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最好是高不成低不就
2017-07-01吴淡如
吴淡如
我刚出社会之前,有位知名的社会学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说 台湾适婚年龄女多男少,比例失 衡,呼吁女人不要变成大龄剩女。
当时,家有女儿的都緊张, 仿佛女人身价顿时下跌、男人也紧俏起来。
“你呀,眼光别太高……”这句话,大概就是当时流行起来的。
我那时很不喜欢这种“要赶 着抢才会有人娶”的说法。“会不会幸福”比“有没有人嫁”重要得多吧。
而且,要嫁其中对的那一个, 总不能因为僧多粥少就放下脸来抢饭吃吧。 “有自己的眼光”有什么错 呢?如果不顾自己的眼光,那除非是你评估错,否则婚姻铁定错。 眼光若高,为了有人娶就来放低,婚后不可能真会甘心付出。 爱王子却嫁了青蛙的女人,除非遇上奇迹,人生只有默默承受青蛙的黏液。
每个世代女人的择偶眼光高低不同。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谈及日本未婚职业妇女择偶条件的变化,的确有趣。
30年前,日本女人要高就,讲 “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 后来随着经济泡沫化,眼光就踏实了,变成“三平”:平均的收入,平凡的外貌和平稳的性格。 这样的男人,可以让她们过着平淡的生活。 然后,又变成了现代的“四低”: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低成本。低姿态,不是卑躬屈膝的意思,指的是不耍大男人 ;低依赖是自己独立,不会事事叫老婆;低风险是指能够保饭碗,不被裁员 ;低成本指的是生活节约。 日本男人也要“四低”女人 :低干涉、低要求、低波动(不动不动就翻脸)和低成本(不要虚荣)。
以前的女人,很怕被人家说是“大龄剩女”。我常听到三四十岁的单身女子自我解嘲 :“哈,我 就是嫁不出去。”或说:“对啦,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心里倒是坦荡荡的。
能自我解嘲,表示不自卑。 历史上的女性伟人,其实不少是没嫁出去的,像特丽莎修女, 像南丁格尔。嫁不出去又怎么样?
人要找到“中意”的人很难。 差太多,是一时怜悯,假装成了爱情,清醒之后,会怀疑自己眼 前是不是长了茧! 若对象的程度和层次比她们好太多,通常是女人都得花一生来迎合,也会迈入为了争取认同而失去自己的喜怒哀乐。开个玩笑说, 就算是聪明如武则天(进宫绝对是 “高就”),她到了老年才能做皇帝, 豁出去称心如意做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