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振兴传统工艺”的理论与实践
2017-07-03
·余音袅袅·
一场“振兴传统工艺”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6月8日,“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渐入佳境,并掀起纺织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轮热潮。当日下午,“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暨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恭王府如约而至。
来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文化部非遗司等单位的嘉宾,以及企业界、设计界、学术界、地方政府的嘉宾和代表聚集一堂,深入探讨了传统服装服饰的技艺元素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时尚,以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依文集团手工坊数字化研究成果发布。
纺织服装企业为“振兴”而探索
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介绍说,文化部对传统非遗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传统纺、织、染、印、绣技艺类项目共107项目,包括桑蚕丝类20项、棉纺织类7项、麻纺1项、毛纺9项、印染类12项、刺绣35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评价说,此次参与“锦绣中华”系列活动的依文集团和名瑞集团是行业中的代表型企业。
依文集团不仅深入到贵州,将黔西南地区优秀的传统工艺通过现代服装的设计手法制作体现出来,更形成了一个让传统技艺和品牌市场对接的“互联网+”平台,成为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而名瑞是做婚纱晚礼服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围绕中国嫁衣文化,将潮绣工艺做出了传承与创新,此外,还发起成立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其在巴黎举行的刺绣艺术展更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中涵表示,名瑞用了60年找到了初心,企业要用商业运作的初心去保护非遗。他提出,非遗必须要走到生活中,找到年轻人的痛点,而不是只能走进博物馆。同时,文化也将成为商业可持续的价值核心点。
蔡中涵还以他独特的视角提出了“手工绣娘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最具价值的职业”的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来袭,会替代很多如今“高大上”的职业,唯有手工艺是没办法替代的,这将令中国手工艺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这个春天中的一个现实,就是它必须跟所有商业生活相结合,那么,衣食住行中的“衣”首当其冲。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软实力也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未来商业运作可持续化的关键点。
在“依文集团手工坊数字化研究成果发布”环节,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分享了近年来挖掘、研究、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成果。
强强联手促非遗传承
为了推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战略,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精神,此次研讨会期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介绍,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是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纺织行业组织,十分重视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全方位、系统化开展纺织类非遗保护工作,促进纺织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国家品牌,增强文化自信。
双方今后将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提升、标准研究、展览展示、文创研发等领域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相关的非遗研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纺织类)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开展非遗与传统服装服饰研发与设计、非遗与文创衍生品开发等项目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对于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于如何传承与创新发展传统技艺,嘉宾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提议,将传统工艺的振兴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结合,还提议要注重收集实物标本,以此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吴波则更为关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她提出通过一些话题性的传播方式将非遗进行高端化的传播,并用融入生活的现代手法将非遗传承下去。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从传播的角度提出,打造一个非遗的生态平台。他认为,要注重非遗传播的核心关键词;建立绣娘数据库,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同时,非遗传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
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副调研员孙占伟对交流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孙占伟介绍说,近年来,文化部非遗司主要从能力建设、巩固保护传承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方面,来重点推进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这一工作中,文化部非遗司主要坚持了三个理念:一是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计划,通过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使非遗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最终变成博物馆里面的文物,而是在现代生活里焕发它的活力。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文化生态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人、保护非遗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提高中保护。最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既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在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