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2017-07-01张恒旭王日照刘玉田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电气工程电气

张恒旭, 王日照, 刘玉田

(山东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

我国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张恒旭, 王日照, 刘玉田

(山东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

了解我国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现状,是提升学科人才培养水平、满足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人才需求的基础。本文阐述了我国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现状,并与国外高校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和人才培养框架制定提供思路。

全球能源互联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

0 引言

能源作为现代化的动力,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福祉。自工业化以来近三百年的现代能源工业发展期间,化石能源大量开发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将是大势所趋。为统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推进能源革命,全球能源互联网应运而生[1]。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2016年3月30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吴洪波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致辞时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联合国将积极组织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

全球能源互联网恢弘构想的实现将全面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但同时也面临多方位的挑战,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迫切需要综合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应用型领军人才的出现。以西方为蓝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了全方位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调研了我国具有代表性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体系等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现状,指出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更新速度慢、前瞻性不强和趋同性等缺点,并与国外典型高校进行了对比。本文对于探讨适应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电气人才培养新需求和制定人才培养框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需求,我国设立了与政治密切结合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凝聚人心,但偏重于强调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培养目标开始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加快了“”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中期,培养目标朝着分化的方向发展,学术目标、经济目标和质量意识凸显出来,同时将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升至等同于政治素质的地位,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人才”。随着国家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的种种需求,各高校逐渐开始进行内部教育改革,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之,高素养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成为了21世纪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

1.2 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通过对国内具有代表性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发现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扎实基础继续深造的学术型人才;二是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从事电力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这其中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扎实电力系统知识具有技能性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二是掌握传统电力知识及电力电子、计算机和经济等相关知识的高级工程师和专业管理人才;三是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行业发展引领者。

经过不断调整,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趋科学和完善,其特点总结如下:

1)培养目标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

我国工业体系建设在不断进步,社会和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中。在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比如我国工业化初期,电力发展以满足负荷需求为最重要目的,所需人才偏重于熟悉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伟大战略的提出,电气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时俱进。

2)注重道德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杨叔子先生在相关文章中提出:“大学的主旋律应该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一段时间里,媒体曝光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道德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道德缺失的高学历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往往对社会具有更大的破坏力。所以教育的初衷应为育人,即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电气学科人才培养不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和电力行业发展的工具人,而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和谐统一全面发展的人才。

3)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呈现出系统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此单纯掌握传统电气工程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乃至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电力行业发展中健康成长。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加速能源转型的重大工程,涉及到能源、材料、信息、控制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所需人才必然是知识多元化的复合人才。

4)注重培养人才的持续学习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持续快速更新、知识量急剧增加的今天,无论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多少知识,都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失去持续学习能力者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大学四年,学生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贯穿于一生的学习与发展中。

1.3 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本文对我校电气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分析,进而评估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表1显示了我校2009年-2013年五年内本科毕业生去向的统计情况,图1显示了五年内毕业生去向的占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每年有接近一半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家电网公司录用,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仍有70%以上的进入国家电网工作,且大部分从事工程运行与调试、设计开发及工程研究以及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等工作。当前的培养目标依然能够满足电力行业目前发展需求,但是在大力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今后,这样培养目标显得单薄了些。立足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人才的需求,重新提升培养目标,培养大批现代化电气人应是当务之急。

表1 09-13年我校电气毕业生去向统计表

图1 09-13年毕业生去向占比

近年我校分配到发电及设备制造单位的人数约占毕业总人数的15%,由于大规模的电网建设与工程改造,刺激了电力设备市场的发展。然而,现行培养目标中对于电气设备的认知及操作能力要求甚微,毕业生进入岗位工作后仍需较长适应期。

