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生命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
2017-07-01陶继新
陶继新
写作对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来说,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不愿写作,写不好文章,成了不少人一个难解的“方程”。可管建刚老师和他的学生,却对写作保持着持久的热情,而且常年有佳作不断问世。而他自己,更是创造了自2005年出版第一本专著以来,每年都有著作问世的奇迹。
可初为人师的管建刚,不但称不上优秀的教师,甚至连合格都要打上问号。而且,他既不喜欢当语文教师,也不会写文章。
那么,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初为人师时的彷徨与焦灼
1991年暑假,管建刚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毕业,未上讲台,就得了一场大病,卧床治病将近一年之久。直到1992年的5月,他才勉强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
怎样教语文,不知道;如何写作,更不知道。
与其说教学,不如说在养病。
两三年后,身体好了,可家里又出事了。父亲跟人合伙办厂,欠了一大笔债,残局与债务留给了父亲。
看着六神无主、痛苦不已的父母,管建刚只好当起了这个破败厂子的厂长。
一边教学,一边办厂;教学是副业,办厂是主业。
三年之后,债务还清,何去何从?母亲说,儿子生过大病,还是当个教师吧。
是时,已是1997年的年底。
散文《三月》发表改写人生
1998年初春时节,管建刚悠闲地走在通往学校的田间小路上,看着泛绿的庄稼与小草,不由得慨叹大自然竟是如此之美。
没有了办厂时的焦灼与紧张,有的只是与天地合一的美妙感。“情动而辞发。”管建刚触景生情,写出了他的第一篇散文《三月》。几经修改,最终有了一篇三百来字的短文。
突然萌发一个念头,何不将它投到《吴江日报》?
他知道,此举有点“异想天开”,投去也一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于是,也不由得笑起自己怎么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
可文章竟然发出来了!包括管建刚本人在內,所有人都感到惊诧。管建刚大着胆子走进了吴江日报社,见到了编发《三月》的编辑。
编辑坦言,报纸就要付印的时候,有个角落尚有一块比较小的地方空着,排上管建刚的《三月》,恰巧能填补这个空白,于是就随手将它编到了这天的报纸上。
编辑随后对管建刚说,这虽然有偶然的因素,可你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临行,编辑握着管建刚的手,非常热情地对他说:“再写了散文,继续给我们投稿啊!”
热血沸腾,兴奋不已。
写作的欲望,由此被彻彻底底地撩拨起来。
由《三月》始,就应当有《四月》的续。
每天上下班的往返路上,管建刚一边仔细观看沿路的风景,一边思考如何将其变成文字。到了学校或回到家里,他便将所见所感写成文字,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终于写成了四百来字的散文《四月》,然后,毫不犹豫地投到《吴江日报》。
结果,又在报纸的一个角落发表了!
同办公室的老师鼓励他说:“你再写篇《五月》吧!”
其实,管建刚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平时很少阅读,即使有话要写,也往往因为词不达意,再难写出更好一些的散文了。
写不下去怎么办?他想到了阅读。
开始读的是刘绍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为其语言的生动、活泼、含蓄、优美和富有节奏而倾倒,作者所展示的乡风水色、世俗人情,既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又让人领略到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质。
管建刚在惊叹刘绍棠写作妙趣的同时,开始研读其是如何写出来的。
他发现,刘绍棠只有中学文凭,可他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才有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看来,文化的滋养与生命阅历的和谐,才能让写作聚集流淌不尽的活水。
管建刚此后的写作,就不只是驻足于观察生活一个层面,同时也每天游弋于阅读的海洋里。
《五月》发表之后,他的每月一篇散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1998年10月,管建刚对爱人说,为了方便写作,要买一台电脑;为了方便投稿,还要买一台打印机。这对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来说,当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向爱人保证,一定加倍努力,多写稿子,用稿费将这笔钱挣回来。
电脑与打印机落户于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家里,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于是,就有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与探寻。这更加激发了管建刚的写作热情,他要让爱人及大家看到,有了电脑与打印机的他,写起文章来一定会如虎添翼。
从此,每天晚上7点到9点,管建刚便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桌前写作,每周完成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冬天家里没有暖气,手脚冰凉,如何写作?
爱人为管建刚准备了一只装满棉花的箱子,写作的时候,他就把双脚伸到箱子里;爱人又制作了一双手套,只露出手指,便于他敲打键盘。
在一般人看来,这一定是一种折磨与受罪,可对于管建刚来说,那绝对是一种高级享受。因为自己不但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在当时属于奢侈品的电脑和打印机,还有爱人的呵护,特别是有更多更好的文章持续不断地完成和发表。
管建刚振奋不已,写作成了他最重要也最美好的事情。
到《十二月》发表的时候,管建刚的散文不但有了形散而神聚的共性特点,还有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风格与乡土情结。
中心校甚至县城的一些教师与领导,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
写作,原来可以赢得这么多人的尊重!
