何用12年改变一代匠人的命运
依文手工坊刺绣作品展示。
“我一直想的就是用公益的心、商业的手法,把非遗传承做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说这番话时,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正在展示一张依文手工坊在12年探索中形成的运作模式图。
在6月8日“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暨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学术研讨会的“依文集团手工坊数字化研究成果发布”环节中,夏华分享了近年来挖掘、研究、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成果。
12年前,依文集团以公益情怀创立了“依文·中国手工坊”,搭建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12年来,依文手工坊为贫困地区数千位绣娘在深山中建造手工艺术工作室、博物馆,提炼出宝贵的中国纹饰及传统工艺数据库,用时尚和现代商业的方式改变着一代匠人的命运,助力中国工匠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用心行走,十二年矢志不渝
与很多钟情于非遗之美的人士一样,夏华很快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同时却也面临着大量的手工艺人生活在偏远贫困山区,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谋职业,古老的匠人文化面临失传的窘境。
为此,依文手工坊对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和布依族流传千百年的手绣工艺,作了大规模调查和挖掘,以此为这一文化传承和扶贫就业找到新路径。
12年间,夏华亲自带领依文手工坊团队,穿梭在城市和大山之间。
他们挨家挨户寻找绣娘,为她们建立家庭工作室。他们走访了册亨县十多个布依族村寨,在黔西南州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落,与绣娘亲近交流,亲身体会那些鲜为人知的、最自然淳朴的文化和心手相传的世代工艺。在古朴村寨间,跟老绣娘一起织布,深入感受她们在岁月中用一针一线绣出的爱与希望。
夏华介绍说,12年来,依文手工坊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建设手工艺博物馆、打造高端手工艺体验之旅、建立手工纹样数据库等方式,搭建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
为此,依文12年来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资金、时间,还有爱和心血,然后,夏华找到了一个心中的模式。
探索良性保护,反哺非遗地域经济发展
对于绣娘工作室,依文集团在资金、销售、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带动民间绣娘加入到现代手工艺行业中。手工艺博物馆方面,目前依文集团已建立13座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博物馆,实现对手工艺品的保护收藏,博物馆对绣娘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更成为手工艺人培训和设计师考察的交流基地。
打造高端手工艺体验之旅方面,依文·中国手工坊平台依靠众多优秀企业家的公益力量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组织、机构以及国内外大量的优秀设计师等资源,开发了以绣娘博物馆为主题的高端手工艺体验精品线路10余条,通过特色旅游,整合资源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依文建立起的手工纹样数据库,坚持利用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互联网+”发展模式,通过数据库资源匹配,吸纳全球高端设计师及创意机构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最精髓文化元素在现代时尚生活中的应用和产品产出。
可以说,依文集团开拓了民族手工艺的国际化展示和商业渠道,形成商业价值上的有力实践,促成了传统手工艺反哺非遗地域经济发展,探索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长期良性保护方式。
精准扶贫,践行文化公益事业
如今,依文手工坊已吸引贵州地区的3000多名少数民族绣娘加入其中。随着她们的作品走出深山,悠悠千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正带给世界新的时尚。在加入手工坊的绣娘中,已有200多人与国内外企业有订单合作。
加入中国手工艺联盟的二十多家机构中,前Lanvin设计师Alber Elbaz、“世界婚纱女王”桂由美、英国B&H创意平台等知名品牌,都在使用这些绣娘的绣品工艺和纹样。
依文·中国手工坊推出的“绣梦计划”等项目,一定程度解决了偏远贫困地区人口就业,让精准扶贫事业能够有效落地;同时成功地让部分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绣娘留乡创业,还在一定程度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专项人才培养方向上,手工坊团队倾注了大量心力,参加完成精准扶贫研修培训等,并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学院项目,让山里喜欢民间艺术的孩子能够通过中国手工坊职业教育学院学有所成,手工艺得以传承。
依文·中国手工坊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此,夏华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四项待解事项,并提出了统筹制定整体规划以集中优质资源、设立职业教育学院以传承濒危手艺、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以推动持续发展、共同做好宣传推广以提升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提议。
夏华表示,依文手工坊一直根植和服务于我国偏远贫困山区,未来还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这份事业,为当地百姓造福,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做出贡献,在激励中传承匠心,以公益情怀砥砺前行,让中国珍贵的民族艺术可以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绣娘脸上的纹路掩饰不住流淌的岁月,如同那些艰辛里磨练的苦难与伟大,平凡下的宁静和柔软力量,总是能给城市霓虹之中的人们带来内心深处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