每年还有10%的毕业生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部分毕业生自身能力急待提高,而更多的毕业生对电气行业兴趣不足。因此在培养目标中应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增加毕业生就业面,使其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总体上,在我国,不同院校的电气专业长期保持着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教育部提出的电气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电气专业排名前18位高校的电气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其中有6所高校没有根据其学科优势设立各自独特的培养目标,只是服从于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这其中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原因,也与各校自主办学的权限有限、还与大学管理层缺乏创新、偏重学习和移植,而且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存在偏差有关。各院校人才培养应立足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其学科优势和定位,确定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国内外高校电气学科人才培养对比

2.1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培养目标差异性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一般都在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按照平衡各校自己的学科优势及社会人才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制定出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切实可行的电气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具有代表性大学电气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就各具特色。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组件与系统相结合、信息与能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交叉学科并乐于发现知识的思维意识。华中科技大学通过拓展与创新学科研究方向,将传统电气工程学科方向扩展到超导电力、等离子体等强电磁工程领域,并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成果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制定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山东大学作为国内首批教育部电气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单位之一,以强互动、重实践为特色,注重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东南大学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培养具有将电气工程领域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潜能,注重培养具有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能力的电气专业人才。

2.2 国内外高校电气人才培养对比

美国电气工程教育代表了世界水平。综合美国高校的电气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方案与我国存在明显差异。中美大学电气人才培养差异总结如表2所示:

3 我国电气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现状

3.1 课程设置与理论教学

我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在多次研讨交流、整合与调整之后,在课程设置上差异不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通识核心教育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尽管培养目标不断更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在深入进行,但是就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而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表2 中美大学电气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1)依然保持“专业化”培养模式。虽然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课程设置明显没有跟进培养目标的要求,依然延续着“专业化”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更多的还是局限于电气工程领域,虽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但是其深度和广度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与通信、信息课程太少而且学习内容过于基础,经济学的课程只在几所高校进行了设置。另外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需要电气人才具备大能源观和环境观,此类相关课程还有待设置。

(2) 现有专业课程存在连贯性不够,存在碎片化严重、整体性欠缺的弊端,学生尽管学习了很多门专业课程,但仍然很难从全局视角理解电力宏观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远远也不能满足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创新型电气人才的要求。

(3)强调其工具性,忽略实用性。就英语学科而言,过分重视语法学习,忽视了实际语境中英语的应用能力,忽略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另外,选修课程量普遍较小,而且系列化、模块化不强,学生在避免与必修课冲突的前提下可选择的课程太少,影响了其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2 实践教学

从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师有鲜明特点,但总体质量较世界一流高校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4],存在问题总结如表3所示:

表3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电气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但仍有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颇具特色。清华大学利用电气行业背景优势,与电气领域的顶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多处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自愿选择,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学习为补充的新型本科生产实习模式,在实践培养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符合自己志趣和意愿的实践单位,加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华中科技大学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素质。依托国家电网、核电、华电等多家电力生产和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山东大学电气卓越班在大二期间就接触行业实际工程项目,并且还为学生们安排特高压交直流变电站参观、三周的电厂跟班实习以及大四一年的电力咨询院实习等丰富的实习计划,校企联合“3+1”培养计划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行业认知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 结语

本文收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体系等数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现状,比较了国内外高校电气人才培养的差异。希望可以为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人才需求分析提供借鉴,为制定人才培养建设框架提供思路,为电气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依据。

[1] 刘振亚主编. 全球能源互联网[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年2月

[2] 魏立明,韩成浩,王琮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3, 30(01):91-93。

[3] 赵晓闻, 林健.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武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11(02):33-41。

[4] 董嘉佳, 于歆杰, 康重庆, 曹海翔. 构建有电气工程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J]. 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04):132-135。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hina

ZHANG Heng-xu, WANG Ri-zhao, LIU Yu-tian

(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061,Chin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s of enhancing talent cultivation level and satisfying the talent demand of constructing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This paper st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ares with the universities overseas. This paper about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talent cultivation situ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hina will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demand and advice of electrical talent cultivation.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2016-05-06;

2016-09-13

张恒旭(1975-),男,教授、主要从事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模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zhanghx@sdu.edu.cn

G420

A

1008-0686(2017)02-0005-0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电气工程电气
八方电气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