自信心大增的管建刚,不再觉得教师只是一个混日子的差使,而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与此同步而进的,还有其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
以写促读与以读促写让其生命有了新的气象的同时,他也在思考,以读促教与以教促读同样可以演绎出万千的精彩。
管建刚开始尝试着写教育故事与教学论文,并在199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荣获了二等奖。
领奖的时候,又恰巧与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同住一屋。他好奇地发现,参会的人们纷纷前来向薛法根老师请教,宛若拜见电影电视明星一样,对薛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一位优秀教师,还可以如此风光无限!
于是,他天天跟在薛法根老师后面,悄悄地学习,并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成为像薛法根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
再回到学校的时候,尽管还是那个村小,可由于有了志在远方的抱负,他便觉得那个村小成了他腾飞的必由之地。
办报激发学生发表习作的欲望
管建刚的写作激情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表,它有着永不消尽的魅力,支持着他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章发表中获取生命的动力。
管建刚想,大人如此,孩子尤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开辟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他们也一定会在激扬文字时兴奋不已,持续成长。
管建刚是一个有想法就有行动的人。
2000年春天,管建刚与他所教的学生一起,编辑“出版”了第一份《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一期的报纸来稿,全是本班学生一周内所写的作文。在上面发表作文的学生,一个个骄傲得像小公主似的。作文尚未见诸报端的学生,也在摩拳擦掌,试图在下一期上能有自己的“大作”问世。于是,作文,不再被学生视作难以完成的作业,而是成了自己内心的美好渴望。
正当学生们沉浸在办报初期的兴奋中的时候,管建刚却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出院时,学生们竟然用自己编辑、排版、印刷的三期《班级作文周报》来欢迎他的归来。
今天谈及此事,管建刚依然激动不已。因为他发现,这份报纸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习作的载体,同时也铭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一位已经读高二的同学曾这样写信给管老师:“再回首,看当时的那些《周报》那些故事,幸福的眼泪就会‘啪嗒啪嗒地掉下来。”
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童年幸福与否,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影响到其未来的幸福。好的写作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并让这种幸福感持续不断地向其未来的生命延伸。
三大活动构建写作的动力支持系统
学生对《班级作文周刊》这样的新生事物多会产生兴趣,可他们也容易喜新厌旧。学生们的兴趣持续了两个多月,他们便不再感到新奇,写作的动力也逐渐减弱。
让新奇时时发生,让新的目标不断呈现,才能让学生永葆写作的激情。
一、“等级评奖”活动
了知学生心理状态与写作妙趣的管建刚,很快想出了一个妙招——“等级评奖”活动。
学生在《班级作文周刊》上发表作文一篇,就可以获得一张用名片纸制作的“刊用纪念卡”。每出版一期报纸,便在全班举行一次隆重的发卡仪式。纪念卡上还有管建刚老师亲笔写的鼓励性语言,如“你的作文真棒,相信你会‘更上一层楼的!”“未来的小作家,从这里起飞吧!”“童年美好的记忆,留在了你的作文上,也留在了老师的心里。”
“刊用纪念卡”不但成了写作水平高的象征,还在学生的心里生成一种自豪感,进而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
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此后如果再在《班级作文周刊》上发表5篇作文,则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就可以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此后再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刊出2~3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出版的报刊上发表一两篇作文后,便可以摘取最高奖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享有出版一期“个人专刊”的资格,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作文全部出自这名学生之手,并面向全校发行。
提升作文获奖等级,是每个学生的心理向往。每提升一个获奖等级,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学生就要主动地读书与观察生活,研究写作的方法技巧。
当学生的优秀作文蜂拥迭出的时候,不少学生的内在动力自然也就自我启动。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那么,我们也不妨说:“写作由己,岂有外力哉?”
