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共享的真相无人式消费终端在崛起

2017-07-01夏毅鸣

创业邦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额滴滴无人

夏毅鸣

以小额支付为基础,以共享单车为先锋,意外打开了这个尘封的线下市场。

最近一直有人开玩笑问:到底“共享男(女)友”是不是一门估值10亿人民币的好生意?

既然有那么多人关心,那不如认真思考一下——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们)不符合可小额支付、可快速复制、无人式管理、高坪效和多场景这些终端特征。

很多人都被“共享”一词给忽悠了。这波共享新经济,是以中国领先全球的小额移动支付为基础、以线上流量被瓜分完毕为前提的一次有备而来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大规模消费升级。

伟大的小额支付和共享单车

老实说,“共享”这个词被这样滥用,实在是因为大家词穷了。尤其是老大哥“共享单车”,总不能叫租赁单车吧,太Low。

一旦有了对标品,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乐于套用一下,为自己的估值添砖加瓦。蹭热度可不仅仅是媒体的专长。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就是Uber和Airbnb这两个典型,也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不过,随着Airbnb在华受阻,Uber和滴滴合并,滴滴又受到重拳政策制约,传统的共享故事早就不性感了。

有一说一,虽然故事性弱了,但是纯粹的共享经济好歹是站稳了脚跟。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有知乎创始人周源背书,罗宾·蔡斯的《共享经济》有WiFi万能钥匙创始人陈大年为其中文版作序,而周、陈二人的公司现在都活得十分性感。

在这个背景下,小额支付和共享单车完全是作为另一个派别硬生生地接过了“共享”的衣钵。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前两天一发布就刷了屏的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媒体在报道时都把“小额支付”和“共享出行”写在了标题里。这两个事物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构建出底层逻辑,后者打下基础。

報告中说,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由2012年的几乎为零增长至2016年的5万亿美金,百元以下小额交易占比快速增长,逐步取代现金。

取代现金事小,激活了一大票的线下生意才是大事。几乎之前所有被“没有零钱”困扰的线下场景都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重构了,所以娃娃机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不过单单取代现金还不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各种鼓励金发放活动可以让大家习惯在付费场景下使用移动支付,但只是替代,无法指望工具来创造需求。

直到2016年底,共享单车横空出世。

共享单车的最大意义,是把押金背后的个人信用还有小额移动支付与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场景结合起来,并且通过一个真正的高频痛点持续性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洗脑,顺手还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简直不能更妙。

充电宝只是无人终端里的一个品类

共享充电宝之所以不“共享”,是因为许多厂商早在共享单车之前就在做这事了。

比较明显的像是2015年底就已创立的掌充(原名滴滴充电)。至于为什么起了一个类似滴滴打车亲戚的名字,创始人薛刚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带上“滴滴”两个字大家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所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和“共享”,无论是含义还是作用都是差不多的。

掌充在天使轮拿了掌门集团也就是陈大年的钱,去年一整年都在小规模铺货测试用户。

薛刚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去年年底,他们的小机柜数据量突然暴涨,使用量激增,一开始他们一头雾水,还以为新出了哪款电量完全不耐用的手机或者超级耗电的App。结果薛刚跑去调研了一下用户,发现原来是摩拜和ofo崛起,教育好了用户,所以大家终于愿意给充电宝交押金了,也愿意花一些小钱充电了。

更明显的变化是街电。新任的CEO原源之前在阿里淘票票和支付宝都任职过。2011年1月他刚加入支付宝项目时也是从底层做起,2013年完成了1亿移动用户的KPI。后来他参与到了一些全球并购中,发现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世界最强水准。

2014年,他带领团队从零到一把整个淘票票的线上售票系统搭建起来,接入了1100多家影院,在电影购票领域完成了一场翻身仗。陈欧能够吸引这样的人加盟聚美,出任街电新CEO,其实是占了移动支付的大便宜。

光速中国A轮1亿人民币投资Hi电,Hi电创始人韩彦却对共享充电宝的风口完全不感冒。

韩彦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互联网第一阶段打的是能够见到的量,第二阶段打的是细分市场,半线下的量,而很不幸,现在只有线下的量可以抢了。他认为,共享充电宝就是线下值得参与的场景中的一个。Hi电是光速中国线下布局的重要一环,不管是流量价值还是渠道价值。至于为什么被炒成了风口,韩彦也不理解。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把共享充电宝的崛起看作是线下流量价值重估的典型,他们在这一拨机会中投资了小电。

在记者看来,这个线下流量价值主要就是指各种提供无人式消费服务的终端,假如我们跳出“共享”这顶帽子,会发现单车、充电宝、汽车、篮球,等等其实都是无人式的消费服务终端,只不过形态不同罢了。

新共享的真相:无人式终端崛起了

可能有人想问,自动售货机之类的无人式终端早就普及了,而且邻国日本也证明未来更成熟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无人设备,但为什么是在现在崛起?

因为隐藏在共享外表下的这拨机会是有红利周期的——红利就是线下流量。不管是充电宝、娃娃机还是迷你KTV,它们和传统的无人设备有本质区别。

关于这个区别,陈洪亮分析得很深刻:传统无人设备是贩卖产品的,而这一拨则是贩卖服务的。

卖服务和卖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实时感知到你的用户。物联网一直想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但没想到被中国的二维码轻松击败(国外更多是用NFC)。

以娃娃机为例,以前你即便投再多的硬币,厂商也只是赚到钱卖出玩具罢了,而现在通过微信扫码付费,维码器这样的支付系统服务商直接可以知道用户身份、使用时间、频次,甚至最后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行为、喜好,最后利用大数据定制一个“抓手”算法。

薛刚在创办掌充前在YY做过一段时间,他表示,不管是娃娃机还是扭蛋机,都和手游里的开宝箱程序是一个套路,“这个行业必然会爆发”。

除了售卖的内容变了,互联网给无人设备的硬件本身也带去了变革。

传统无人设备并非真正的“无人”,实际上它有很高的维护管理成本。因为不能联网,所以一个维护人员只能以地区划分来覆盖周边的设备,接到报修电话随时待命。

在完成互联网化之后,单个维护人员能够覆盖的设备数量大大提升。就拿大家熟悉的共享单车为例好了。为什么ofo在推出定位锁之前被那么多人看衰?因为没有定位就没有数据,这样人工维护成本是降不下来的(当然前提是厂商真的想要维护)。

这是一种双向促进,一方面改造了旧有的无人设备,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了很多新设备,比如迷你KTV、共享篮球机柜。

马笛儿投资执行董事许捷说,共享篮球虽然毛利低,但是相比消费者买一个篮球,节省掉了中间商、区域总代理、商户等至少三个环节。因为节省了购买成本和人力成本,一个篮球的全生命周期,其产生的效益会远超它本身的售价。

很荒唐?难以理解?确实,所谓“共享”很容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但是如果看成一种更高坪效的无人设备,这次消费升级显然是行得通的,那些看似荒唐的项目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一个又一个稳定的收入源。

不止一位创始人和记者表示,线下终端的生意就是一种天然赚钱的生意,有互联网的基因,但却没有互联网只看用户数量的病。很显然,从根本功能上讲,这些机会主要出现在提供便利的服务还有提供娱乐这两个大方向。

只要细碎的线下场景没有被挖掘干净,那么下一个“共享充电宝”肯定会卷土重来。

猜你喜欢

小额滴滴无人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扶贫小额信贷最长可延期至2021年3月底还款
白沙门
反击无人机
滴滴爷爷
竹里馆
无人岛上的试验
重庆将开展小额扶贫保险试点
小额信贷员激励与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