二、“积分”活动
继“刊用纪念卡”之后,管建刚又推出了一个举措——“积分”活动,从而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推向了高潮。
所谓“积分”活動,即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每发表一篇习作,就获得一张用名片纸制作的与这篇习作字数相等的积分卡,其上还印有如下的话语:“祝贺您的习作《?摇?摇?摇?摇?摇》在第( )期《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据统计,您的这篇习作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每个学期积分卡上累积的总分,就成了学生“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
“积分”活动分为基分、扣分、加分项目和排行榜。
基分。即学生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积分。
扣分。小作者如有错别字、病句与标点符号错误或抄袭,则根据规定扣除相应分数,用于奖励发现这些错误的四人评审小组成员。这一举措,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还让学生写作时更加认真,评审小组评审时更加仔细,从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负责任的品质。
加分共有四个项目。
项目一,《班级作文周报》编辑部每月举办一次“点题征文”活动,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
项目二,如果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上期佳作”,则加100分;在正式报刊发表,则加300分。
项目三,学生一个月按要求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
项目四,学生每出一期“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还要在“作文活动课”上为其开一场“作品分析会”。
排行榜。每一篇发表作文的积分和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利用word里的“工具”统计好,记录在excel文档里,月底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军团按积分多少排序,前10名为第一军团,第11~20名为第二军团,第21~30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并为他们合影留念。排行榜每月一次,到了下一个月,重新开始。
为了进入上一层次的军团,为了获得冠军等,学生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育了学生不怕失败和取得佳绩不骄不傲的品质。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一些习作,语言的自然生动与内容的丰富新奇,甚至会让教师生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的感叹。即使那些未必被教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有的时候也会如一批黑马一样一跃而出,给大家一个惊喜。
同学们发现,写作竟然是如此的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只是提高了写作水平,还由此喜欢上了写作,也爱上了生活与学习。
童年,因有了这份特殊的文字记载,就有了永不消逝的美好。
三、“稿费”活动
教师发表文章,会得到人们对其教研水平的认可,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同时,还能拿到稿费,增加经济收入。这成了一些优秀教师持续写作的重要动力源。管建刚,正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
那么,小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习作的时候,如果也能得到一笔稿费,同样会成为其积极写作的一个动力支持。
于是,“稿费”活动便在管建刚的班里拉开了序幕。
不过,学生所得稿费,并非真钱,而是制作在名片纸上的模拟稿费单,上有“《班级作文周报》第?摇 ?摇?摇?摇期稿费?摇 ?摇?摇?摇元?摇?摇?摇?摇 角”字样及编辑部公章。
虽非真钱,却能以稿费单换取课外书。每期报纸发放的“稿费”约为50元,每千字作文“稿费”6元。一个学期,需要1000元左右的购书钱。
第一年的购书钱来自管建刚与他的学生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稿费,以及学校的奖励。后来,一些教师参与到他的作文教改中来,经费就有了更多的来源:一是学校科研经费,二是家长资助,三是适当收费。
收到“稿费”的学生,个个眉飞色舞,写作的热情与日俱增。而读书量的增加,又为其写好作文注入了精神能量。越来越多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一周写几篇作文者,比比皆是。
但有的学生为了多拿“稿费”,一篇作文长达数千字,冗长无用之语时有出现。为此,管建刚提高了发表作文的录用门槛。于是,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如果教师指出某个学生的作文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他就会立刻记在纸上与心里,认认真真修改。结果,《班级作文周报》不但有了更加丰沛的稿源,也有了更高的质量。
与此同时,管建刚向学生承诺,每刊出一期“个人专刊”,奖励“稿费”10元。结果,积极写作,渴望出版“个人专刊”的学生也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
虽在同一班,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只发表水平高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一般特别是比较差的学生作文就永远不可能见报。具有“有教无类”思想的管建刚,开始思考在调动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激情的同时,也让水平一般尤其是写不好作文的学生也能热血沸腾地投入其中。为此,他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眾版”,每千字5元。C、D版“稿酬”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
管建刚认为,学生尚在成长之中,不能用当下写作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来判定其未来写作的成就大小。他的写作教学,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发表文章的平台,让他们都能生成“我能行”的自信,从而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等级评奖”活动、“积分”活动和“稿费”活动,不仅成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的三大动力支持系统,也唤醒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受到激励与鼓舞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摇曳出童年学校生活里的一道又一道美好的精神风景。
也许有人会说,为发表与受到激励而写作,精神层次是不是有点儿低了。其实,我们不要只看到这一当下的表象,更要看到其后延伸的意义。
当初管建刚写作的动机也未必高尚,可是,由此生成的对写作的热爱与追求,却成了他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管建刚,不会再为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写作,也不只为了摆脱生存与教学的困境而写作,而是有了一种生命成长的需求。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而活法却有千万种。让自己的生命闪烁耀眼光华的时候,再去引领学生走向积极的人生之路,我觉得,管建刚不但有了当下的成功,也有了精神高尚的况味。
写至此处,笔者对管建刚老师更是多了一份敬仰之情。从其个人写作突围到学生们作文的群星灿烂,不正是一场“作文教学革命”吗?
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不但有“革故”,更要有“鼎新”。管建刚与他的学生,则实现了这种超越,从而共同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
链接:
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2008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教学名师,苏州教育名家。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2014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2015年出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2016年3月出版《和女儿谈》,2016年6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全程带班录(四年级)》《我的全程带班录(五年级)》《我的全程带班录(六年级)》,以及《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即将出版《我不是班主任》《我的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